他爲何因爲貪吃一條烤魚而丟掉江山?

我的朋友于左寫過一本《皇帝的飯局》,把歷代皇帝擺下的飯局分為“政治宴”、“奢華宴”、“怡情宴”、“敗亡宴”,查遍二十四史,寫得非常詳細。

話說皇帝的飯局雖然是珍饈海味、極盡奢華,但吃飯的人大都是琵琶別抱、心思各異,有時甚至是險象環生、暗藏殺機,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鴻門宴、杯酒釋兵權就是這樣。

皇帝愛吃“獨食”,不光天下不能與你共享,連飯桌也不能讓你上,頂多賞你點殘羹冷炙,正好體現朕的皇恩浩蕩。

但是,奪得江山最好也在飯桌上進行。因為什麼?皇帝都愛吃嘛。不過,有人確實因為貪吃而丟掉江山的。比如《史記》著名的專諸殺吳王僚案。

他為何因為貪吃一條烤魚而丟掉江山?

《史記》裡有《刺客列傳》一篇。那是寫春秋時期,這正是一個諸王爭霸、烽火群起的時期,著名的“春秋五霸”即產生在此時。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總共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所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正是“亂世出梟雄”之時。

吳國是當時的霸主之一,內部爭鬥也不斷。公子光利用專諸殺死吳王僚,純屬姬家(屬地為吳)的內部爭鬥,專諸頂多也就是個刺客,而非民族英雄。

吳王僚繼位後,公子光認為自己是正統接班人,肯定極為不滿。他就與從出國套過來的大臣伍子胥商議對策。經過研究,他們發現吳王僚的弱點了,吳王僚愛吃烤魚!

伍子胥舉薦來一個刺客叫專諸。他們安排專諸去跟太湖名廚師學做烤魚,到時以廚師的名義出現。這天,天高雲淡,公子光專門宴請吳王僚,吳王僚也不是善茬啊,他知道這頓飯不好吃,就派侍衛嚴加盤查,不禁閒雜人等不能靠近,每道菜都檢查是否下毒了,連送菜人都只能穿內衣半裸著跪地而行,侍衛拿刀在兩旁侍立。

他為何因為貪吃一條烤魚而丟掉江山?

你看這專諸,他先用各色作料醃製鱖魚,再裹好的餡料放進魚肚子裡,放餡料的同時,他放進去一把一般人不注意的魚腸劍。這用木炭烤出來的鱖魚真是香啊,大老遠就能聞到。專諸匍匐著把烤魚送到吳王僚面前。當吳王僚看到噴香的烤鱖魚而大快朵頤時,專諸抽出魚肚子裡的魚腸劍,刺向吳王僚。

吳王僚哪裡想得到,他沒有任何反抗就被刺死。後面的侍衛馬上拿刀反擊,刺死了專諸。

這就是吳王僚因為貪吃而丟掉江山的案例。因為一頓飯而改寫了整個歷史,教訓深刻。

他為何因為貪吃一條烤魚而丟掉江山?

這個故事裡面有一個關鍵人物——職業政客伍子胥,專諸就是他舉薦來的。本來伍子胥是楚國人,因父兄為楚平王所害,他逃到吳國力圖伺機復仇。他把刺客專諸介紹給吳王僚,想利用專諸之能而伐楚;後被公子光揭出伐楚是為報私仇,伍子胥反過來投靠公子光,又借公子光之手殺掉吳王僚,使公子光成為吳王闔閭。伍子胥利用吳王闔閭之兵伐楚,報了父兄被殺之辱,對楚平王掘墓鞭屍。誰知,闔閭之子吳王夫差聽信讒言,最後伍子胥又死在吳王夫差之手!

這真是一串防不勝防的連環計、套中套,讓我們看到伍子胥確為一個謀略家,他為了復仇,可以利用一切值得利用之人,而不顧自己的政治取向、職業操守,但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最後又落到像他一樣的權謀之人手中,終被讒言所害。當我們看到其人之道反被用在其人之身上時,真有一種歷史的反諷之感。

他為何因為貪吃一條烤魚而丟掉江山?

司馬遷對伍子胥雪恥這一段如此評價:“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如果只說對雪恥的堅韌,伍子胥的確擔得起司馬遷的評價。

這裡,吳王僚成為伍子胥復仇過程中的一個犧牲品,如果他不去赴宴,如果宴會的地點由他選定,如果他對赴宴的各個環節都詳加控制,或者僅僅是他堅不吃烤魚,歷史的一切都會重新改寫。但是,也許,沒有也許。

所以,歷史的經驗證明,“吃”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關鍵環節,什麼時候都要三思而後“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