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思郁《帶一本書遠離人羣》序:稍縱即逝的磷光

為思鬱《帶一本書遠離人群》序:稍縱即逝的磷光

《帶一本書遠離人群》

思鬱 著

頁碼:264頁

定價:38元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

I S B N:978-7-218-12502-2

稍縱即逝的磷光

曹亞瑟/文

想當年我年輕時,迷戀於西方典籍,中國書一概不看。桌子上摞的都是康德、黑格爾、別林斯基、費爾巴哈,隨身提包裡裝的是海德格爾、薩特、尼采、弗洛依德。那時我讀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是藍公武譯本,其哲學本來就佶屈聱牙,加上文白夾雜“吾人”之類的翻譯,更是讀得人昏昏欲睡。我懷著“科學有險阻,只要肯登攀”的心態,涼水擦把臉,撐著眼皮的是一種天降大任的進取心。那時初讀《西方文論選》,我真有一種誤入桃源的驚喜,那些思辨文字真是太對我的胃口了。後來從《現代西方文論選》、《世界藝術與美學》等幾本叢刊,獲取了二戰後的現代文論,對古典文論充滿顛覆,才見到另一番景況。哪像現在,出版物幾乎與歐美同步,隨時能獲知最新的世界學術思潮和理論。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值美學熱,李澤厚熱得發燙。我痴迷的卻是冷峻文風,不到二十歲,就模仿王元化《論知性的分析方法》的筆調,投稿給《上海文學》的文學理論欄,洋洋灑灑幾千字。編輯的回信略帶古風:“因本刊稿擠,近期無法安排,請另行處理。”我哪知這是退稿的委婉說辭,心裡想,稿擠,你把其他文章撤兩篇不就行了!

誰人年少時沒點輕狂。這就是西方典籍對我的影響,思鬱估計比我理智多了。後來,我轉而沉湎於中國古籍,深陷不能自拔,尤喜文人別集和歷代筆記。那天與思鬱聊起,陳寅恪、錢鍾書都是遊歷西方的飽學碩儒,中年之後紛紛轉向中國古籍,從此不離不棄,這似乎已成為中國文人學者的通例。思鬱深以為然。他說這方面正是自己的短板,所以讓我推薦幾本好看易讀的古籍。我記得為他找了《袁中郎尺牘》《肉蒲團》幾本書(從推薦書目看我也是誤人子弟),讓他先培養興趣。只是此後思鬱發表的文章仍以西學評介為主,我想或許他正在行“打通”之術吧。

那時思鬱住得離我不遠,認識他就是因為看到他寫了大量西學評介,覺得值得對話。初見面時才知道他是個八零後,而且辭了工作,專事寫作。他那時租住的小屋擺滿了西方歷史、哲學著作,文章多發表在南方報刊,在出版界、書評界頗有些名聲。漸熟之後,我們聊起寫作的辛苦,我建議他邊工作邊寫作,保持一份墊底的收入,不必疲於奔命。後來我把他介紹給了當地一份雜誌。雖然他要經常採訪、寫作一些自己興趣之外的東西,但看得出他乾得很努力。再後來,他在編稿時遇到了一個所有編輯都會碰到的有關兩岸關係的大坑,領導審稿時也沒注意,竟然見刊了。於是雜誌社領導被約談,他面子上掛不住,索性辭職不幹了。我聽到後趕忙勸說,幹活出錯是難免的,改了就是了,不必動輒辭職;如果都像你這樣,全世界將沒有幹活之人。無奈木已成舟,思鬱還是走了,又做回了全職寫作人。

我知道作為職業讀書人和寫作者既是幸運的,也是極為辛苦的。一個例子是,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一書誕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壕裡,他在帆布包裡裝個筆記本,在槍聲的間隙裡不斷寫作。他的美國學生諾爾曼·馬克康姆回憶,維特根斯坦戰後在劍橋大學擔任哲學教授時,因為不喜歡學院式生活,也不擅長講課,所以對當職業哲學家非常厭倦,他不僅幾次勸說馬克康姆不要把哲學當作職業,自己後來也索性辭去了劍橋大學的教職。他曾對別人嘲弄地說:“羅素現在還在搞哲學,這不會毀掉他自己吧?”離開劍橋後,維特根斯坦離群索居,晚年一直生活在愛爾蘭鄉下的農莊和一處海邊漁村裡。我很理解維特根斯坦的心態,當支撐愛好的是一份興趣而不是一份職業時,會在裡面投入更大精力。

看到這些,我想我似乎過慮了。思鬱依然快活地遊弋在西方學人理論與八卦之中。在他的筆下,我們不時能看到王爾德因為“男-男”關係“有傷風化”而被判入獄兩年,有戀母情結的羅蘭·巴特和有戀子情結的蘇珊·桑塔格被他拎出對比,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來自雷蒙·阿隆的啟發,腰封起源於《追憶似水年華》獲龔古爾獎,昆德拉是不是個“告密者”姑且存疑,薩繆爾·貝克特老早就是個毒舌,薇拉為了納博科夫竟放棄自己的天賦,成為作家遺孀在俄羅斯已繁衍為一種職業,等等等等。這些文化史的片羽碎金,本來散落在眾多典籍之中,被思鬱一一撿拾,彙集在一起,使那個時代稍縱即逝的磷光,能對現世折射出一點靈光。

按照本雅明的說法,文人雅士應該成為波德萊爾筆下的“波希米亞人”和“閒逛者”,他通過這種方式來尋找靈感和編織自己的關係網絡。當然那是在資本主義上升期,報刊稿酬空前高漲,大仲馬每年能獲得十萬多法郎的報酬,拉馬丁靠寫作更是能拿到高達四十萬法郎的回報。他無法逆料現今的報刊體系會逐漸崩塌,失去這一支撐,原來的“閒逛者”生涯已難以為繼了。

我知道這項工作的不易。思鬱平素讀的很多書非常小眾,以至於在圖書館裡它們也會處於長期休眠當中。他的新居很快就被書籍填滿了。藏書家只是他作為書評人的一個副產品而已。好奇的訪客見到這許多書一般都會問起這個問題:“這些書你都讀完了嗎?”我們都曾被這個無聊的疑問折磨得啼笑皆非,這我想起翁貝託·艾柯在《別想擺脫書》裡與讓-克洛德·卡里埃爾的對話,他是這樣回答的,可供思鬱借鑑。第一種:“不。這些只不過是我下週要讀的書。我讀過的書都在大學裡。”第二種則是:“我一本都沒讀過。不然我留著它們幹嗎?”用艾柯的話說,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會有十幾本、幾百本乃至上千本沒讀過的書,只是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拿起這些書,發現自己瞭解其中的內容。怎麼會有這種情況?他解釋說:“第一種解釋屬於神秘學範疇,我本人無法接受:書的波會傳到我們身上。第二種解釋:這些年來,我們不是真的沒有翻開過這本書,我們好幾回把它移來移去,也許還翻閱過,只是自己記不得罷了。第三種解釋:這些年我們讀了一堆援引這部著作的書,這使得我們最終也熟悉了著作本身。因此,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我們瞭解沒讀過的書。”

其實,按照烏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蓋茲在《紙房子》中的說法,持續購置某些主題的書籍,正是我們據此認識世界、詮釋世界的過程。“我們藉由這個過程讓書目逐步完備;我們從尚未擁有的某部書籍的相關數據入手,然後當我們購得那部書,它又將我們帶往另一部書籍。一旦閱讀,我非得查閱那部著作的所有相關批註,完全搞通書中全部含義不可,所以當我有空拿起一本書,有時候只是為了徹底讀懂其中某一章節,甚至還得同時翻閱其他二十本書才行。”

也許,就在那個瓜瓞綿綿的讀書過程中,又一個博學鴻儒煉成了。世界只有在這時才會收起它猙獰的一面,顯露出它迷人的另一面。我們則用書築起一個圍城,在裡面稍稍吐納一口空氣,迷醉一下自己。如此而已。

為思鬱《帶一本書遠離人群》序:稍縱即逝的磷光

為思鬱《帶一本書遠離人群》序:稍縱即逝的磷光

《帶一本書遠離人群》

內容簡介

《帶一本書遠離人群》與其說是一本書評集,不如說是關於作家和書籍的古怪記錄。

哲學家阿爾都塞為何殺妻,是誰在贊助里爾克,隨筆作家羅蘭•巴特緣何進入法蘭西學院……

但《帶一本書遠離人群》不僅關於文字,還關於影像。它談及文學與電影、影評的力量,電影獎項的平衡術,等等。

《帶一本書遠離人群》是一本駁雜的小書,它也許能帶你遠離人群、走進安寧,也許會給你帶來不安和騷動。

目錄

序:稍縱即逝的磷光 001

● 第一輯

文學家與八卦掌 001

法國文學獎的那些事兒 003

作家給總理薦書 006

雷蒙·阿隆與薩特的存在主義 010

花花公子與哲學家 012

“社交名媛”奧斯卡·王爾德 015

馬塞爾·杜尚的簽名藝術 021

毛姆是幾流作家 026

殺妻哲學家路易·阿爾都塞 032

納博科夫背後的女人 038

托馬斯·沃爾夫與《天使望故鄉》 043

蘇珊·桑塔格的女權主義 048

追憶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 053

想與馬爾克斯比肩的作家 056

詹姆斯·喬伊斯的天書 059

羅蘭·巴特的愛與死 063

薩繆爾·貝克特的臉 069

被納粹槍殺的布魯諾·舒爾茨 072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之死 075

村上春樹與雷蒙德·卡佛 078

當漢娜·阿倫特遇到海德格爾 081

誰在贊助里爾克 084

旅行、寫作與冒險 090

二手時間 097

● 第二輯

藏書家與偷書賊 103

《日瓦戈醫生》與文化冷戰 105

馬爾克斯與《百年孤獨》 115

村上春樹的暢銷書是如何煉成的 118

在咖啡館寫作會遇到誰 126

奇怪的色情藏書 129

如何培養優質藏書家 132

泰坦尼克號上的藏書家 135

泰坦尼克號上的“珍寶書” 138

偷書賊並不都是雅賊 141

我們為什麼讀了很多爛書 144

我只收藏記憶,不收藏圖書 146

作家訪談中的“怪癖” 149

● 第三輯

嫵書媚影記 161

關於阿爾莫多瓦的一切 163

電影之外的海明威 166

當“新浪潮”遭遇希區柯克 171

重生 174

萊昂內的美國夢 177

奧斯卡的平衡藝術 180

《2001:太空漫遊》誕生記 183

改編文學與奧斯卡 190

漢娜·阿倫特在耶路撒冷 198

影評的力量 203

影評作為一種寫作 209

歐洲文明的輓歌 214

《地心引力》是一部純粹的電影 219

浮華的盛宴 223

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情書 227

伊朗生活的浮世繪 231

一個不道德的人 237

後記 244

附:本書所涉及的書目 248

為思鬱《帶一本書遠離人群》序:稍縱即逝的磷光

為思鬱《帶一本書遠離人群》序:稍縱即逝的磷光

思鬱

80後,書評人,專欄作者,書痴一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