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南三環這地兒「下雪」了

今天,北京南三环这地儿“下雪”了

新京報訊(記者李玉坤)今天北京氣溫10幾度,南三環一個地兒卻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儼然一番冬季之景。

這其實是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剛剛建成投運的氣候仿真實驗室,國網北京電科院副院長及洪泉介紹說,這個實驗室是國內首家功能最全的電能替代技術聯合實驗室,10月29日正式掛牌投運。實驗室佔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包括氣候仿真、電動汽車、數據分析、配電網動模4個實驗室。

今天,北京南三环这地儿“下雪”了
今天,北京南三环这地儿“下雪”了

國網北京電力電能替代實驗室,氣候仿真實驗室,此實驗室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集溫度、溼度、降雨、降雪、風、霜、霧、太陽光輻射模擬的大型綜合人工氣候模擬實驗室。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可模仿全國極端天氣

實驗室的門一打開,就像進入一個童話的冰雪世界,積雪已經有兩三釐米厚。“這是一個多少時的降雪,我們設計每小時五毫米降水量,通過高壓噴水,然後冷凝成雪花。”北京電力工程師介紹。

“一個多小時,降雪兩三釐米左右。每小時五毫米降水量,通過高壓噴水,然後冷凝成雪花。”北京電力工程師介紹。

北京電科院電源中心副主任張寶群說,這個實驗室能模擬雨、雪、風、霧等八種氣象元素,溫度可在-40℃到50℃範圍內自由調節,基本覆蓋了全國所有天氣。

模擬這些氣候的目的是什麼呢?

及洪泉表示,我國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存在差異,居民需要根據當地天氣,因地制宜選擇電採暖設備,並開展采暖效果評估、配套電網研究等。氣候仿真實驗室將大自然環境“搬”到室內,可為電採暖研究提供所需氣候條件。

今天,北京南三环这地儿“下雪”了

工作人員操作石墨烯電採暖裝置。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蓄熱裝置停電情況下仍能供暖8小時

在“雪地”中央,是一個三室的小木屋。雖然屋外大雪紛飛,小木屋裡面卻十分暖和。原來,這裡進行的是電採暖設備的實驗驗證。

目前,“十三五”期間,北京“煤改電”任務已經完成,截至2018年10月底,北京地區電採暖用戶已突破120萬戶。

電能替代技術聯合實驗室,可以模擬電採暖設備接入後電網建設運行全部場景,仿真研究電採暖設備等接入電網後的運行需求,保障電採暖設備能持續制熱,不讓用戶受凍。

北京電力工程師介紹,現在他們研發的蓄熱裝置,即使停電也能保證供暖。停電情況下,最多提供一家八小時的取暖,目前山區在論證。此外,每個村都有應急發電車,村村設立電力管家,可以即時處置停電故障。

在實驗室,記者看到幾幅裝裱好的畫。北京電力工程師介紹,這其實是石墨烯採暖裝置,通過紅外加熱,還可以像壁畫一樣掛牆上。

據介紹,電能替代實驗室研究成果可以指導用戶根據地理位置、房屋採暖面積、房屋保溫改造情況的不同,個性化定製最適合的電採暖設備。

今天,北京南三环这地儿“下雪”了

工作人員操作溫度傳感器裝置。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檢測電動汽車充電樁

除“煤改電”研究外,實驗室還可以模擬海南、廣東等南方地區夏季高溫高溼天氣,實現電動汽車與充電裝置在南方高溫以及漠河等北方極端低溫條件下性能試驗研究。

記者瞭解到,北京電力建設了北京地區超過80%的公共直流充電設施,投運前,每個充電設施都會進行檢測。

電能替代實驗室研發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自動化檢測裝置,能使充電設施單樁檢測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0.5小時。

“充電樁在投放之前,都會在實驗室進行測試。目前,接入國家電網平臺的充電樁,都可以用一張卡充電,我們也要進行驗證,保證每一個廠家的車輛都能進行充電。電動車充電過程中,必然和電網進行交互,我們在實驗室裡會檢測充電時對電網的影響。此外,還有交直流實驗平臺,看看哪種充電方式更經濟。” 張寶群介紹。

及洪泉說,北京是全國“煤改電”工程和電動汽車推廣最早、應用規模最大的地區,擁有多年的電能替代實際運行數據、科研成果、工程施工及運行經驗,電能替代技術聯合實驗室的投運將進一步推動“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多方面資源的整合,為我國北方地區清潔能源技術發展貢獻“北京方案”。

今天,北京南三环这地儿“下雪”了
今天,北京南三环这地儿“下雪”了

電動汽車實驗室,工作人員操作車輛互操作測試系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編輯 吳嬌穎 校對 陸愛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