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局副局長這樣評價:除了明星王寶強,無人更懂革命烈士董存瑞


近日,由於918事變紀念,不自覺得又觀看了幾部記憶猶新的戰爭片,其中少不了由王寶強主演的《為了新中國,前進》紀念革命烈士董存瑞的革命戰爭紀錄片。這部劇,是作為王寶強的演藝生涯中除了《士兵突擊》外,更重要的一部劇,也因此讓王寶強在明星圈裡直線上升一線明星,當然其中也不乏其他大製作的影響力。

王寶強的每一部劇都付出了真情實感,士兵突擊中飾演許三多一角色令無數觀眾對王寶強增強了更深刻的印象,而《為了新中國,前進》,更增強王寶強對革命先輩的崇敬,因此在劇中演技更付出了真情實感。懷來縣林業局副局長曾在曾經的採訪中評價道:作為一名爆破能手,他比誰都瞭解炸藥的威力,面對粉身碎骨的那一刻,他巋然不動,這是怎樣執著的信念!而王寶強在劇中演繹令人感動與內心的震撼!除了王寶強,無人可再複製董存瑞的形象!

在心中油然而生的衝動,距離上一次前往董存瑞紀念館,已經時隔二十年有餘,那還是小學時候,老師帶領著全校師生一同步行三十餘里來到這裡,當時的感動是來自對革命先輩不畏犧牲打退帝國主義的崇高敬意,而如今再次前往,更多的是對革命先輩以生命的代價作犧牲,為我們換來了中國解放後和平生活的由衷的敬意!


董存瑞紀念館坐落於河北省懷來縣南山堡,正是董存瑞出生的地方。從懷來縣的心臟沙城一直往北,到了二堡子村往東行駛,一直沿著油漆馬路直行3公里,很快就看到不遠處出現了南山堡村的仿古牌坊,上下聯書:英雄存瑞家鄉,彰顯時代風采。進入牌坊後,不遠2裡地就到了董存瑞紀念館。

這天是9月19日,陰天,氣溫稍微有點兒低,穿著薄薄的長袖外套都會在身體中透露出一絲絲寒意,深秋的北方就是這樣,由於氣候略顯乾燥,寒冷是刺骨的寒,而炎熱時候卻是如火燃燒般地熾熱。紀念館是免費開放的,由於季節性的問題,天寒遊覽的人也顯得稀少了很多。走進百餘米,董存瑞高舉炸藥包的雕塑栩栩如生地矗立於高臺之上,散發著屬於戰爭年代才有的威嚴。雕像後面就是董存瑞紀念館的觀賞區。

進入紀念館大門,正對著一面牆是董存瑞的銅質雕像,背景是萬里長城。右側牆面是《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譜


雕像左側牆面是《代代高呼董存瑞》的曲譜,這首曲子,很多人沒聽過,但在當地老百姓卻都能熟唱於心。董存瑞作為戰爭時代一個小小的英雄縮影,卻影響著我們幾代人。

介於很多人雖熟知董存瑞的英雄事蹟,卻鮮有人熟知董存瑞在軍的具體細節,這幅圖很清晰地介紹了年僅十九歲就為國犧牲的董存瑞,短暫的一生,卻不可泯滅的十九年。

左轉正是進入紀念館參觀,首先引入眼簾的是毛澤東主席為董存瑞特別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氣度不凡的題詞展示了一個特殊的戰爭年代,而鮮紅的背景,那是無數革命戰士血染的風采!

董存瑞少年時代,按當時的話來講,長得很標緻,五官端正,面相很實誠。按如今的話來講,長的很帥氣,一臉陽光燦爛而不乏正氣的臉龐。董存瑞其實原名叫董春睿,1929年10月15日生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存瑞鎮南山堡村,小時家境貧窮僅僅讀過一年書。

革命時代,男人就是女人,女人就是男人。即使針線活也需要親力親為,想想八十年代之前我們都穿過打補丁的衣服褲子襪子,想想現在的孩子生活多幸福,穿著覺得不好看了就要扔掉。這鮮明的對比無不讓人打臉。

知道董存瑞,無疑我們對郅順義也會稍有一些瞭解。郅順義,生於1918年5月30日,原籍熱河省懷柔縣,也就是如今北京的懷柔。由於郅順義做報告,歷來突出宣傳 董存瑞,從不講自己的戰功,以致人們往往以為他的“全國戰鬥英雄”僅是因為掩護 董存瑞炸碉堡,甚至被認為是“沾了董存瑞的光”。事實並非如此,郅順義在解放戰爭中,他英勇作戰,先後立過12次戰功,榮獲“ 毛澤東獎章”和特等戰鬥英雄稱號。

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現為瀋陽軍區炮兵某旅。這支傳承著英雄血脈的部隊曾誕生過121位戰鬥英雄,熱血鑄就輝煌戰史,董存瑞是部隊官兵最引以為豪的軍魂。解放隆化的部隊是當年第四野戰軍11縱隊,而在這場戰役當中,犧牲了眾多革命英雄。

2006年,董存瑞戰友王萬發和郅順義都已經去世。但是,解放隆化時董存瑞部隊的營教導員宋兆田、與董存瑞連隊一起進攻的師政治部幹事程摶九還健在,他們也親眼目睹了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一幕。董存瑞犧牲時,程摶九在他身後不足百米處,是郅順義之外距離董存瑞最近的人。


董存瑞被親切地叫做“小黑子”。董存瑞戰友程摶九回憶,董存瑞個子不高,長得非常敦實,臉色黢黑,所以有了這個外號。這是專屬於連長和指導員稱呼他的外號。程摶九雖然也是連級幹部,卻不好意思這樣叫董存瑞,一直帶著尊敬地稱他“六班長”。

程摶九說,“小黑子”這個外號就是王萬發給起的,他打心眼兒裡喜歡這個虎頭虎腦的戰士、全連最拔尖的班長。董存瑞入伍不到3年時間,先後參加戰鬥110餘次,與戰友一起殲敵800餘人,俘敵400餘人,炸燬碉堡16座,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這樣的戰功在同齡戰士中極為罕見。正因為戰功突出,1947年春,離18歲入黨年齡還差幾個月的董存瑞,就被部隊黨組織批准入黨。

許多年後,當時的連指導員郭成華還記得董存瑞的入黨誓詞。這個愛說俏皮話的嘎小子文化水平不高,入黨誓詞念不全,於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死記硬背宣讀誓詞,在“為黨的事業奮鬥終身”之前,他給加了一句“我這輩子就交給黨了”——這是一個戰士對黨忠誠的最樸素的表達。


如果追溯董存瑞的革命經歷,那比1945年8月正式參軍還要早很多。抗日戰爭時期,十三四歲的董存瑞就是兒童團團長,曾掩護龍延懷聯合縣書記王平躲過日軍追捕。後來又成為民兵,埋地雷、割電線,參加攻打沙城的戰鬥。正是在沙城戰鬥之後,16歲的董存瑞加入冀察熱遼解放區八路軍第24團,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戰士。

董存瑞童年穿過的上衣。

董存瑞參軍後蓋過的棉被,一床棉被竟然暖了董存瑞在革命生涯中十餘年光景。

很多人都使用過的普普通通的農作物工具,承載的卻是主人不同的命運。

董存瑞奪取敵人的輕機槍,也就是小日本用過的八一槓。

戰爭中繳獲敵人的刺刀。

這是真實的當年在戰爭中使用的炸藥包、導火索。

1952年,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團參觀董存瑞祠堂後題詞。抗美援朝,董存瑞也是其中一名前線的戰士。

“仇恨滿胸懷,隆化要打開。推到三座山,新中國要靠我們建起來!”董存瑞短暫的十九年生命,為新中國的解放留下不可泯滅的歷史印記。

董存瑞紀念館留存的珍貴資料很多,在此只做簡短節選,如果大家有時間來此地可細細回味那個戰爭年代,那個為了我們如今的和平而犧牲的無數戰士的年代,那個讓我們的歷史永久銘刻的年代,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圖文,正如吳京的《戰狼》中所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