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徵文」三大碗和一小碗——薛海榮

「改革开放40年征文」三大碗和一小碗——薛海荣

「改革开放40年征文」三大碗和一小碗——薛海荣
「改革开放40年征文」三大碗和一小碗——薛海荣

我的父親今年六十八歲,是化德朝陽鎮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幾十年以前,父親一頓飯要吃三大碗。一家六口人,每頓做的飯他一個人就要吃一小半。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比較貧困,而父親的飯量又特別大,所以父親年輕時幾乎很少吃飽過。

「改革开放40年征文」三大碗和一小碗——薛海荣

一年冬天,父親和村裡的男人們都到離家近百里的地方參加挖河。那個年代,所有的河道全是人工挖的,不像現在全是機械。父親那時候二十剛出頭,有的是力氣。可人是鐵,飯是鋼,你力氣再大,總是吃不飽飯也不行啊。在外面可不像在家裡,父母可以多做一點,或者他們省一點給你吃。那時是一個生產隊在一起吃飯,每個人都分的是定量,別的人一碗飯就能吃得飽飽的,可一碗飯對於父親來講只是個小半飽。生產隊長見父親吃不飽飯,就同意把每天鍋底的鍋巴給他吃,可這又哪裡能填飽父親的肚子。為此,父親常常是餓著肚子幹活。

一天傍晚,已經到了收工的時間,可上面下達的土方任務還沒有幹玩。生產隊長讓大家加班,大家累了一天了,個個筋疲力盡,誰也不想幹。這時,父親說,他們不幹,我一個人幹,但有一個條件,就是他們每個人要把晚飯勻一半給我。其他人因為不想幹活,都答應了父親的條件。於是,父親就一個人在那裡,藉著月光,邊挖邊挑,一直幹到半夜才幹玩。等回到住地的時候,父親的衣服怎麼也脫不下來,原來,扁擔把肩膀磨破了,衣服都粘到了上面。

那一次,是父親在那裡第一次吃上飽飯,他把剩下的飯用袋子包好,那時天氣冷,也不怕壞,以後每到餓了的時候,都會拿出來一點,雖說是涼的,但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

現在,家裡的生活條件好了,再也不用擔心吃不飽飯了。但奇怪的是,父親的飯量卻變小了,每天剛吃一小碗飯,就連說飽了飽了。剛開始,全家人都有點緊張,擔心父親的身體是不是哪裡生了病。我們特地把父親帶到醫院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檢查結果出來,父親的身體好的很。現在,父親在鄉下還種著十多畝的莊稼,地裡的重活都是他一個人幹。

有一次,我和父親閒聊時,問道:“您現在的飯量怎麼變得這麼小啊?”

父親看了看我,對我說:“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沒有糧食吃,飯裡面都摻著著野菜和蘿蔔,不當飽,當然吃得多。

改革開放以來,條件越來越好了,我們的生活水平也跟著高了,想吃就吃,每次吃飯都像過年一樣,做一大桌子菜,光吃菜就能吃飽了,哪還能吃得下那麼多飯啊!”

作者:薛海榮,現住江蘇省太倉市,就職於《太倉日報》社

「改革开放40年征文」三大碗和一小碗——薛海荣
「改革开放40年征文」三大碗和一小碗——薛海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