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動物保護也是一個嚴肅的道德和政治問題?

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三天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佈了《2018地球生命力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在1975年至今的40多年時間裡,根據他們對3000個物種的14000個種群的分析,平均每個種群的動物數量減少了60%。

就在前一天,最新印發的 《關於嚴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製品經營利用活動的通知》規定,因醫學研究或臨床救治危急重症、疑難雜症等需要利用犀牛角或虎骨的,僅限從除動物園飼養、繁育之外的人工繁育犀牛和虎獲取犀牛磨角粉和自然死亡虎骨,並在符合條件的醫院,由符合條件的處方醫師實施。對照1993年頒佈的《國務院關於禁止其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這次調整意味著中國25年來針對虎骨和犀牛角用於科學及醫療用途的禁令解禁。世界自然基金會(WFF)認為,此舉將刺激市場的消費需求,進而威脅到野生虎、犀牛此類瀕危種群的生存。

1975年,澳大利亞著名倫理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出版了《動物解放》一書,主張動物具備感受痛苦與快樂的能力,這份能力需要受到人類的尊重。他的觀點和相關論述開啟了當代動物倫理學的求索工作。一年後,這本書由作家、翻譯家孟祥森和錢永祥教授翻譯引入華語世界,“動物倫理學”也成為了錢永祥教授主要的研究領域之一。

雖然最終訴求仍是改善人類對待動物的態度和方式,但動物倫理學旨在將動物的議題當做嚴肅的道德和政治問題來談論,而非我們常見的訴諸人的憐憫、慈悲、寵愛等情感。動物究竟有沒有道德地位?這是道德倫理學首先需要面對的課題。如果承認動物具有道德地位,那麼人對待動物的各種方式就有道德上的是非對錯可言,必須受到道德原則的節制。目前,該前提已經得到了相當多的哲學家的大體認可。後續的探討由此展開。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錢永祥教授的一篇舊文《貓與我:一段道德經驗的啟蒙》。他從自己養貓的經歷講起,談到他對目前可見的人與動物的關係所作的反思。從動物倫理學的角度來看,物種歧視(認為自己的物種——人類——的利益優先於其他物種)與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偏見擁有相同的結構,它們都內在於我們心靈和制度之內的矇蔽與強制,且都是為了“合法化”我們自身的行徑而出現並得到強化的。

誠然,我們無法也無需否認、抹除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但這些差異又是否具有道德意義呢?更進一步來說,對那些動物的痛苦能夠有所意識,給人們的道德敏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去面對、關懷、試圖想象它們的需求和感受,也自然會促使整個社會的道德感性更普遍、更深入。

為什麼說動物保護也是一個嚴肅的道德和政治問題?

10年之前的某一天下午,街坊幾個小學生正在擺弄一隻初生未久的小貓。他們從同學處要來這隻還未斷奶的幼貓,荒唐地給它“”洗澡”,卻又因為怕家長反對而不敢帶回家飼養。妻子路過,他們請求“阿姨”接收這隻狼狽的小動物。妻子一時心軟,居然答應了。從此,我們開始養貓。

我用奶瓶哺乳的小貓一轉眼就成年。由於我們的無知和放縱,它在不知何處懷了孕。在我們的臥榻上,它生下了四隻小小貓。幾經周折,其中兩隻留了下來,連同媽媽貓,三個人支配我們的生活之大半,直到今天。

我一向喜歡動物,對於自己豢養的貓咪自然更是疼愛。照顧貓的吃喝拉撒(包括吃草清胃的需要),我從不以為煩。貓咪需要人的陪伴、愛撫,我樂於奉獻時間。坐在書桌前工作時,總有貓要爬上人腿休憩。睡覺時,貓也要分享被褥。在我們看來,幾隻小生命既然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有義務好好照料牠們。所幸我們沒有小孩,用心照顧貓似乎並不構成負擔,反而愉快、輕鬆、而又獲得了許多感情的反饋和歡笑。

我們對貓的疼愛或許超出常情,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嘲笑。一個常聽到的奚落之詞,就是這種愛貓之舉,反映了我們感情上的某種幼稚或者耽溺(朋友自重,還不敢當面說我們是因為無後所以感情空虛)。確實,就常情來看,人與動物縱然會有情感的聯繫,可是由於彼此缺乏“共同性”(感情形態、思考方式、需求等方面的共同性),這種聯繫應該祇能說是發乎人對其他生物的仁慈感,有限得很。到了飼主視動物為具有某種人格的家庭成員,認為自己有義務使動物過得滿足愉快,甚至覺得動物跟自己在情緒上有平等的互動,那就未免有點病態了。對於朋友的類似訕笑,我們自慚有失成年人應有的世故與冷淡,通常也只好支吾以對。

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錢永祥教授和他的貓。

從理論上談人應該如何對待動物,乃是一個嚴肅而複雜的道德哲學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對待方式,應該受到道德規則的節制,大概算是不爭之論。可是人類的活動所波及的範圍極廣;人以外的各種形式的生命,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從各種動物、植物、乃至於河流溪谷山峰海洋、乃至於層層相套的生態系統,似乎各自都有某種存在的“價值”。有些人認為,“價值”這個概念只有相對於人類的需求才有意義,因此只要人類有需要,儘可以恣意使用這些資源。宰殺動物吃牠的肉、砍伐樹木奪取木材(君不見臺灣大學新建的圖書館,庋藏雖然無足以耀眼,卻仍不忘以擁有“原木”書桌為傲?)、推平山丘開發社區、流放汙水荼毒海洋,似乎都是人類理直氣壯的作為。可是這些做法,是否違反了甚麼道德規範呢?災難發生後,“大自然反撲”等等警告,仍只是從人類的利害計算的角度來談。究竟有沒有其他的角度,讓我們檢討“人類支配一切”的觀點的錯誤呢?畢竟,讓我們承認道德哲學的第一原理:祇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出發的思考,當然不能算是道德性的思考。

把範圍縮小一點,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比其他生物更為密切,因此動物在人類手下的犧牲也最可觀。為了人類的口腹之慾,數以億計的動物日日遭屠殺;為了人類的健康和美容,數以千萬計的動物在實驗室裡累月遭折磨;為了人類的情緒排遣,數以千萬計的動物被迫在扭曲的環境裡經年扮演“寵物”的角色。這些龐大的數字直逼到你的眼前,如果你對自己行為的道德涵義還有所關心,你不能不在某個時刻自忖:我對待動物的方式,究竟有沒有出問題?我使用動物(例如優雅地咀嚼其屍體殘骸)的時候,究竟應該遵循甚麼道德規範?

我是一個還算勤奮的學術工作者,因此我也利用機會,格外努力閱讀了不少有關動物倫理學(或者說“人應該如何對待動物”的倫理學)的文獻(我還在孟祥森先生的帶領之下,翻譯了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一書)。我學到了不少理論、事實材料、還有分析的角度。坦白說,任何以人類為價值中心的意識形態,大概都經不起這些新觀點的挑戰和駁斥了。人類對待動物——至少就有感知痛苦能力的動物來說——的方式,不僅應該受到道德原則的規範,並且人類對待動物的原則,與人類彼此對待的原則,其實不應該有太大的差異。只談道德理論的話,一切以動物為工具(為饜足食慾、學術求知心、商業野心或者情感需求)而損害動物利益的做法,都是在道德上錯誤的。這個原則不是沒有例外,不過這種例外的情況要成立,需要道德上極為有力的理由。

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動物解放》,彼得·辛格 著,孟祥森/錢永祥 譯。

我的朋友們,絕少有人聽得進這樣的道德理論。她們可以反駁說,一套這樣的理論,即使邏輯上無懈可擊,可是由於其結論與我們的道德直覺和道德常識相去太遠,太缺乏真實感,這樣的道德理論一定有問題。這種反駁,我覺得很有道理。一種道德分析,如果無法與我們的道德感覺有某種接榫、某種契合,當然是不可能成為一種真實的道德理論的。

可是反過來說,我們也得問,人的道德直覺如果扭曲得過頭,還有資格構成對道德理論的反駁嗎?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某個人的道德常識,完全籠罩在男尊女卑的觀念之下、或者黑人劣於白人的觀念之下,那麼任何要求人類平等、或者性別平等的道德主張,在他看起來豈不都是背離常識而不真實的嗎?這種情況下,應該修正的是道德理論、還是這種人的封閉心靈和貧乏經驗?

在我們今天的生活裡,動物卻正好已經不是一個真實的經驗對象了。他們的存在大體不脫食物(在市場、餐桌、麥當勞)、觀賞物(動物園、馬戲團)、或者寵物這三種身分。

可是這三種身分,正好使得我們關於動物的觀念極度扭曲。我們沒有動機、也沒有能力把動物看作正在活、並且想要活的主體;我們無意去理解動物的心理情緒和身體感覺是怎麼一回事;他們的孤獨、恐懼、疼痛、絕望,我們也不會設法去想象和體會。換言之,我們與動物是隔絕的,至少在情緒感覺的層面上是隔絕了(試想,若不經過這樣的隔絕,我們每餐的食慾如何振作得起來?)可是既然有了這層隔絕,道德理論如果要求人類“尊重”動物的權利與利益,我們怎麼不會覺得莫名其妙?

與三隻貓生活在一起,幫我衝破了這層隔絕。他們討得你的歡心,然後迫使你面對他們的各種需要、迫使你去了解牠們、最重要的是去想象牠們的感受和希望。當然,理解會失敗,想象往往是錯誤的。可是話說回來,不經過這種努力,人要怎樣擺脫自私與成見累積而成的冷酷與麻木呢?所謂設身處地、同情共感的能力,要從何而來呢?沒有這種能力、不培養這種道德敏感度,我們又怎麼會有動機去跨出自己、關懷它者呢?而若是缺乏道德敏感度,拒絕承認你的對方有它(或者他、她)的利益和感受需要你列入考量,一切道德規範與道德理論,豈不都註定是空洞的公式,缺乏“真實感”嗎?

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養貓,對於我自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這樣說,並不表示我贊成飼養寵物。養動物和養小孩可能差不多,都需要極其大量、極其長期的付出、耐心和學習。以今天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態來說,飼養寵物往往會變成虐待動物。尤其兒童,如果沒有充分的教導和協助,照料寵物更是太過沈重的負擔。可是如果有動物已經進入了你的生活,或者你實在渴望身邊有個小生命相伴,我願意貢獻以上的感想供你參考。而我也誠心相信,如果小孩子在成長時期有過與動物相處的美好經驗,在日後,她對人或者對其他生物,都會有更真實、自然的關懷能力。

我不是動物專家,就好像大多數的父母也不是育兒專家;我只是有過某些切身銘心的反省與收穫,在此簡略錄下。最後必須提醒讀者,如果你一定要找個動物陪伴,請通過動物保護團體或者獸醫師收養流浪動物,千萬不要去寵物店和養殖場購買。這些地方的暗處,其實瀰漫著無數動物的痛苦、嘶喊與血腥。

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縱慾與虛無之上》

錢永祥 著

三輝圖書/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 :978-7-5115-3000-8

已上架

本書是錢永祥對現代性的倫理思考,關切現代人的道德倫理處境。面對現代性的挑戰,我們不只是在處理一組客觀的歷史、社會現象,更是在自行認定或者棄絕一些價值立場。那麼,我們認定或棄絕時依據的理由是什麼?之後又如何承擔責任?

作者研讀經典,觀照現實,從平等、多元和公共性三個概念出發,以自由主義為批判立場,梳理、分析和闡釋上述問題,並指出了一個由平等的個人進行公共論述的遠景。

購買《縱慾與虛無之上》

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