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儿的一生

金庸小说里,其实一直有一个心结没打开。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父母双亡,之后的故事都是沿着“义父你在哪里无忌很想你”一条主线,穿花引线,翻山越岭……

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儿的一生

《射雕》讲的,其实就是两个互为镜像的孩子,杨康和郭靖如何对待自己杀父仇人的事情。

《天龙八部》,段誉、虚竹、乔峰三位主人公,都在找爸爸的路上,王语嫣木婉清阿朱阿紫这些都在认爸爸。

《侠客行》里,从小是孤儿石破天也在找爸爸。

而一出生就没有爸爸那些人,比如杨过,他孤独无依了十几年,虽然几次想杀掉郭靖,为父报仇,但他实际上早就把郭靖当做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

又比如令狐冲,对华山的感情,对伪君子岳不群的执念,其实也是父子情深。

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儿的一生

所以金庸笔下,父亲们总是缺位的,这是小说里悲情的内核

有人调侃道,说他写的是“爸爸去哪儿”,但后来我读到《金庸传》里的一个小细节,我就发现其实并不好笑。

傅国涌先生写的《金庸传》里有一段,提到过金庸的父亲:

1951年,金庸重回香港,在《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和编辑;同年四月,金庸父亲冤死,以“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的罪名在故乡海宁被处决。

噩耗传到香港,他哭了三天三夜。他少年丧母,此时又痛失父亲,伤心了大半年。

两个细节点,一个是金庸和父亲两地分隔;第二个,金庸父亲被冤枉,而金庸没办法。

1951年,金庸28岁,还没有开始写小说。熟悉金庸的会知道,金庸写的第一本小说《书剑恩仇录》,是四年之后。

所以,我们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张无忌要寻找谢逊了吧。

他们天南海北两地分隔,相聚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年,而且金毛狮王是一个犯了错的人,一个被主流判罪的人,一个被全世界误会的人,张无忌却要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去接他回中原。

之后张无忌冒天下之大不韪,逃婚出走,抛下周芷若,寻到嵩山少林,拼了性命地,力斗少林三神僧,为的就是,在武林同道前,给他下一场六月飞雪,替他洗雪沉冤。

这还没完。在封笔之作《鹿鼎记》里,表面上写的是一纸荒唐言,无厘头无心结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可在陈近南死掉的时候,一向没心没肺的韦小宝却痛苦流涕。

韦小宝哭道:“师父死了,死了!”他从来没有父亲,内心深处,早已将师父当成了父亲,以弥补这个缺陷,只是自己也不知道而已。

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儿的一生

他们之间其实不那么亲近,相处时日短暂。

韦小宝对陈近南,是有所敬畏的,“每次相聚,总是担心师父查考自己武功进境”,“心下惴惴,极少有什么感激师恩的心意”;他的心里可能还觉得陈近南有些迂腐,反清复明,那个动荡的“明”不一定有这个“鸟生鱼汤”的清好。

韦小宝和陈近南之间,多像父子那种独有的有距离的亲切感。金庸还有意无意地加了一句话,说韦小宝这才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此刻师父逝世,心中伤痛便如洪水溃堤,难以抑制,原来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其实我们都知道,金庸说的是自己。此时,离老人家(金庸父亲)故去已经近20年。

在金庸小说里,把所有有关于父亲的碎片,拼在一起,其实就是金庸年轻时候的一个心结:一种遗憾,没有父亲的遗憾,身为人子却不能尽孝道的遗憾,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而感到遗憾。

风尘之中,尽是性情之人。

完了吗?

没有。1993年,金庸应邀写了一篇类似于自传的小说《月云》——

“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

宜官是不是笔名,而是金庸的小名,祖父给他取的。

往事越千年。或许是政治正确,或许是金庸老爷子想得开,他不再怪谁。但耿耿于怀了这么久,一定是有伤心事。

看书的人不正经,写书的人最深情,这才是“只是当初我还不明白”。

金庸的一生,是爸爸去哪儿的一生

PS:金庸一生写了14部中长篇小说(不包括短篇《越女剑》),而这14小说恰恰好凑成了一副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江湖不远,书中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