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人文|清代溫縣人半世心血凝「音韻」

厚重人文|清代温县人半世心血凝「音韵」

溫縣博物館收藏有一本清代道光年間印刷的字典《音韻六書指南》,線裝紙本,藍色封面,長17.2,寬12.7釐米。這本字典的作者是清代乾隆道光年間溫縣人崔鴻達。

崔鴻達(1767-1841年),字儒英,清代溫縣西高肇村人,廩生,一生以教書為業,家貧志堅,勤奮好學,精通音韻之要。他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深知民間學子讀音不準,筆畫多有錯訛,深為擔憂,認為如果學子連字也不會正確讀寫,何以研究經籍,因而立志著書立說,以求有益於後世。晚年他彙集平生之心血,編撰《音韻六書指南》一書,書成未及刻版印刷,於1841年去世。其生前好友、文藝俱佳的張模,受崔鴻達之子崔錫命、錫爵的懇請,幫助校正書稿,傳授雕版技藝,併為此書寫序。崔錫命帶領弟弟和子侄們一起刻版印刷,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6月將此書梓行於世。崔家子弟遵從崔鴻達遺命“旨在助學識字,不索高價,但可贈送”,相鄰學童有求必應,書籍行銷懷府地區及黃河南岸等地,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後才停止印刷,為當地的文化教育做出了極大貢獻。目前崔錫命雕刻的書籍木刻底版仍完好無損,收藏在崔鴻達後人崔世貴家裡。

這部《音韻六書指南》,是一部以四聲七音為基礎,以口呼發音方法查閱,來掌握字形筆畫和基本字義的工具書。裝幀為二十四開本,全書二百五十頁,共收單字約一萬二千個,比現在廣泛使用的《新華字典》還要多。經專家鑑定,此字典注音準確,釋義精當簡煉,而且使用方便,確為初學和深造者的良師益友。 字典為木版整體刻制印刷,豎排線裝,內為七行頁,除封面、扉頁用隸體,序言、凡例用楷體鐫雕,全字典的單字及註釋所用的小字均為端莊俊逸的仿宋字。整個版面字體清晰,排列整齊,單字與註釋所用的字體大小得當,錯落有致,十分醒目,誠為一部初學者有益的工具書。

所謂“六書”,是指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裡給“六書”下定義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所謂四聲,是中古漢語聲調的四種分類以表示音節的高低變化,包括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所謂七音,它是以音節表為主要方式對漢語字音進行分析的一門學科,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分支。古代音韻學家依據漢字發音,在唇、舌、齒、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和半齒音兩類,合稱七音。其中,齒音又分齒頭、正齒,舌音又分舌頭、舌上,唇音又分重唇、輕唇。這些分類,經多數韻書沿用,已約定俗成。

崔鴻達生前好友張模為《音韻六書指南》作序,高度評價了此書的重要作用和歷史意義。序言裡說;“古聖人制律呂,所以導耳之聰,制文字,所以擴目之明,耳目根於心,聰明發於外,而愚智以分。然有文字則有音韻,音韻不明則不識文字之真,此沈約四聲之所由起也。厥後七音之韻起自西域而流入中夏。三十六字母其傳已久,第以教幼學往往苦其難諳,又不如括於簡便者之為功易,而取效捷也……所著音韻六書指南一冊,細為翻閱,知其口呼分為四門,平側添為五聲。韻以直行葉以橫列,有經有緯,條分縷晰,不惟素習之字點畫偶忘者可考而知,即未識之字亦能隨音而得,益知先生韻學之深,非惟足以教一時,實足惠來茲也。”

崔鴻達編著《六書音韻指南》,子孫自費刊印行銷於世,對當地的教育促進功莫大焉。筆者寫詩《崔鴻達》贊曰:“一生課徒育傑英,深曉音字訛誤情。半世心血凝《音韻》,一書濟世慰平生。”(張保民)

厚重人文|清代温县人半世心血凝「音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