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后大滩百年民俗风情之后大滩人为何会把狼叫做“张三”

作者题记:从地理位置来讲,山西雁北区民间通常把乌兰察布北部一带山野草地称为:后大滩。遥想当年,这大片白云深处的茫茫山野草地,曾是蒙古族察哈尔部逐水草游牧修养生息的圣地。

大约在晚清时期,山西雁北地区的失地农民,相继北出口外,在后大滩屯垦种植,此地逐渐形成蒙古族游牧与汉族农耕融合并存的格局。民国年间,山西境内内扰外患,兵燹频仍。为逃避战乱,雁北地区流离失所的难民,纷纷亡命口外,于后大滩屯田养牧,繁衍孳息。于是乎昔日野鸟栖息的山间水畔,狐狼出没的荒川绝地,次第袅起缕缕炊烟……

乌兰察布后大滩百年民俗风情之后大滩人为何会把狼叫做“张三”

话说当年后大滩人烟稀少,水草丰美。但终究不是乐享清平的世外桃源。当年给浮生在这片山野草地蒙汉居民们造成生活窘境的因素固多,但主要因素有三类。一是来源于大自然的暴风雪与旱涝灾害(天灾)。二是山野草地游弋掠食的狼群(狼害)。三是散兵游勇恶徒形成的赖小子(人祸)。

天灾固然不可避免,即使在科学技术手段比较发达的当今社会。人类在面临诸多大自然灾难的危情时刻,显得如此渺小,微不足道,且不堪一击。

乌兰察布后大滩百年民俗风情之后大滩人为何会把狼叫做“张三”

然而,居民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游牧)中,对狼的危害却是可以规避的,毕竟是高智商人类与狡猾动物斗智斗勇或生死对决。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后大滩,当地居民给狡猾而残忍的野狼起了一个极有情趣的绰号:张三。

自然,这个张三的绰号是有来历的。不知何年何月的一个月黑天,一只饥饿的野狼溜进村觅食。这个狡猾的家伙站立成人形,磨磨唧唧地走到一家街门口,往院内窥视。恰好这个时刻,邻家一个壮汉来隔壁串门闲话,看到隔壁街门外影影绰绰立着一个矮人,疑似同村矮子张三,于是,壮汉蹑手蹑脚蹭到矮子背后,断喝一声:张三~

乌兰察布后大滩百年民俗风情之后大滩人为何会把狼叫做“张三”

野狼未及提防,吓得长嗥一声,落荒而逃。从此,野狼获得一个离奇的别名。当地老人传说这个故事,旨在警告子孙后代夜间行走,遇见黑影便高声吆喝:张三~

笔者故乡便是后大滩中塔拉草原一个边缘小村庄。村庄西南低洼处,四季积蓄着一汪碧水滩,当地俗称海子。在笔者悠悠尘封的记忆里,这个方圆数里大小的海子,乃是当年降水量的水文表。雨涝水滩则大,天旱水滩则小罢了!水滩的正东东南正南边缘生长着一丛丛水马莲,每逢盛夏之间,宝蓝色的水马莲花氤氲一片,清香馥郁,蜂狂蝶舞,煞是迷人。而水滩的西南正西西北边缘则是无尽茂盛的芨芨草丛,常年兔走狐伏,牛羊隐现。正北东北方乃是茫茫无垠草碧天蓝的中塔拉草地。

乌兰察布后大滩百年民俗风情之后大滩人为何会把狼叫做“张三”

民国年间,中塔拉草原雨量充沛,水草丰美。野生黄羊犹如黄云般在草丛间蠕蠕游弋,吸引着狼群贪婪的目光。据当地老人讲述:每逢夜晚,野狼便结队到海子边缘饮水嬉戏,海边草地上闪烁着点点荧光,野狼的长嗥在静夜里幽幽回荡……

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羊已在后大滩失去踪迹,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野狼或因失去丰硕的食物链,抑或在"打狼队"声势浩大的讨伐中多数野狼已觉草木皆兵,仓皇逃遁国境线外。然而,仍有命悬一线的孤狼游荡在中塔拉草地,进村祸害人畜。(未完待续)

乌兰察布后大滩百年民俗风情之后大滩人为何会把狼叫做“张三”

【作者】北山愚公,生于饥荒年代,长于动荡岁月,一身阅尽忧患,半世难主沉浮。八岁启蒙,方知加减乘除,十五毕业,未解几何代数。识得三千余方块字,写不了锦绣文章。承包五十亩田园地,道不尽辛酸凄凉。曾经担任特约记者,采写过几则时事新闻,徒有虚名。习作过几个短篇小说,不落俗套。争名逐利我无缘,宠辱皆忘自情长。

乌兰察布后大滩百年民俗风情之后大滩人为何会把狼叫做“张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