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1940.11.27——1973.7.20)原名李振藩,乳名細鳳,美籍華人,祖籍廣東佛山。他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UFC開創者,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
龍之初·從美國到香港
1940年11月27日早晨7點12分,何愛榆的第二個兒子出生在唐人街的傑克遜街東華醫院,起名為李鎮藩。產科醫生瑪麗•格洛弗(Mary E Glover)給這個男嬰起了一個英文名字“Bruce Lee”。得知消息的李海泉連夜帶妝從紐約趕到醫院,見到母子平安,滿心歡喜,依依不捨地回到戲班演戲。
何愛榆子女共5人,分別為:李秋源、李秋鳳、李忠琛、李振藩、李振輝。5個子女中,以李忠琛與李振輝長得最像老外,而李小龍怎麼看都是一副中國人模樣。而李振輝年紀漸長後,外貌卻越來越中國化了。
何愛榆出院後,抱著李振藩住在位於特倫頓街18號(18 Trenton St),李海泉則繼續巡迴演出。3個月大的時候,李振藩曾在由伍錦霞(Esther Eng,1914-1970)導演,關文清(1894-1995)編劇的電影《金門女》(Golden Gate Girl,1941年上映,片長110分鐘。)中飾演嬰兒時期的王萊露,他的鏡頭在傑克遜街636號的大明星戲院(636 Jackson St,The Great Star Theater)拍攝。1941年5月27日,《金門女》於美國上映。
1971年1月合作構思《無音簫》無果。6月24日-7月1日出演《盲人追兇》6月28日簽約加盟嘉禾。7月12日投入《唐山大兄》拍攝16日開機,9月3日《唐山大兄》拍完當天接受《歡》節目訪問4日接受ATV採訪。7日客串(狗尾續貂)《盲人追兇》。10月11日攜妻兒回港。期間拍攝《精武門》22日《歡》接受訪問並表演30日《唐山大兄》上映。11月3日出席童軍籌款義映典禮,12月8日出席國語電影周開幕接受加皮埃爾·伯頓的電視專訪。
1971年夏季,李小龍接受香港嘉禾電影公司的邀請,以1.5萬美元的片酬簽下了兩部影片,第一部是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唐山大兄》該片預算只有10萬美元,而且劇本也是邊拍邊寫的,在這種情況下卻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了300萬港元。
1972年李小龍為嘉禾公司出演第二部電影《精武門》,《精武門》比《唐山大兄》增加了一倍的預算,引起更大的轟動打破了亞洲票房紀錄。李小龍在片中的大無畏精神和驚人的打鬥技巧,特別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腳”和“地躺拳”和“雙節棍”,令人讚不絕口。7月29日,李小龍舉家遷入新購置的私人別墅——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棲鶴小築”,同年,以截拳道宗師身份,入選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名人堂。這標誌著李小龍新創截拳道獲得國外武術界的權威公認。此後,李小龍又自組協和電影公司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猛龍過江》和《死亡的遊戲》、《猛龍過江》更作世界性發行。還與美國好萊塢華納電影公司聯合拍攝了《龍爭虎鬥》,並親自擔任了主角。《龍爭虎鬥》在美國放映時,取得了驚人的票房,在票房上擊敗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級好萊塢大片,好萊塢新的功夫片由此誕生。
1973年3月,暫停《死亡的遊戲》的拍攝,開始拍攝《龍爭虎鬥》。6月拍攝完《龍爭虎鬥》,返回香港準備繼續拍攝 《死亡的遊戲》。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大展宏圖,準備繼續拍完《死亡的遊戲》的時候,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33歲。7月31日,李小龍下葬在華盛頓州西雅圖湖景墓地,他的兒子李國豪英年早逝也葬於此地。李小龍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團疑霧,好萊塢為之惋惜,並以多種方式緬懷傳奇李小龍。美國追授予他多項電影紀念獎。
李小龍生前曾自信地在一張便箋上寫道:“我的明確目標是,成為全美國最高薪酬的超級東方巨星。從1970年開始,我將會贏得世界性聲譽。到1980年,我將會擁有1500萬美元的財富,那時候我和我的家人將過上幸福的生活。”
李小龍妻子琳達·埃莫瑞(Linda) ,是愛爾蘭裔的美國白人姑娘,是李小龍在華盛頓大學期間的同學,1963年認識李小龍後不久,經好友、華裔姑娘蓋素恩(Sue Ann Key)介紹,也加入“振藩國術館”,成為李小龍的早期女弟子之一。兩人的感情經歷也頗為坎坷。在大學期間,李小龍原本交往了一個日裔女孩艾美,兩人郎才女貌的戀情在大學中也倍受矚目,後來李小龍和艾美分手,琳達逐漸走入了李小龍的生活中,兩人在1963年正式開始交往,並與1964年走入婚禮的殿堂。1965年,琳達為李小龍誕下一子,李小龍為兒子取名為李國豪。1969年4月,李小龍的愛女李香凝出生。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於女星丁佩家中猝死,醫院公佈的資料稱其死於“腦水腫”。
1941年12月25日,日軍攻陷香港。香港進入了3年8個月的日據時期。
日本人在統治香港期間所採取的政策是一貫的“男殺女奸”,甚至因為糧食短缺而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這讓本就對侵略行徑憤慨的港人對日本人更為深惡痛絕,除了拒買日貨外,還成立了“香港義勇軍”、“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港九大隊”、“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等抗日武裝組織。
日本人深深懂得,控制住了文化脈絡,就能徹底控制香港。於是,日本人開始將魔爪伸向文化界,李海泉是梨園行大佬倌,自然成了日本人的主要拉攏目標。日據時期的中國人是不能吃大米的,但日本人不惜以多供給大米為誘,逼迫梨園行就範。剛搬進彌敦道218號的李海泉為了養活一家老小,不得已為日本人唱戲。李家人回憶,當時在道口盤查時,只需說出自己是唱大戲(粵劇)的,便不會遭到非難。
在日據統治時期,香港連好萊塢電影也被禁止放映,改為專門上映日本電影。除了李香蘭(1920-2014,原名山口淑子)在日本人制作的影片中扮演過一些角色,日本拍攝了一部反英故事片《香港攻略戰》以及一些新聞紀錄片外,沒有一個香港電影人願意為日偽合作,1944年更是連一部電影都沒有拍攝過。在那段時間裡,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
抗戰結束後,電影業開始逐漸復甦,許多粵劇名伶在粵劇尚未完全復興之時,開始紛紛轉向電影界發展,做為副業。李海泉也曾帶上家人與劇團一起坐船回家鄉順德,在三華村為當地華光廟落成進行演出。這也是李振藩平生唯一一次踏足祖國大陸。
由於李海泉在家中教導一班徒弟,加上家中經常有粵劇界人士出沒,被稱為“冇時停”(粵語,停不下來的意思)的李振藩耳濡目染,沒多久就能模仿個七七八八,並在父親演戲的電影片場大模大樣地演起粵劇。那些叔伯們見他可愛活潑,偶爾教他個一招半式的“功夫”。這些招式多為花拳繡腿,但是在李小龍眼裡,這些“絕招”已足以用於街頭鬥毆或震懾對手。
兒童頑皮活潑,本是平常之事,但是年幼的李振藩卻活潑得讓人捉摸不定。李海泉子女5人,雖然李秋鳳曾是“自力女子籃球隊”的首發前鋒,但也並不像李小龍這般如陀螺般活躍,這讓李海泉夫婦大傷腦筋,對他那旺盛精力也疑惑不解。為了管住李振藩,他們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根本沒有任何效果,於是索性讓李振藩去看連環畫,卻不料歪打正著,沉迷於連環畫的李振藩就像被如來佛降服了的孫悟空一樣安靜了下來。這也讓家人找到了他的“命門”——只要給他一本書看,便可獲得一段時間的安寧。李振藩看書上了癮,經常挑燈夜讀,這樣的“用功”程度使得他6歲起就戴上了厚厚的近視眼鏡。
李家子女由於何愛榆與修女們的良好關係,除了尚未出世的李振輝外,都被安排在家附近的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讀一年級。不久後,李忠琛與李振藩轉入德信學校就讀。
德信學校建成於1930年,是一所天主教男子小學,由加拿大修女所創辦,教師們都是女性。香港淪陷後,加拿大修女被驅逐出境,德信學校被迫停辦。二戰結束後,德信學校重新選址建造,1947年9月復課,李振藩與哥哥李忠琛、堂哥李發枝一同入學,成為第一批入讀該學校的學生之一,學名先後為“李源淦”、“李源鑫”, 其本人就讀二年級。德信學校當時為九龍地區少數英文私立學校,課程設“漢文科”,兼授四書五經,古文詞章,聲譽日隆。來這裡讀書的學生都有私家司機和傭人接送,李小龍也不例外。
李小龍的32年,給世界奉獻了精美的武術和不朽的電影,世界從此看到了真正的中國功夫。他應該被所有的人記住,也應該讓更多的人瞭解李小龍!
我們紀念李小龍,但更重要的還是,每個人都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李小龍,我們沒有李小龍的天才與成就,但卻應該多少擁有他那堅忍的毅力和頑強的鬥志。
生活是不斷前行的過程,你應在此過程中保持流動,不斷去發現自己、實現自己、昇華自己。一切知識最終都意味著認識自己!”
閱讀更多 宇哥說點事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