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16個市縣的名字起源,你知道你家鄉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寧夏,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公元1038年,党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歷史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

寧夏回族自治區:

簡稱寧。在我國西北部。十三世紀中葉元朝以西夏故地,即東起河套,西包河西地區置西夏中興行省。旋又取夏地安寧之意,改稱寧夏行省。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改為今名。

銀川:

宋為西夏都城,元置寧夏路,清改銀川縣。1945年置銀川市。銀川地區土壤含鹼多,大水過後,土地一片雪白,像銀子一樣,又是一馬平川,故稱銀川。

固原:

漢置安定郡,北魏為原州,明改固原州,因地勢險固而命固原。1913年改為固原縣。早在詩經中就把固原稱之為大原。固原有固我中原的意思,因為關中四塞-蕭關在固原,這裡是通向關中和中原的門戶,守住了此地,就鞏固了中原。

西吉:

1942年設西吉縣,以當地回族中最大教派哲赫忍耶的宗教中心,“西吉灘”為縣名。“西吉淮”似與忸斯蘭教派“希吉來”有關,為阿拉伯語“遷徙”之意。傳說穆罕默德於公元622年9月由麥加遷到麥地那。後來定該歲首為回曆紀元元年元旦。

隆德:

宋設隆德寨,金改隆德縣,以寨為縣名。最早的隆德縣城在今西吉縣將臺鄉南的火家集古城遺址,為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修築,當時稱羊牧隆城。慶曆三年(1043年)在此設寨,取羊牧隆城和德順軍的“隆”、“德”二字名隆德寨,是為隆德地名之始。

彭陽:

宋鹹平六年(1033年)在今縣城置彭陽城(相當於縣級軍事設置),屬鎮戎軍。1983年設彭陽縣。因在彭原山之陽而得名。

涇源:

1913年改為化平縣,1951年改為涇源縣,因地處涇水之源而得名。

海原:

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當時名海城,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遼寧省海城縣同名,因縣有海都原,遂改為今名海原縣。

中寧:

1933年從中衛縣析置中寧縣。

因治所在寧安堡,故取中衛縣的“中”字,寧安堡的“寧”字兩地之首字命名。

石嘴山:

賀蘭山北段與黃河交會處。1960年析置石咀山市,因境內石咀山之特徵而命名,“山石突如嘴”。

鹽池:

北鄰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東鄰陝西省。唐貞觀年間置鹽州,天寶元年(724年)更名為五原郡,北宋為鹽州,1913年改為鹽池縣。以境內有天然鹽湖而得名。

中衛:

明建寧夏中衛,清改中衛縣。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明代曾在寧夏設置前、中、後三衛,中衛就是因襲了寧夏中衛的名稱,因而得名。

賀蘭:

東界黃河,西倚賀蘭山,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清屬寧夏縣,1942年改置賀蘭縣,以縣西賀蘭山為名。

吳忠:

其地名得於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1398年),是當時靈州守禦千戶所領十三個屯堡之一,以屯長吳忠命名為吳忠堡。

大武口:

明帶稱“打磑口”,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其地理位置重要,古人曾有“求久按之計,須選修打磑口”之說。1943年,民國寧夏省建設廳長李翰園至此,看到“打磑口學堂”,認為名稱不雅,遂改名為大武口,意為武士們在這裡打過仗。

平羅:

明嘉靖(1551年)時,設平虜守禦千戶所。清初沿襲明代衛所制,雍正二年改置平虜所為平羅縣,屬甘肅省寧夏府。平羅縣即為平虜之轉音。

同心縣: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心縣當時名平遠,1914年又改名為鎮戎縣,1918年又改為豫旺縣。1936年6月後改建為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駐王家團莊。

豫海縣轄地是豫旺和海原東部的回民聚居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府。時過不久紅軍轉移,馬鴻逵部恢復了國民黨豫旺縣,將駐地由下馬關遷至同心城(亦稱半角城),並改豫旺縣名為同心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