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大漢實權的曹操爲何不稱帝

公元217年,漢獻帝頒佈詔令,曹操享有天子的出行“待遇”,同時可戴懸有12根玉串的禮帽,看過三國演義的都有見過秦漢時期獨特的帝皇飾帽,出行工具為六馬牽引的金銀車,曹丕為魏國太子,形式上與帝皇無疑,就差一個皇帝名號。

曹操實際已經是東漢的實際掌舵人,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縱使劉備,孫權不服,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曹操都擁有優勢,不必擔心出現袁術、王莽篡汗的情形。可就是這麼“出色”的曹操,居然不稱帝,“甘願”在漢獻帝手下當“小弟”,令人不解。

曹操自挾持漢獻帝到許昌,一開始眾人都認為他是誠心救汗,正因為如此,他身邊聚集了不少人才,荀彧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但令人狗血的是荀彧也成為反對曹操弱化漢朝的急先鋒。隨著實力的增強,各路軍閥相繼被滅的情況下,曹操絲毫沒有“復興”大漢的意思,相反卻在朝廷大搞“殺人遊戲”,一方面不斷削弱擁漢派的實力,另一方面,儘量讓自己除了別人對自己的稱呼不一樣外,其它都與天子一樣。

曹操不稱帝,把最後一步讓他的兒子來完成,當時曹操集團內部的擁漢派實力還是存在的,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大多數反對聲音都是在他被封為魏王之後,且當時還發生過兵變。如果貿然稱帝,外有劉備這樣的勁敵,內部還被人捅刀子的話,稍有不慎,老曹家辛辛苦苦打下的家底就要拱手讓人。

曹操能擁有今天的實力,除了與他的才能有關外,還與他匡扶漢室的志向有關,靠著這麼一個行頭,他身邊快速聚集了大批人才,就連陳宮這樣的人才一開始都被他的一番“赤心”感動,所以說只要公關做得好,不怕沒人追隨。曹操的扶漢的“志向”說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變,對自身聲譽必然損害很大,即使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這種人設崩塌的事件不要說在古代視名節如生命的年代,就算在現在也是吃不了兜著走。

三分天下有其一,曹操是一個講實際的人,虛名對他來說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是他的追求,加上他年齡已大,當年一起爭雄的故人大都已遠去,他活到了最後,可以算是一個王者了。把稱帝這一步讓曹丕來完成,可以增強其聲望,震懾百官,有利於控制朝廷,鞏固老曹家的家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