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稅可以,交配不可以,日本人爲什麼不愛生孩子?

小龍有很多國內的同齡朋友(85後),他們很多剛剛為人父母,對於為什麼生孩子他們的回答是:再不生就大齡了;父母催;同學都生了;親戚一直問。由此可見,生孩子這件事在中國不完全是私人的,它甚至變成了一項任務。

很多人不自主的陷入“被動生育”的怪圈。小龍的這些朋友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較為理性,自我認同感強,其實和70後之前的前輩比,他們至少在婚姻上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愛我所愛。但是到了生孩子,忽然又喪失了自我,一部分人給小龍吐槽:我們還沒想好要不要小孩,就被扣上了一頂“父母”的帽子。小龍把同樣的問題拋給了日本的朋友,他們的回答驚人的一致:生不生孩子那要看丈夫和妻子想不想哦。喜歡就生,都不喜歡那就兩個人好好過唄。小龍也思考過,把生孩子這件事完全交給小兩口來決定是不是合理,比如,人在年輕的時候貪玩,喜歡無牽無伴嘗試新鮮的東西,手頭也不太寬裕,這個時候生孩子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而是允不允許的問題。等到小40歲,工作穩定下來,婚姻開始轉入平淡期,開始覺得有個小孩還是很好的,不僅可以給家庭注入活力而且也可以牢固婚姻關係,但此時身體條件又不允許,錯過了最佳生育期和撫養期。

交稅可以,交配不可以,日本人為什麼不愛生孩子?

在日本,生孩子的確完全是一件個人的事,而這卻讓日本社會十分苦惱。那就是生育率十分的低。而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的深度疊加,更是讓整個日本危機感十足。日本生育率長期徘徊在1.4左右,據此推算,到2060年,日本總人口裡10歲以下的佔比會跌到10%,而60歲以上的佔比會升到60%。可以想見,這樣的人口分佈整個社會將會毫無活力,創造力不足,養老醫療負擔沉重,整個國家陷入“破產”。日本政府顯然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各種宣傳鼓勵,可是日本的年輕人就是十分的佛系,低慾望。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孩子,有幾本漫畫書就完全滿足了。他們的口號是:讓交稅可以,讓交配不可以。

交稅可以,交配不可以,日本人為什麼不愛生孩子?

交稅可以,交配不可以,日本人為什麼不愛生孩子?

安倍政府決定系統性的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推動生育率上升的關鍵還是在女性身上。如何讓女性走入婚姻這是第一個課題。2015年的調查顯示,在日本,25-29歲年齡段的女性未婚比率高達65%,而30-34歲大齡未婚女性佔比為38%。還有一個搞笑的統計,不知真假,29-35歲左右女性的處女率也高達39%,難道結了婚的還有很多依然是處子之身??你們啊,不會把上面那個口號落實的這麼死板吧。有意思的是,日本在婚姻上仍然十分“保守”,那就是結了婚就要相夫教子了,男人負責掙錢,女人負責花。以前的文章裡說到,在日本單單吃喝拉撒就是很貴的,而且日本年輕人普遍很窮,街上開超跑的都是老頭,所以年輕人一個人的工資很難負擔兩個人的生活。

安倍政府於是號召婚後的女性走出家庭去工作,鼓勵企業大量招聘已婚女性並給與稅收優惠,從相夫教子的觀念上破冰。

交稅可以,交配不可以,日本人為什麼不愛生孩子?

交稅可以,交配不可以,日本人為什麼不愛生孩子?

交稅可以,交配不可以,日本人為什麼不愛生孩子?

爭取女性結了婚,而且讓他們去工作,豈不是更不能生孩子了?在日本,老人是沒有義務和傳統去照看孫子孫女的。安倍政府大膽的決定2019年開始全日本保育院(0-3歲)和幼兒園(3-6歲)全免費。日本幼兒園現在的費用是公立每年約20萬日元(1.3萬人民幣),私立每年約60萬日元(4萬人民幣)。政府來幫助家庭“帶孩子”。另外,日本政府一直在孕育,生產,撫養階段進行資助,孕檢時去區政府領取孕檢票,自己去預約醫院,全免費。生產時,可以領取42萬日元(2.6萬人民幣)的生育金,基本上覆蓋住院費用。孩子出生後,0-3歲階段每個月有2萬日元(約1300元人民幣)的兒童營養金(奶粉錢),3-18歲會減到1.5萬日元。小學到高中階段是義務教育,不用學費,並引入免費午餐制度(看到國內最近頻發幼兒園飯菜黴變的新聞,小龍想單獨一期說說日本午餐制度)。對於大學階段,政府決定2019年開始對家庭年收入低於270萬日元(約17萬人民幣)的大學生減免2/3學費. 而現在日本大學的學費普遍在6萬人民幣/年,並加大獎學金資助範圍和比例。

整個政策就是要形成一個鏈條:從孕育一直到大學畢業獨立工作,政府儘可能的降低家庭負擔。這種全保障好處有兩點:1,讓家庭即使在收入不高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大膽的生;2. 全週期學校教育得到保證。從而實現優生優育。

交稅可以,交配不可以,日本人為什麼不愛生孩子?

2018年的應對少子化的提案是做了2萬億公共財政預算,實際上日本政府一直是赤字狀態。這個錢從哪裡出,爭論了好久。

最終決定把消費稅從目前的8%提高到10%,通過加大稅收來解決這部分財源。這個稅還會很恐怖的,它的意思是,只要用錢,無論蓋大樓還是去超市買廁紙,統統要交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