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江油68歲「磨瘋子」鑽研水磨 獲4項國家專利

绵阳江油68岁“磨疯子”钻研水磨 获4项国家专利

一根軸可以帶動4個磨的水磨

绵阳江油68岁“磨疯子”钻研水磨 获4项国家专利

馮年高家保存的老式水磨

他的水磨

每個石磨都是他手工打造完成,整個設計製作花了8年時間。一根軸帶動4個磨,一個小時可以磨120斤麵粉

他的堅持

水磨是老祖先留下來的,他們當年做水磨非常不容易,不能到了我這一輩就沒有了!

江油小溪壩鎮潼江旁,一條水渠流經三合村68歲馮年高的屋底,水能驅動渦輪然後帶動水磨進行磨面。馮家這一傳統水磨,已經傳承200餘年。經歷機械化的衝擊後,痴迷水磨的馮年高堅持要將磨傳承下來,經過多年的研究改良,現在4個磨一起推,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馮年高的水磨已經獲得了4項國家專利。而他的兒媳,為了不讓水磨失傳,也從山西的一所高中停薪留職,回家將水磨磨面產業化,現在已可年產1500噸水磨面。

風光

潼江邊上有100多家水磨 磨面碾米最長要等10幾天

小溪壩鎮三合村,緊靠潼江,水資源豐富,曾經歷過水磨面風光的時代。68歲的馮年高,是馮家水磨的第十二代傳人。28日上午,成都商報記者來到馮年高家,他家至今保存著兩臺古老的水磨,一個用於磨面,一個用於碾米。雖然兩個水磨早已不再使用,但用水驅動的老磨盤等仍完好無損。

在馮家的屋底,是一條水渠,用木頭製作的磨盤仍在下面擺放著。記者下到屋底,發現木質磨盤直徑2米左右,磨盤的上方一點,是用木頭製作的水渠。馮年高介紹,從潼江引入的水流通過木質水渠衝到磨盤上,然後磨盤通過一根傳動軸,帶動位於一樓的兩個水磨。

看著這兩個水磨,馮年高感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水磨是當年磨面碾米的重要工具。幾十公里長的潼江邊上,有大小水磨100多家,而馮家水磨就是其中之一。“那時候,我們就是靠水磨生存,利用水磨幫其他村民磨面碾米收取加工費,而加工費就是糧食代替。”馮年高自豪地說,他們家的水磨有200多年的歷史,那時候,四面八方的人趕來磨面碾米,有時積存的糧食達到上千斤,水磨日夜不停,有的人要等十幾天才能磨好面,碾好米。

衰落

受機械化衝擊僅剩一家

他因痴迷被稱“磨瘋子”

在馮年高的印象中,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機械化的出現,導致水磨開始出現衰落。

“主要是水磨效率低,磨120斤麵粉需要6個小時,而磨面機只需要20分鐘。因此,大部分人選擇了磨面機,也因為此,潼江邊上的水磨開始被淘汰,最後僅剩下我們一家。”馮年高眼中,閃爍著淚花。

但馮年高並不甘心,他17歲時,跟著父親學了石匠活兒,用附近玉屏山的石頭鑿成石磨,企圖重振家業。父親勸他別搞,鋼磨效率高,水磨早晚會淘汰。但憑著一股犟勁,馮年高沒日沒夜地打造大磨、小磨,圓磨、方磨,連環磨、多重磨,均因費工費時,效率不高,半途而廢。儘管如此,每逢節假日、趕集日,馮年高仍四處考察水磨,常常幻想著創造奇蹟,那時的他也被鄉里人稱為“磨瘋子”。

磨面不成,他又去學了鐵匠、電焊工。四十二歲那年,縣裡開發小水電,他獲得了靈感,毅然揹負行囊,遠赴綿陽學做小水電,為改良水磨做準備。三個多月後回到家鄉,父親要和他分家,妻子要跟他離婚。

但是,執著的馮年高仍然在堅持解釋:水磨是老祖先留下來的,他們當年做水磨非常不容易,不能到了我這一輩就沒有了!

改良

歷時8年發明4道碾磨

獲得四項國家專利

“水磨效率低,是因為一根軸只帶一個石磨,而每次磨面,都至少需要4-5次,如果我改成一根軸帶五個石磨,這樣一來,效率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於是,馮年高開始設計腦海裡的理想藍圖。

由於只有小學文化,不會繪圖,所有技改樣式和零部件,全是馮年高進行手工試驗,軸的大小、石磨進料口的大小、每個磨之間的距離,他全都裝在腦海裡。“我只有一邊實踐一邊設計修改,最難的主要是如何讓軸來帶動5個石磨,想了差不多一年時間。”馮年高說,每個石磨都是他手工打造完成,整個設計製作花了8年時間。

28日,記者在馮年高家看到,他在潼江邊挖了一個水渠引水,有專門控制水流大小的開關,兩個渦輪帶動一樓的兩個水磨,每個水磨有4個磨在轉動。一位工人從二樓的進料口下料,然後每個磨磨完後從上往下傳輸,最後面粉和麥麩自動分離。

“最開始是一根軸帶動5個磨,後來經過若干次的試驗改良,一根軸帶動4個磨已經能夠完成磨面的整個過程。現在,一個小時可以磨120斤麵粉。”馮年高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2016年夏天,馮年高的兒子和兒媳從山西回到老家,馮年高表達了要將自己的水磨傳承下去的願望。他的兒媳張從容想到了申請專利,便開始著手準備,到現在,馮年高發明的節能高效水動石磨、掛麵自動旋轉低溫烘乾裝置等四項發明已經獲得了國家專利。

發揚

兒媳停薪留職辦公司

將進行產業化經營

據小溪壩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張從容原本是山西一所高中的語文老師,而且在當地非常出名,但從2016年開始,就停薪留職回到了老家,專門負責馮年高的水磨面。

說起自己的想法,張從容表示,她只想將馮家的水磨面發揚傳承下去。她說,2016年春節,她和老公回到老家,馮年高叫他們去看磨坊,他們發現一根軸帶四個磨的水磨已經設計製作成功,以前磨面需要多人乾的活,現在一個人就幹完了,效率大大提高。

“當年高考後,我有3個月的暑假,於是就回家開始為他申請專利,在那個過程中,老太爺一直在表達要將水磨傳承下去的願望,於是我就向學校提出了停薪留職,回家專門為老太爺推廣水磨面。”張從容笑著說,她也是快退休的人,也沒有什麼壓力,能幫老太爺將水磨傳承下去,也是了卻他的心願,“現在每年可以生產1500噸水磨面,我們已經創辦公司,將產品進行產業化經營,把水磨面推廣出去。”

成都商報記者 湯小均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