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蕭條時期,爲什麼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低價賣給窮人?

抬頭笑笑咯J


原因是產能過剩。

本質是資本家的吸血屬性。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關於提振經濟增加收入的故事。說經濟大蕭條,政府沒錢,老百姓也沒錢消費,怎麼辦呢?政府頭兒就想了一個辦法,從銀行貸了一筆錢,將一段修好不久的公路承包出去,說這段路不符合標準,需要挖掉重新修築,結果,挖路使用了一批人,修路又使用了一批人,而建築材料——水泥、沙子、鋼筋等也用了不少,每一批工人都拿到工資,水泥廠、砂石廠、鋼鐵廠又重新運轉起來,這些拿到工資的人又去消費,就這樣各個環節都活動了。但啟動資金就是那筆貸款,大家有錢了,政府的稅收也就有了,貸款很快就還了!

這種現象是不是很熟悉?

本人對此事的認識就是“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低價賣給窮人”和上面的那種手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圖片來自網絡)

假如把多餘的牛奶給了窮人,而這些窮人是經濟好的時候,購買牛奶的主力,他們有了無償的或低價牛奶喝,就更不願意拿出錢來購買;故只有把牛奶倒掉,人為的製造一種“牛奶緊缺”現象,牛奶又是生活必需品,這樣就會維持正常的“良性循環”——1.農場主的牛奶仍然可以賣出。2.奶商依然可以賺取差價。3.窮人有錢就喝沒錢就別想。4.奶商還可以加價,將倒進河裡的牛奶損失慢慢彌補回來,倒黴的始終是消費者!

資本家、商人不是慈善家,他們偶爾的行善也是生活的點綴。破產了,一走了之,留下一地雞毛,賺大發了,就滿世界飛,給你的僅僅剛夠吃喝。


見腫消世界


兒子問父親:“我們為什麼沒有牛奶喝?”父親說:“因為家裡窮,買不起牛奶”。

兒子又問:“為什麼我們家那麼窮啊?”父親說“因為爸爸沒了工作”。

兒子接著問:“你為什麼沒了工作?”父親回答:“因為牛奶太多了”。

這是一個在美國大蕭條時期,美國人的一個段子。一個讓人深思的段子。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被稱作“經濟危機”。

什麼是經濟危機?為什麼會出現經濟危機?

簡單講,經濟危機就是生產過剩,但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而是“體制性過剩”和“結構性過剩”。

前面那個段子告訴我們,牛奶的過剩肯定不是絕對的過剩而是相對的過剩——需要喝牛奶而喝不起牛奶的群體比例很高,但是因為“買不起”而無法實現這種需求。

另一方面,大量的牛奶倒掉,反映出的是牛奶的消費能力不足。

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理論指導下的“體制性過剩”。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這是由於生產資料過分集中的私人佔有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當生產資料高度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的時候,究竟是促進生產力發展還是阻礙生產力發展,在那次大蕭條當中有了部分的答案。

高度集中的私有化,會使得生產資料的佔有者追逐利益的貪婪達到最大化,造成社會財富分配嚴重失衡,而降低利益標準,是生產資料佔有者不願意看到的。

倒掉牛奶,造成的損失會從牛奶不足而漲價的過程中進行補充,這一點,就是現在的“菜販子”都知道。

在二戰前,最原始的,我們暫且稱為初級版的壟斷資本主義制度(自由經濟)在這次的大蕭條當中顯現的淋漓盡致,這種大蕭條不僅僅出現在美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新舊勢力的角逐的話,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大蕭條的宣洩。

生產過剩,是今後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會遇到的,包括可能出現的在國家內部的“絕對過剩”。我們國家的“供給側改革”,以及“一帶一路”的倡議,實際上就是在解決部分的和低端的產品絕對過剩的問題,通過提高供給的質量,擴大供給的範圍來形成有效的消費,解決過剩的問題。


步武堂


不只是在米國,在我國也有倒牛奶事件,即便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可結果卻驚人的相似——倒了,不管什麼原因,反正就是倒了。但是,

資本主義的倒牛奶社會主義的倒牛奶還是有些許區別的。

不禁想起我中學教材書中的“資本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喝”,當時我學習還算是比較認真的(臉紅),我就在後面加了句註解——“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可是真相往往不是我想的那樣。

1929年的大蕭條重創了美國農業,包括奶牛養殖,大蕭條頭五年,全美最大的產奶州威斯康星州牛奶零售價由每100磅4.79美元降到每100磅3.48美元,奶農在零售價中收益佔比由46%降到30.5%。在1932年,全美每100磅豬肉平均價格為2.5美元,每100磅糖的平均價格為3美元。很明顯,靠賣牛奶已經支撐不起奶農們的日常生活開支了。

此外,中學課本里的“資本家”也不是指全美的奶農,指的是窮困潦倒的“獨立奶農”。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大型乳製品公司由於體量較大,並且組成了產業聯盟,能夠通過通過一定的手段自我保護,所以損失遠遠沒有獨立奶農慘重。

獨立奶農們倒奶也是因為成本最優的選擇。在大蕭條時期,例如1933年紐約州倒牛奶是“牛奶罷工”中抗議奶價太低的行為;同年威斯康辛州罷工倒牛奶倒的則是其他人家的牛奶。羅斯福上臺後發生的一些倒奶事件,則是由於政府補貼導致奶農可以隨心所欲倒奶;這些都與“資本家”無關。

而且,產奶不是想停就停的,你這邊不出售牛奶了,可奶牛們還正常泌乳,到點了奶農就得給奶牛擠奶,否則對奶牛身體還有傷害。而且牛奶儲存又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所以這時候奶農除了傾倒牛奶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了。當牛奶價格低於運輸(主要因素)、存儲所需花費的價格時,牛奶就沒有了交易的價值。當然,如果你自己跑到奶牛場去購買牛奶,那運輸成本就不存在了,奶農也會樂意以較便宜的價格賣給你。

當“倒奶事件”發生在中國,我們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14年發生的全國倒奶事件,當時國內乳業迎來“寒冬”,奶價跌破成本線,企業損失慘重,除了倒奶,無奈之下還殺牛。剛開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免費送牛奶”這種社會送溫暖的行為,可是人心難換人心啊,就像麵包店免費對環衛工贈送饅頭一樣。“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老祖宗們早就知道這個經濟學/社會學道理了。

現在都談社會合作,社會共贏,市場就這麼大,企業們拼到底是為了賺錢,這是一個相互剝奪的過程,可我希望人心不是。


Hou少恭


這個問題涉及到經濟危機、農業、運輸,縱橫作為一個金融本科,在飼料廠當過兩年財務,並且從事海鮮批發三年,儘管現在人模狗樣的在電腦前碼字,但是從骨子裡,縱橫也算是一個經歷比較豐富的人,所以,我來回答這道題的話,應該比較有感染力。

美國的生產能力即使放在今天也難以想象

我2015年在飼料廠上班的時候,那應該是玉米最貴的時候,14個水的玉米每公斤2.64元(還不是最高價),由於玉米是最大的飼料原料,當時公司的政策是一定要爭取到美國進口玉米的配額,就是漂洋過海來的玉米價格還是中國的一半,可見美國農業的生產能力有多強大。

在美國牛肉、豬肉、牛奶等產品,即使是今天都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在2015年我通過遼寧18家300頭以上規模豬場,並且利用我們的系統抽調的大數據進行成本核算,最終得出遼寧省當時生豬出欄的成本價在六塊錢左右,當時美國豬肉的成本也只是中國的一半,加上美國屠宰到銷售沒有經過那麼多環節,因此豬肉價格即使到了市場上也貴不到哪去,而中國小一點的豬場,都會讓豬販子去收,從豬場到市場,每增加一個環節,一斤豬肉就要加幾毛。

在美國市場上豬肉的價格只有三四塊錢,牛肉也是三四塊錢一斤,牛奶則是按桶來算的,蔬菜什麼的都是毛錢,現在中國超市裡面的豬肉基本都在十塊錢往上,牛肉一般在三十元往上。

所以,在1929年的時候美國會出現生產過剩完全可以理解,因為用不了,即使價格再低,他也是賣不出去,所以牛奶倒地溝裡也不稀奇。

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究竟是怎麼回事?

當然,在我們的教材中並不是從經濟的角度就評價這次危機的,我們的歷史教材上一般會說是萬惡的資本主義,鋪張浪費,即使是把牛奶倒了也不給窮人喝,其實問題的關鍵是,美國的窮人根本就不差牛奶。

就像坐公交一樣,滿車都是座,你還讓什麼座,說到底這就是一種需求飽和,供給過多造成的,即使是經濟危機,窮人也沒到吃不飽飯的地步,再說萬惡資本主義的救濟站還是有不少的,即使是流浪漢,也要到萬惡的資本主義去混,保準餓不死。

經濟危機還是要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老百姓為什麼一夜之間變成了窮光蛋,甚至是負債累累,就在於美國流行負債消費,老百姓又過度投資,如房地產、股票的行為,泡沫也因此越來越大,最終到底破裂,這些投資血本無歸所以大家都變得負債累累。

由於生產過剩,產品賣不出去,積壓太多,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銀行倒閉,帶來一連串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陷於混亂和癱瘓。

大量的農產品都出現了滯銷,這裡面就包括了牛奶,當然,市場經濟他就是這樣,雖然有很多優點,但是也有弊端,就是缺乏調節,需要一定的調控。

另外從運輸成本角度來講,更不可能出現用超過牛奶的成本來低價處理牛奶

儘管牛奶由於生產過多,已經很便宜了,但市場上還是有需求的,在美國牛奶就像大米一樣是剛需,這樣的東西正常來說能賣一塊錢一斤,賣不出去的部分就銷燬了,最起碼還能少賠點,但是把大量的產品用高昂的運費運到市場上,比如運費五角錢,到市場上賣牛奶賣三毛錢?資本家不是傻子,你讓他不賺錢可以,但絕對不能往裡搭錢。

以縱橫從事海鮮批發的經驗來說,運輸成本始終是農產品的一個癥結所在,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春天的時候我們海上出青皮魚,量特別大,一個小船就能打三四千斤,因此在海邊魚的價格就是一塊錢左右,如果要是發貨的話,現在快遞一般一斤就得兩塊錢,你讓他便宜賣出去可能嗎?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並不意味著產品賣的越便宜就越能刺激經濟的發展,而是在一種可自發調節的過程中進行良性的循環。經濟不是政治,並不是打土豪分田地的過程,你以為把農場主搞破產了,老百姓就吃到便宜的牛奶了?如果這些農場主都破產了,沒有牛奶生產了,那隻能說天價牛奶馬上就要來了。


史論縱橫


只有倒掉牛奶,大家才能喝上牛奶。

這其實和資本主義存在與否,沒有關係。

首先,如果牛奶的數量大漲,意味著牛奶的價格一定會暴跌,跌到什麼程度呢?

原本養3頭奶牛,靠擠奶為生的人,就幹別的去了。

換句話說,在許多人眼裡,資本家往河水裡倒牛奶,是一件特別不人道的事情,但其實,如果不能將牛奶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那麼資本家遭受損失是必然的,但是在牛奶生產線上的所有人,都會深受其害。


有人覺得,往河水裡倒牛奶是為了維持大牛奶資本家的壟斷地位。

別鬧了,除了國內一些還不成熟的壟斷企業外,全世界但凡是壟斷的市場,產品價格都在降價。大家想想20年前,組裝電腦是什麼價格,什麼人配得起電腦?今天電腦又是個什麼價格,是個人都能組裝個電腦。所以壟斷一定會讓消費者獲利,這是另一個問題,在此不提。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不把牛奶低價賣給窮人呢?

簡單的說,奶農原本擠一斤奶,成本是1塊錢。

現在一斤奶的價格,是2毛錢。

這時候奶農每生產一斤奶,就意味著要虧8毛錢。

而所謂的窮人,其實是連2毛錢一斤奶都買不起的那些人。否則牛奶降價,他們早就去買了。

所以奶農把牛奶倒河裡,意味著自己只虧8毛錢。

但賣給窮人呢?

算上運費得虧9毛多。

奶農的腦袋被門擠了麼?明明把奶倒河裡最划算。

這就好比我2塊錢買了一瓶農夫山泉,喝了兩口倒了。旁邊一個人罵我:“你幹嘛不把水留著,送給非洲缺水的兒童呢?”

這不廢話嘛,我有包飛機把半瓶礦泉水運到非洲的錢,我還花2塊錢買農夫山泉?


酒騎風


這是反美宣傳有意顛倒黑白,事實是這是威斯康辛奶農們在罷工,要求提高牛奶收購價格。

事情發生在1933年。大蕭條之前,每100磅牛奶售價4.79美元,奶農拿46%,廠家拿33%,商家分21%。大蕭條後,一方面價格下跌到3.48美元,另一方面奶農分成下降到30.5%,廠家分成漲到43%,商家分成漲到26.5%,再加上大蕭條期間物價上漲,使得小奶農很受影響,尤其是生產奶酪和黃油的農家,一下子陷入貧困。

當年威斯康辛州是全美最大的牛奶產地,所以就聯合起來罷工,因為有的奶農依然出售牛奶給廠家,罷工者就封鎖道路,發現有私運牛奶的,如果不退回去的話,就把牛奶弄髒或倒掉。州政府則出面護送不參加罷工的奶農運奶,雙方發生衝突,導致多人死亡。

罷工進行了三次,前兩次為期一週左右,10月到11月那次三週,倒奶也最多。這幾次罷工事件不長,主要是因為大奶廠先結束罷工,小奶農聯合會單獨罷工就堅持不住了。

最終奶農們損失1千萬美元,之後經濟開始好轉,小奶農能盈利了,很難說罷工是否起到作用。

本來就是奶農們揭竿而起,被外國勢力用來當資本主義的反面教材了。


京虎子


中國果農的蘋果爛在蘋果園,你問,他們為什麼不賤賣了,而是讓蘋果爛了不要了呢。

你問這樣的問題,因為你搞反了前因後果。

果農不是不賤賣蘋果,而是沒人要。假如成本一塊一個,蘋果供大於求,市場價才5角一個。賣出去一個就意味著賠本5角,再加上運輸費,人工費,可能一個的損失成本大於1元。那還不如爛在地裡好了。

牛奶也是一樣,經濟大蕭條時期,大家哪有錢去喝牛奶,牛奶商產了大量牛奶,沒人買了啊。不倒了咋辦?等它發臭?賤賣的話,比倒了虧損還大,所以只能倒了。

這就是根本原因所在。資本家雖然是萬惡的,但人家也是逐利的,要是賤賣可以薄利多銷,人家也不是傻子,倒了也不去掙錢。


豪說放語


我是一名銀行員工,對歷史也有很大興趣,這裡不解釋什麼是美國大蕭條之類的歷史問題,就問題直接回答吧。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

1、主要原因是直接倒掉的成本比低價賣給窮人要低。牛奶不是擠出來就可以直接賣掉的,要加工、存儲、運輸、還要僱人來銷售,都需要成本。倒掉的話就沒那麼多事了,不需要什麼成本。

2、發生大蕭條的主要原因是供過於求,直接倒掉能改變供求關係,對緩解甚至改善供求關係有著直接的作用,所以政府不鼓勵低價賣,這樣甚至會加深大蕭條。

3、低價賣掉商品,買者會產生價格繼續降低的期望,以後再漲價就難了,就像現在房價一直漲價大家都蜂擁而至的去買房,有降價跡象了大家就持幣觀望不敢買了。

以上答案供參考,有問題請私信本人,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金融微清新”解決您日常生活的金融問題。


金融微清新


這個問題,相信大家的高中歷史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都有專門講過,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看來上課的時候沒有好好聽講哦。經濟本質是有供求關係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並不是說供應不足,相反的是產能過剩。因為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人們紛紛把資本投入生產,這樣帶來的弊端就是導致產能過剩。

想要解決這件事,只能通過停產,並且還要將多餘的產能給銷燬,來達到供需平衡,牛奶只是舉例子而已。像牛奶這種產品週期短的東西,必須要銷燬。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回答,也可以給大家舉個這樣的例子,假如說牛奶十塊錢一瓶,這家牛奶店每天要給附近的一百戶人家供應牛奶。

不幸的是突然有一天,有九十戶人家表示喝不起牛奶了,這個牛奶店每天突然多了九十瓶牛奶賣不出去。本來一天能賺一千元,可是這個時候如果說降價賣一塊錢一瓶,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會再次購買,等於是賺一百元,即使依然賣十塊一瓶,那十戶人家也給的是一百,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將牛奶全部倒掉才是最合適的。

總結一下,倒掉牛奶說白了就是維持牛奶的價格穩定,絕對不降價觸犯奶農的利益,同時也是保護牛奶市場,如果說將過剩的產能分給一些窮人,那麼資本家所擁有的這些東西更加難賣,並且還會變得一文不值,本質原因,毀掉過剩的產能,就是資本家用來謀求供需平衡的手段。

其實每當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這種事情經常發生,牛奶只是課本里舉的一個例子罷了,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少,各行各業都有發生,大家知道現在有哪些將牛奶倒進河裡,都不給窮人的例子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資本家把牛奶倒進河裡,是因為即使降價,窮人也買不起了。

美國大蕭條發生在1929年。原因簡單說,一是因為世界各國欠了美國太多的債,導致他們沒有錢來進口美國商品,市場萎縮。二是美國國內生產力大幅度增加,物價增高,但工人工資卻基本沒加,廣大群眾也沒錢來買東西消費了。

資本家的商品沒地兒賣,那可是天塌下來了啊。於是乎美國經濟迅速垮臺。整體經濟倒退10多年,減少三分之一;股市暴跌,股票成了廢紙;銀行發生擠兌,紛紛破產;資本家關閉工廠,解僱工人;工人大批失業,翻垃圾堆找吃的。另一方面大批物資擠壓了賣不出去,牛奶小麥往海里倒,幾百萬頭豬慘遭扔進密西西比河淹死。富人和窮人遭到了雙輸。1929年上臺的總統胡佛雄心壯志,決心整頓經濟,化解危機,結果輸得一塌糊塗,黯然下臺。

那麼,為啥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海里,也不願意降價賣給窮人呢?實在是因為能買牛奶的窮人,已經都買了。其他的人,他們不是嫌貴捨不得,而是確實沒錢買不起。沒錢的人,你再降價有用麼?

舉個例子說,假設當時美國的窮人總共只有1000萬美元可以拿出來買牛奶,資本家生產了3000萬桶牛奶,1美元1桶,窮人買了1000萬桶後,已經沒錢買了。剩下2000萬桶,資本家再降價也不會有人買的。

如果一開始就降價成50美分一桶呢?無非是窮人把買1000萬桶加成買2000萬桶,到手的錢還是1000萬美元,還平白增加了1000萬桶的銷售物流成本。甚至,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