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周年曆代回顧

作者 | WangMT(酷安)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參考:Wikipedia、Mactracker

這是個我買不起但我個人一直崇敬的系列,是喬布斯所希望做出的計算機,也是在整個計算機消費市場裡擔得起獨一無二一詞的存在。

接下來圖和文字較多,請注意。


歷史的開端,回到 1984 年 1 月,第一代 Macintosh 誕生,它使用 8 MHz 摩托羅拉 68000 處理器,從而具備黑白圖形顯示能力。事實上也成為了首款面向消費級市場的圖形界面計算機。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喬布斯將 Macintosh 的產品形象定位為親切友好且簡單易用的存在,為此第一代 Macintosh 的發佈會上喬布斯特意增設了一個環節,讓它可以用人工語音作自我介紹,具體視頻這裡放鏈接不太方便,希望有興趣的讀者自行搜索。

然而之後發生了眾所周知的歷史事件,喬布斯的離開彷彿也帶走了蘋果的靈魂一般,直到 1998 年 5 月初代 iMac 的誕生。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像是最初的 Macintosh 一樣,定位在個人消費級市場的它顛覆了計算機給大多人的刻板印象,官方甚至用 Un-PC 一詞來宣傳這款不同於同期 Wintel PC 競爭對手的產品。

這也是蘋果首個以字母 i 作為前綴的產品,喬布斯用了五個單詞解釋它的含義:Internet、Individual(個性化)、Instruct(引導)、Inform(傳遞)以及 Inspire(啟發)。

Jony Ive 賦予它未來主義的外形和豐富的配色,這一切由透明聚碳酸酯材質實現。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這種設計風格影響了一段時期內蘋果銷售的幾乎所有計算機及配件產品,還奠定了初始形態的 Mac OS X Aqua 圖形用戶界面的外觀。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接下來就該說回它的計算機角色了,1998 年 8 月發售的 A 版本搭載 233 MHz PowerPC 750 G3 處理器,用戶實際最高可擴展至 384 MB RAM,15 英寸 1024*768 CRT 顯示器和 2-6 MB 顯存的 ATI Rage IIc 顯卡,4 GB 硬盤,內置托盤式 CD-ROM 光驅、麥克風、揚聲器,開箱即用(隨附鼠標和鍵盤),初始操作系統 Mac OS 8.1。

之後歷經多次更新,包括不斷增加可選配色、處理器與顯卡升級以及引入火線接口、可選 AirPort Wi-Fi 11b 無線網絡支持和 VGA 輸出能力,位於正面的光驅也從托盤式變為吸入式光驅,同時增加 DVD-ROM 或 CD-RW 的可選項。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在 2001 年發售的最終版本中,最高可選配 700 MHz PowerPC 755 v3.1 G3 處理器,60 GB 硬盤,16 MB 顯存 ATI Rage 128 顯卡,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1 GB RAM。

CRT iMac G3 的結構後來延續到最初僅面向教育市場發售的 eMac,eMac 升級到 G4 處理器與更大的 17 英寸 1280*960 顯示器,光驅變回托盤式,其它硬件也同時提升,最終 eMac 於 2005 年 10 月退出市場。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隨著液晶技術的崛起,顯像管作為顯示器已然逐漸顯露出疲態,這一趨勢自然影響到了之後的 iMac,於是以搭載液晶顯示器為目標的全新設計誕生,造就了讓人聯想起皮克斯 Logo 中那盞 Luxo Jr. 檯燈的 iMac G4。

2002 年 1 月,iMac G4 屹立於桌面之上。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通過金屬連桿以及內部的可動機構,iMac G4 將屏幕與半圓形本體連接到一起,並且使用戶能調整顯示器的朝向與傾角。

作為電腦的所有部件都在下方半圓形本體中,正面提供托盤式光驅,而接口全部集中於背面,將其翻轉並拆除底部蓋板則可見內存與預留 AirPort 無線網卡接口。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此代最初搭載 700 - 800 MHz PowerPC 7450 v2.1 G4 處理器,40 或 60 GB 5400 轉硬盤,15 英寸 1024*768 TFT 顯示器以及 32 MB 顯存的 NVIDIA Geforce 2 MX 顯卡。光驅可選同時支持 DVD-R 與 CD-RW 刻錄的 SuperDrive,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1 GB RAM。

後期不斷升級,無線網卡選配級別升級到內置藍牙的 11b/g AirPort Extreme,開始支持 DDR 內存和 USB 2.0,並增加 17 英寸及 20 英寸的可選尺寸。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2003 年 9 月的最終版本中 15 英寸搭載 1 GHz PowerPC 7455 v3.3 G4 處理器以及 32 MB DDR 顯存的 NVIDIA Geforce 4 MX 顯卡,17/20 英寸處理器主頻提升到 1.25 GHz 並搭載 64 MB DDR 顯存的 NVIDIA Geforce FX 5200 Ultra 顯卡,用戶可擴展到 1 GB RAM,根據 Mactracker 數據 17/20 英寸實際可支持更達到 2 GB RAM,同時硬盤可選 80 或 160 GB 7200 轉硬盤。17 英寸機型顯示分辨率 1440*900,20 英寸機型顯示分辨率 1680*1050。

隨著 iPod 的熱潮,蘋果公司的代名詞甚至一度發生變化,這時 iPod 設計團隊介入到 iMac 設計當中,最終產物便是 iMac G5。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最初於 2004 年 8 月發售,提供 17 英寸與 20 英寸機型,搭載 1.6 或 1.8 GHz PowerPC 970fx G5 64 位處理器,硬盤可選容量上升到 250 GB,顯卡搭載 Geforce 4 MX 或 Geforce FX 5200 Ultra 顯卡,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2 GB RAM,內置吸入式 SuperDrive 刻錄光驅。

在 2005 年 5 月機型中新增環境光傳感器,內置以太網升級到千兆。

在 2005 年 10 月,iMac G5 增加內置攝像頭與紅外遙控支持,內置搭載藍牙與 Wi-Fi 11b/g 支持的 AirPort Extreme 網卡,背部的接口排列也發生變化,顯卡轉為最高配置 128 MB 顯存的 ATI Radeon X600 XT,顯示屏最高亮度提升。這一模具從末代 PowerPC iMac G5 沿用到 2007 年之前換裝雙核 Intel 處理器的 iMac,並最終新增搭載分辨率 1900*1200 及 400 cd/m2 高亮度 TFT LCD 的 24 英寸型號。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2007 年 8 月,更具專業設備觀感,使用鋁合金與玻璃打造的 iMac 誕生,提供 20 / 24 英寸機型可選,使用比前代更高規格的 Intel Core 2 Duo 雙核處理器,網卡支持 11n,其它硬件逐步提升。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之後顯示輸出接口從 mini-DVI 變為 mini-DP。

2009 年 10 月,使用金屬一體成型機身的 iMac 上市,屏幕擴大到現在的 21.5 / 27 英寸,分辨率提升至 1920*1080 / 2560*1440。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2009 年後期機型開始換裝 IPS 顯示屏,2010 年中期機型開始搭載 3.06 或 3.2 GHz i3 540 / 550 以及 3.6 GHz i5 680 處理器,直至 2011 年中期 27 英寸搭載默認頻率 2.7 或 3.1 GHz i5 2500S/2400 及 3.4 GHz i7 2600 四核處理器,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16/32 GB RAM。從 2010 年中期開始硬盤可選配 SSD,2011 年中期機型在保留火線接口的同時開始搭載第一代雷電接口,帶寬為 10Gbps。

2012 年 10 月,現款 iMac 模具誕生,它使用摩擦焊接工藝大幅降低了整機厚度,屏幕側邊最薄處更是達到了令人震驚的 5 mm。但代價是失去光驅,以及 21.5 英寸機型失去了自行擴展 RAM 的能力,火線接口在這一代開始被取消。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最初 21.5 寸機型最高可搭載默認頻率 3.1 GHz i7 3770S 處理器,27 英寸機型最高可搭載默認頻率 3.4 GHz i7 3770 處理器,21.5 英寸機型使用 512 MB GDDR5 顯存的 NVIDIA GT 640/650M,27 英寸機型使用最高 2 GB GDDR5 顯存的 NVIDIA GTX 680MX 顯卡,USB 開始支持 USB 3.0,同時開始提供 Fusion Drive 混合硬盤的內置存儲選項,2013 年 9 月後發售機型開始支持 802.11ac。

2014 年 10 月,27 英寸 iMac 5K 誕生,搭載 5120*2880 分辨率內置顯示,最高可選默認主頻 4 GHz i7 4790K 處理器及 4 GB AMD Radeon R9 M295X 顯卡,雷電接口升級到雷電 2,然而遺憾的是它喪失了目標顯示器模式支持,因此不再能夠當做搭載 miniDP 或雷電的另一 Mac 計算機的外置顯示器。

2015 年 10 月,21.5 英寸 iMac 4K 誕生,搭載 4096*2304 P3 廣色域顯示屏,初始最高可搭載默頻 3.3 GHz i7 5775R 處理器,使用 Iris Pro 6200 核芯顯卡。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至 2017 年為止,標準 iMac 可選三種分辨率以及 21.5/27 兩個尺寸,入門 21.5 英寸 iMac 搭載默認主頻 2.3 GHz i5 7360U 雙核處理器及 1920*1080 分辨率內置顯示器,使用核顯。21.5 英寸 4K 機型最高可選默認主頻 3.6 GHz i7 7700 處理器及 4 GB Radeon Pro 560 顯卡,27 英寸 5K 機型最高可選默認主頻 4.2 GHz i7 7700K 處理器及 8 GB Radeon Pro 580 顯卡,用戶最高可擴展到 64 GB RAM。所有機型雷電接口均升級到雷電 3。

2017 年 12 月,iMac Pro 不僅帶來了深邃的黑色外觀,更將 iMac 由高端家用一體機提升到了桌面工作站級別的高度,官方將其定位設立在標準 iMac 與 Mac Pro 臺式工作站之間。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初始即搭載 Xeon W 2140B 八核處理器,最高可選 Xeon W 2190B 十六核處理器,存儲取消機械硬盤,最高可選 4 TB 全 NVMe 內置存儲,RAM 可擴展到最高 128 GB 並支持 ECC,顯卡最高可搭載 16 GB HBM2 AMD Radeon Pro Vega 64,有線網絡首次升級到萬兆以太網 (10Gb),機身內置四麥克風。

從親切的互聯網入口到開箱即用的桌面工作站,iMac 的使命與理念卻似乎從未改變,它是桌面一體機的最佳平衡形態,是從你開始接觸就可能被吸引的高集成設備,是臺式電腦凝練到極度精緻與簡潔的想象,更是喬布斯主導下對消費產品的定義與渴望。


最後還是用標題結尾,它改變了蘋果,即便是在一體機形態一直都可以被證偽存在價值的世界裡,也許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想象中,它也改變了我們,這就是為什麼我拋開所謂粉絲濾鏡依然對其保有尊重的原因。

  • 文章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酷安立場
「科普向」它改變了蘋果——iMac 20 週年歷代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