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逃離深圳的大多是文科生?


“深圳是個理科生。”

——這是今年第4個離開深圳的朋友說的。

上週二,33歲的老K告訴我,他終於決定要離開深圳了。兩年前,他從報社辭職,輾轉了多個地方,如今離開深圳後的下一站是北京,選擇加盟一家知名的影視公司。

突如其來的離開,讓圳長很驚訝,“那你老婆孩子,不一起走?”

他說,“這樣壓力太大,我老婆工作還算穩定,我先去北京看一看。”然後他又無奈地說,“在深圳,我找了好久的工作,都不合適。這座城市對文科生太不友好了,可能深圳本身就是個理科生吧。”

為什麼逃離深圳的大多是文科生?

▲為什麼逃離深圳的,大多是文科男?(圖文無關)

老K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算是一枚標準的文科男。他先後從事的幾份工作,也都是跟文字打交道。原來在報社工作的他,收入還算可觀,但跳槽之後,就一路“流離失所”。雖然賬面收入不低,但總感覺朝不保夕。

“大學畢業後,我們班同學也有不少來了深圳,但陸陸續續都走了”只有他一個人挺到現在,足足7年。現在,他也要走了。

“深圳把我們中文系的人都‘逼’走了”。

深圳是個“重理輕文”的城市

細思極恐,今年以來,圳長就有四個朋友先後離開了深圳,分別去了廣州、北京、成都與杭州,而他們還剛好都是文科生!

儘管他們的理由多種多樣,有的說為了買房,有的說為了創業,有的是受到了更大的誘惑。但這背後,都有一句潛臺詞:深圳這座城市不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機會。否則,誰會願意拖家帶口地離開呢?

深圳依然是一座欣欣向榮的城市,有著如騰訊、華為這樣的大公司,但我們喊得上名的大企業,大多數老闆/創始人都是理科男。似乎深圳這塊土地培養不出像馬雲、俞敏洪、劉強東這樣有名的文科生,更不用說諸如馬東、羅振宇、許知遠(原計算機系畢業)這樣的文化商人。

為什麼逃離深圳的大多是文科生?

▲文科男馬雲VS理科男馬化騰

深圳依然是很多人夢想的天堂,每年畢業生都用腳投票,懷揣著夢想來到這座城市。不少年輕的創業者,尤其是掌握高新技術的互聯網新貴,都將深圳視為自己的起點。但是,文科生在這座城市的存在感越來越弱了。

在開發商和房地產中介眼中,華為騰訊的理科男一直被列為買房的精準人群;在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名單裡,理科男永遠是高薪重點攻克目標;在單身女性的擇偶標準裡面,自嘲為“人傻錢多死得快”的程序員也名列前茅。那深圳哪類文科生比較吃香呢?行政、小編、前臺、人事。

深圳是不是變成了一個“重理輕文”的城市?

理科孔雀與文科野雞

如果只是個人經驗還無法說明問題,但政府的相關政策更像是把深圳推向一個“重理輕文”的城市。

M君是個海歸博士後,主修社會學,參與並主持過一些國家級課題。他得知深圳有個“孔雀計劃”,針對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據說最高補貼能達到300萬,還可以獲得“人才房”。他想嘗試申報一下,但很快,就碰了釘子。諮詢機構向他拋出了3連問:

“你有專利嗎?你有產品嗎?你有什麼研發團隊嗎?”

M君只能仰天長嘆。因為他是文科生,他的成果是“專著”,而不是“專利”。一大堆所謂的人才補貼,他怎麼對照都發現自己都夠不到。因為這些標準都是更偏向理工科人才的,文科生只能勉強打個醬油罷了。

“原來理科生才是孔雀,我們只是野雞。”

為什麼逃離深圳的大多是文科生?

▲深圳孔雀計劃-A類人才

近幾年,深圳一邊不斷在說缺高校、缺人才,而另一邊,像M君這樣的社科類專業人才,卻難以得到政府補貼。深圳的人才認定體系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刀切”的問題,對人才的評定標準過於功利。深圳某高校的文科老師就抱怨過,相較於理工科期刊論文的產出率,文科項目研究週期往往更長及很難有突破性發現,但高校職稱評定標準往往是文理科一致,同年進入學校的理科老師早已成為副教授,而文科老師還在講師級別苦苦掙扎。

為什麼逃離深圳的大多是文科生?

▲李健一定是個假的“理科男”。

不僅政府相關人才補貼拿不到,M君想在深圳謀職也困難重重。一般博士的首要就業渠道是高校或者科研單位。就拿社會學專業來說吧,全深圳只有深大開設了相關專業,包括南科大等其他學校都沒有。至於哈工大、北大、清華等深圳分校,基本上都是理工科為主,人文社科基本也找不到。至於其他科研單位,也大多專業都不對口。

“只能怪自己腦子進了水,選錯了專業。”M君在深圳遊歷了一番,就搭火車離開了深圳。一個高水平的青年學者就這樣走了。不是他不想留,而是確實難留。他以後有可能會成為長江學者,成為一名各個高校都搶著要的人才。但“重理輕文”深圳,就這樣輕易地把他錯過了。

深圳要靠程序員“文化強市”嗎

深圳某文化集團的年會上,某部門領導在彙報業績時這樣說:“

我們今年的業績很不好,但一定比明年好。

以前,深圳三大文化集團——報業、廣電、出版,由於待遇相對優厚,還能吸引一定比例的文科人才,但由於遭遇互聯網的衝擊,這三大文化集團的榮光不再。這一系列因素導致的文理科生髮展空間及收入的“不平等”,使得深圳正在面臨著優秀文科人才急速流失的問題。

眾所周知,“程序員”是南山的特產。他們未必都出自重點大學,但肯定清一色是理科生。這些揹著雙肩包的“碼農”,月收入都在5萬以上。如果學歷更高、技術更牛,而且是個負責人的話,那年薪百萬是沒有問題的。

為什麼逃離深圳的大多是文科生?

▲網傳騰訊工資標準

但文科生在深圳,就算是進入知名度比較高的文化單位,比如電視臺、報社等,收入也遠沒有程序員的一半!同工齡、同學歷、同企業的文科生絕對不會比理科男多。

以上文的M君為例,文科生問題的關鍵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收入問題。按照他的條件,完全可以在某幾個研究機構(比如社科院、黨校)找到工作,這些崗位的收入確實比內地同類機構要高出一些,但是,就算他一年拿到30萬,在理科男都高呼房價太高的深圳,想買到房子也是遠遠不可觸摸

為什麼逃離深圳的大多是文科生?

▲深圳各區房價

如果用達爾文“適者生存”的觀點來看,在深圳競爭力弱的文科生就應該去一些文化產業比較發達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廣州,還可以去一些成長空間相對沒有那麼高,但至少買得起房的城市,如成都、杭州、西安、長沙。

這幾年,深圳一直強調文化強市,那如果文科生都走了,那深圳的文化要怎麼打造呢?難道單單靠程序員?

為什麼逃離深圳的大多是文科生?

深圳在好長一段時間裡,都被認為是“文化沙漠”。記得90年代時,有人說,深圳這座城市為什麼沒有那些浪漫的行吟詩人啊?那是必然的。行吟詩人如果來到深圳,早就餓死了。

也曾經有人不屑道,為什麼深圳的作家還炒股?當然啊,純寫作活不下去呀。有位深圳作家更是直白地表明: “我是專業炒股,業餘寫作。”於是,當時的深圳被認為是“有錢沒文化”,還沒到深圳就聞到了暴發戶的味道。

然而今天,深圳的情況並沒有好轉。

文化創意類人才的不斷流失和望而卻步,“文化沙漠”這個帽子恐怕又要重新扣上去了。文化,不是天然就能成為產業的。很多文化並不具備變現的機會。但是一座健康發展的城市,無論在現在還是未來都需要這樣的沉澱。

如果缺失這種沉澱,這個城市又能走多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