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八里:金庸:武俠大師 頑童心態

金庸:武俠大師 頑童心態

晚上正在忙著日常的瑣事,驚悉金庸先生去世,以為是聽錯了。昨天剛剛聽到李詠的死訊,今天又聞金庸先生去世,加上10月28日重慶公交車上的那些不幸的人,這兩天,似乎死神,光顧人間有點過於頻繁了。其實只不過是因為李詠,還有坐上重慶這班死亡公交車的這些人,他們的死亡,大家認為都是非正常死亡,因而格外引人關注了吧。

今天去世的享年94歲的金庸先生,他的去世,是他跨越了近一個世紀人生的精彩落幕。但是金庸先生做事,總是不那麼計較得失,即使到了暮年,他還是抱著老頑童的心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是他那句:“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的最好詮釋。


楊八里:金庸:武俠大師 頑童心態


金庸先生一生做了許多事情,早年做外交官,後來辦過《明報》、寫過武俠小說,還在81歲高齡是赴英國學習。可以說命運之繩草灰蛇線綿延千里,而金庸先生無論做什麼,都有家國情懷的牽絆。他的武俠小說就是他的江湖,在那裡,除了兒女情長,更有正義和報國之志。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七年的時間,金庸先生寫了十四部武俠小說。這使得人們只要說到金庸,必然會聯繫到武俠小說。而在武俠小說的世界裡,金庸先生是當然的領軍人物之一。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屢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以至於讓他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武俠大師。在華人世界裡,關於金庸的武俠小說,流傳甚廣的一句話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

說到金庸先生,我想起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情。

那是在幾年前,在和我的一位朋友聊天時,我告訴他,如果有可能,我想學著寫點東西。他沒有說贊成,也沒有說反對,卻出乎意料地向我推薦了金庸先生的小說。

我當時覺得很奇怪,武俠小說,想當年我們都是不看的,就像當年我們也不看言情小說一樣,是因為年少時的我們,覺得那樣的東西不夠深刻。

但是,我的朋友卻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並且還說,我既然喜歡寫作,就應該看看武俠小說。他還補充說:看看金庸的小說就可以了。

這位朋友是我很敬重的人,他說話都是先考慮清楚了才會說出來,一般不會脫口而出的。他既然這麼肯定,說明武俠小說確實有可看之處。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對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人、對武俠小說產生了一點點興趣。

此後不久,我就真的到網上去尋找金庸先生的作品。外婆在世時,我不論多麼不情願,都會找時間陪她老人家看電視。外婆是喜歡武俠片的,因為這個原因,我曾斷斷續續地陪著外婆看過一點點《射鵰英雄傳》。於是,這一次,我就有目的地去找了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讀過武俠小說,這次閱讀,是一次全新的體驗。拋開對武俠小說的成見,我就發現了武俠小說的魅力。而真正地靜下心來認真閱讀,我就不得不為那平實的語言、精彩的情節所誘惑,一看進去,就完全停不下來。

我這才瞭解了為什麼那麼多的少年,愛武俠,愛到可以上少林寺。為什麼高曉松會說:“如果沒有金庸,我們的少年時代該會是多麼倉皇!”

我也從閱讀中漸漸明白了,朋友對我說讓我讀讀武俠,並不是想讓我愛上武俠,而是想讓我知道,不管我將來寫作什麼類型的文字,總之要記住一點:可讀性。

一部作品,怎樣才能讓人願意去閱讀,永遠都應該是作者的終極追求。而我們年少時對武俠小說的偏見,只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故作高深。謙虛恭謹,學人之長,永遠不要對任何自己不瞭解的東西存有偏見,是我看武俠小說的心得體會。

看過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男主角無一例外地顯得笨拙,而這種笨拙,不是體現在學東西的快慢上,而是,不論學什麼,僅僅只是學會了還不行,一定要刻苦練習,一直練習到所學會的東西完全成了自己的。也就是說,武功已經學成,已經變成了自己下意識的反應,這樣才算是學會了。

這哪裡是笨,這分明是聰明到極致的人才有的反應,我們的中文裡有一個非常貼切的詞:“大智若愚”,可以形容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知識學會了,不用,很快就會忘記了。而如果學會了以後,繼續認真操練,一直到完全掌握了為止,那麼,這個知識,就變成了技能。就像一個人學習游泳、學習騎自行車,甚至於學習書法、鋼琴,完全掌握了,就不會忘記了。技能是你自己的,是永遠都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

如果類似金庸先生筆下的笨人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更多一些,如果大家都願意做一個笨人,下笨功夫,認真做事的工匠精神,肯定可以發揚光大。

金庸先生走了,從此這片江湖再無金大俠,但是,誰又能說金大俠的江湖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呢,因為,人間將永遠留存這一段武林傳奇,任何時候提及,金大俠都將《笑傲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