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深夜放毒”“減肥大殺器”,陳曉卿帶著他的美食紀錄片又殺回來了。

作者|人間不值得

“深夜放毒”“減肥大殺器”,陳曉卿帶著他的美食紀錄片又殺回來了。

《風味人間》由《舌尖上的中國》陳曉卿團隊原班打造,上線第一天播放量即破1.6億,第一集已累計2.2億次播放。豆瓣評分高達9.4,不僅“打臉”《舌尖3》,甚至不遜於經典的《舌尖1》,贏了一場開門紅。

陳曉卿與他的中國美食顯然已經成了國產紀錄片的“金牌IP”之一。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全球化的美食視角


清水燉羊肉、富貴蜜方、手抓肉、火腿蒸蒲菜、清蒸鰣魚、大煮乾絲、西班牙火腿……能忍住50分鐘不滴口水的,都是真的勇士。

《風味人間》第一集以“山海之間”的主題為開篇,從新疆庫爾特,到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從臺灣成功港,再到西班牙韋爾瓦。上山入海,帶領觀眾尋訪各地美食。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風味人間》秉承了《舌尖1》的理念,以垂涎欲滴的天下美食為主,輔以歷史文化、人物命運以及食物關係的思考。既有感官享受,亦有文化傳承,傳達出創作者的美食與人文關懷。

為了最大程度的勾人食慾 ,《風味人間》在畫面上也進行了全面升級。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展現了食物的誕生流程,更加科學和可觀。比如在介紹火腿的醃製時,通過顯微鏡頭,觀眾能觀察到鹽粒如何一點點滲透入肉裡,融合發酵而成的。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而各種航拍、水下拍攝,又呈現出了山川大河磅礴萬千的氣象變換。對標電影級別的鏡頭質感,被網友評價“每一幀都可以截下來做桌面”。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至於人文故事的傳達,雖然表達含蓄,但我們仍舊能看出這片土地上,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美食文化的傳承。比如四川瓦屋山收割冷筍的夫婦,在煙雨朦朧間,蓑衣斗笠,跨越山水,以最傳統的方式,探尋秘境之中的美味冷筍,頗有穿越回古代的奇異感覺。也不禁讓人想起蘇東坡《定風波》中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

而同為美食家的蘇東坡與這對現代夫婦通過食物的聯繫,也不可謂不奇妙啊。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當然,與《舌尖》系列相比,《風味人間》在內容上也有所突破——立足全球化的視野,討論中華美食的特性。總導演陳曉卿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天下美食不約而同,中國從來不是孤島”。《風味人間》走訪了六大洲二十幾個國家,從第一集中我們就窺探到了荷蘭、西班牙等各國美食,你會驚奇的發現,人們在處理食材時竟有著如此默契,真可謂“全球同此涼熱”。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創新與思辨的需求


2012年《舌尖1》的播出可以用橫空出世來形容。彼時,國產美食紀錄片領域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空白,沒有系統的、有影響力的美食紀錄片,為這個世界上最會吃的國家、最會吃的人民,介紹他們的美味。其精美的畫面有對美食最大的呈現,恰到好處的渲染人文情懷,讓《舌尖1》一經推出就成了爆款,甚至有人說,這是中國紀錄片界的一次革命。

確實,《舌尖1》一定程度上引領了一股美食紀錄片風潮,幾年間,《人生一串》《尋味順德》《老廣的味道》《水果傳》等美食記錄節目引爆熒屏且評價均不俗。無論是高雅的美食藝術還是接地氣的路邊小吃,各地風味,天南海北,無所不包。其中自然也不乏那些兼具美食呈現與生活思辨的作品,比如《人生一串》等等。再加上國外美食節目的衝擊,比如韓國的《街頭美食鬥士》、Netflix出品的《主廚的餐桌》等等,觀眾的口味是否也和食客們一樣,被越養越刁呢?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實際上,在《風味人間》廣受讚譽的背後,也不乏一些反對的聲音。“創作思路已經麻痺了”,“沒有實質上的創新”,“套路化、形式化、模版化”,不少網友的評論也直戳節目的痛點。

在經歷了《舌尖1》《舌尖2》以及6年的沉澱後,《風味人間》在敘事手法、主題表達、藝術風格等方面帶來的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顯然達不到當年《舌尖1》革新行業的程度。

《風味人間》在配樂、解說、剪輯和敘事手法,甚至是配音李立宏,都與《舌尖》系列如出一轍,這樣的自我重複,對於一部萬千矚目的頭部美食紀錄片來說,不失為一種遺憾。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另外,包括《舌尖》系列在內,國產美食紀錄片的整體基調,依舊是以“紀錄”、“讚頌”的為主,我們喟嘆大自然的偉大,歌頌中華美食的精深,讚美人民的智慧,更多的是“奇觀”式的展示,卻少有反思。

比如《風味人間》皖南火腿與西班牙火腿對比一節中,西班牙人能夠發展出火腿技藝,將切火腿當作一樁藝術行為進行包裝加工,賦予食物以新的生命活力。而鏡頭轉回安徽,淳樸的中國勞動者顯然沒有這樣的意識。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美食節目Ugly Delicious曾專門探討過,為何中餐無法像日料、法餐那樣在西方世界得到應有的認可。中餐派系繁多,在技藝、味道、歷史、文化內涵方面,並不遜於日料、法餐,但卻缺少像二郎壽司那樣被當作美食藝術崇敬的代表。

《風味人間》的導演在不經意間,已經赤裸裸的呈現了一種現實——長期以來,中國人對自己的美食缺乏向外推廣、包裝的意識。中國人更注重食物的煙火氣,人情味,喜歡在深山密林裡發現驚喜,而疏於將其置於知識和藝術體系進行研究。遺憾的是,《風味人間》對其有呈現,但並未有更深刻的反思和討論。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在思辨性方面,國外的美食紀錄片或許走得更遠一些。

世人皆知川菜的麻和辣,但英國作家鄧扶霞卻在她的《魚翅與花椒》中將川菜的「複合味」介紹給讀者。紅油味、魚香味、麻辣味……單是對不同辣味的分寸的掌握,就足夠著書立說的了。而在代代傳承的同時,她也觀察到從90年代到如今,中國社會經濟騰飛對於不同年齡層的人們美食選擇上的影響。

CNN的美食紀錄片《安東尼·波登:未知之旅》四川美食一集中,除了展現川菜種類繁多的樣式,同時也請來鄧扶霞,做專業的講解,讓觀眾體驗味覺快感的同時,也從知識層面獲益匪淺。

在挖掘新的美食風味以外,用專業的角度,知識性、系統性的組織內容,輔以深度的思考,或許是國產美食紀錄片還可以提升的地方。

能超越《舌尖》的只有他自己!

還是熟悉的味道,《風味人間》最大程度保留了對各地美食的展現,視野更加開闊,美學風格升級。在歡呼高口碑的同時,模式陷入套路,缺乏思辨性,或許也是創作團隊需要警惕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