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狂之士的三重人格

人生百態,有的人沉穩大氣,有的人幹練灑脫,有的人個性張揚,有的人笨拙懦弱,無論我們的性格如何,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會遵循社會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這些規範和準則是儒家思想賦予我們的,儘管歷盡千年,它的思想仍在影響著我們。但事有例外,東晉的阮籍打破了這些束縛,他離經叛道行為乖張,堪稱癲狂之士。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在癲狂的背後是阮籍複雜的三重人格,今天小編為大家抽絲剝繭的還原一個真實的阮籍。

癲狂之士的三重人格

阮籍

阮籍生活在魏晉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士大夫中間盛行“玄學”,阮籍則是其中的翹楚,他用自己的第一重人格——癲狂,為玄學做了最好的註腳。據《晉書·阮籍傳》記載他性格放蕩不羈,臉上沒有喜怒哀樂,或者躲在屋裡讀書,幾個月不出來。或者外出遊玩幾日不歸。喜歡喝酒和高聲長嘯,得意的時候好像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不只自己這樣,與朋友相處也如此。《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阮籍和劉公榮對坐聊天,王戎前來拜見阮籍,阮籍非常欣賞王戎就對他說:我這有兩鬥美酒咱倆喝了吧,完全沒有邀請劉公榮的意思,劉公榮也不生氣,依然和他二人聊天,別人聽說後就勸他不要這樣。阮籍說:比劉公榮能力高的,比劉公榮能力低的,我和他們不得不喝酒,唯獨與劉公榮可以不喝。

對待同僚依然故我,阮籍的母親去世,同僚官員裴楷前去弔唁,阮籍曲著腿坐著,醉眼惺忪的看著人家,沒說一句話。裴楷弔唁完就走了,有人就對裴楷說:凡是喪事,客人到了,主家都要先哭,然後客人答禮,阮籍都不哭,你裴楷為什麼要弔唁答禮呢?裴楷說:阮籍這個人是方外之士,禮儀教化對他沒有約束,自己則是世俗中人不能忽略禮法。

不僅如此阮籍對儒家倡導的男女禮教之大防也嗤之以鼻,有一次他的嫂子回孃家,阮籍聽說後便跑去與嫂子話別,別人聽說後嘲笑他,他說:男女之間的禮儀不是為我設的。阮籍家附近有一家酒店,酒店的老闆娘長得漂亮,阮籍每次喝酒都去這家酒店,醉了就躺在老闆娘的身邊絲毫不避諱其他人的看法。阮籍聽說姓兵的人家女兒死了,因為這個女孩,有才華長得有姿色,儘管和人家的父兄都不認識,他就跑到人家嚎啕大哭一場,哭完就走了。

面對領導還是這樣癲狂,阮籍愛喝酒經常喝完酒一個人駕著車,沒有目的的瞎逛直到走到路的盡頭,大哭一場然後離開。當時主政的是司馬昭,司馬昭是曹魏的重臣,阮籍在他手下當官,每次司馬昭設宴,其他人坐的端端正正的合乎禮法,唯獨阮籍大大咧咧的坐著,一邊喝酒一邊長嘯旁若無人。

癲狂之士的三重人格

阮籍

其實隱藏在阮籍癲狂背後的是他對儒家禮法的失望,在漢末魏晉時期,儒家提倡的君臣大義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經常出現君不君臣不臣的現象,司馬家把持曹魏政權,君臣禮儀完全倒置,而且自曹魏實施“九品中正制”以來,人們為了攀附權貴不擇手段,與儒家提倡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完全背離,在“九品中正制”選人機制的影響下,人們道德敗壞,嚴重破壞了儒家的倫理秩序。因此阮籍才用癲狂的行為宣洩他對儒家禮法遭到破壞的不滿,其實阮籍的內心是遵循世俗禮法的,史書記載:阮籍的母親去世時,阮籍正在和朋友下棋,聽到消息後朋友便要求停止對弈,阮籍不許,他依然一邊喝酒一邊下棋,喝了一會便失聲痛哭,哭的太悲傷以至於吐了幾升血,母親下葬的那天,阮籍吃了一片豬肉喝了兩斗酒,然後跑到母親的靈前,又大哭一場 ,吐了幾升血,悲傷的不能自已。我們看到,雖然阮籍的做法不符合常理。但對儒家提倡的孝是極為尊崇的,只是他在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哀傷,這也是阮籍的第二重人格——推崇儒家 。

既然如此的推崇儒家,為什麼不挺身而出恢復儒家的倫理道德,反而舉止乖張行事癲狂呢?

這也是阮籍的第三重人格——自身懦弱。阮籍沒有勇氣挑戰當時的社會風氣更沒有勇氣扛起恢復儒家倫理道德的大旗,他能做的只有逃避,向當時的強權妥協。史籍記載: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由於自身的懦弱,即使對當時的司馬家篡權不滿,阮籍也不得不向強權妥協。《世說新語》記載晉文王稱阮籍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每次司馬昭想打探阮籍的想法,都被阮籍顧左右而言他的說辭給推脫掉了。司馬昭封晉王加九錫,需要寫勸進表,由於阮籍文采好,司馬昭便讓他寫,阮籍先是喝的酩酊大醉,睡了好幾天,但在司馬昭催促勸進表的使者來到的時候,仍然為司馬昭寫下了文辭優美得勸進表。阮籍的懦弱可見一斑。

阮籍的一生是可悲的,更是可恨的,由於自身的懦弱,沒有勇氣去恢復他理想中的社會秩序,也沒有勇氣去挑戰強權,他只能用癲狂的行為宣洩心中的不滿。這三重性格交織在阮籍的身上,最終形成了我們看到的癲狂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