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之士的三重人格

人生百态,有的人沉稳大气,有的人干练洒脱,有的人个性张扬,有的人笨拙懦弱,无论我们的性格如何,作为成年人我们都会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是儒家思想赋予我们的,尽管历尽千年,它的思想仍在影响着我们。但事有例外,东晋的阮籍打破了这些束缚,他离经叛道行为乖张,堪称癫狂之士。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癫狂的背后是阮籍复杂的三重人格,今天小编为大家抽丝剥茧的还原一个真实的阮籍。

癫狂之士的三重人格

阮籍

阮籍生活在魏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士大夫中间盛行“玄学”,阮籍则是其中的翘楚,他用自己的第一重人格——癫狂,为玄学做了最好的注脚。据《晋书·阮籍传》记载他性格放荡不羁,脸上没有喜怒哀乐,或者躲在屋里读书,几个月不出来。或者外出游玩几日不归。喜欢喝酒和高声长啸,得意的时候好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不只自己这样,与朋友相处也如此。《世说新语·任誕》记载阮籍和刘公荣对坐聊天,王戎前来拜见阮籍,阮籍非常欣赏王戎就对他说:我这有两斗美酒咱俩喝了吧,完全没有邀请刘公荣的意思,刘公荣也不生气,依然和他二人聊天,别人听说后就劝他不要这样。阮籍说:比刘公荣能力高的,比刘公荣能力低的,我和他们不得不喝酒,唯独与刘公荣可以不喝。

对待同僚依然故我,阮籍的母亲去世,同僚官员裴楷前去吊唁,阮籍曲着腿坐着,醉眼惺忪的看着人家,没说一句话。裴楷吊唁完就走了,有人就对裴楷说:凡是丧事,客人到了,主家都要先哭,然后客人答礼,阮籍都不哭,你裴楷为什么要吊唁答礼呢?裴楷说:阮籍这个人是方外之士,礼仪教化对他没有约束,自己则是世俗中人不能忽略礼法。

不仅如此阮籍对儒家倡导的男女礼教之大防也嗤之以鼻,有一次他的嫂子回娘家,阮籍听说后便跑去与嫂子话别,别人听说后嘲笑他,他说:男女之间的礼仪不是为我设的。阮籍家附近有一家酒店,酒店的老板娘长得漂亮,阮籍每次喝酒都去这家酒店,醉了就躺在老板娘的身边丝毫不避讳其他人的看法。阮籍听说姓兵的人家女儿死了,因为这个女孩,有才华长得有姿色,尽管和人家的父兄都不认识,他就跑到人家嚎啕大哭一场,哭完就走了。

面对领导还是这样癫狂,阮籍爱喝酒经常喝完酒一个人驾着车,没有目的的瞎逛直到走到路的尽头,大哭一场然后离开。当时主政的是司马昭,司马昭是曹魏的重臣,阮籍在他手下当官,每次司马昭设宴,其他人坐的端端正正的合乎礼法,唯独阮籍大大咧咧的坐着,一边喝酒一边长啸旁若无人。

癫狂之士的三重人格

阮籍

其实隐藏在阮籍癫狂背后的是他对儒家礼法的失望,在汉末魏晋时期,儒家提倡的君臣大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常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司马家把持曹魏政权,君臣礼仪完全倒置,而且自曹魏实施“九品中正制”以来,人们为了攀附权贵不择手段,与儒家提倡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完全背离,在“九品中正制”选人机制的影响下,人们道德败坏,严重破坏了儒家的伦理秩序。因此阮籍才用癫狂的行为宣泄他对儒家礼法遭到破坏的不满,其实阮籍的内心是遵循世俗礼法的,史书记载:阮籍的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和朋友下棋,听到消息后朋友便要求停止对弈,阮籍不许,他依然一边喝酒一边下棋,喝了一会便失声痛哭,哭的太悲伤以至于吐了几升血,母亲下葬的那天,阮籍吃了一片猪肉喝了两斗酒,然后跑到母亲的灵前,又大哭一场 ,吐了几升血,悲伤的不能自已。我们看到,虽然阮籍的做法不符合常理。但对儒家提倡的孝是极为尊崇的,只是他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哀伤,这也是阮籍的第二重人格——推崇儒家 。

既然如此的推崇儒家,为什么不挺身而出恢复儒家的伦理道德,反而举止乖张行事癫狂呢?

这也是阮籍的第三重人格——自身懦弱。阮籍没有勇气挑战当时的社会风气更没有勇气扛起恢复儒家伦理道德的大旗,他能做的只有逃避,向当时的强权妥协。史籍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由于自身的懦弱,即使对当时的司马家篡权不满,阮籍也不得不向强权妥协。《世说新语》记载晋文王称阮籍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每次司马昭想打探阮籍的想法,都被阮籍顾左右而言他的说辞给推脱掉了。司马昭封晋王加九锡,需要写劝进表,由于阮籍文采好,司马昭便让他写,阮籍先是喝的酩酊大醉,睡了好几天,但在司马昭催促劝进表的使者来到的时候,仍然为司马昭写下了文辞优美得劝进表。阮籍的懦弱可见一斑。

阮籍的一生是可悲的,更是可恨的,由于自身的懦弱,没有勇气去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也没有勇气去挑战强权,他只能用癫狂的行为宣泄心中的不满。这三重性格交织在阮籍的身上,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癫狂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