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貫徹實施情況的報告

2018年10月23日在眉山市第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上

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18年監督工作安排,9月,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執法檢查組對全市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以下簡稱《旅遊法》)的情況進行了檢查。現將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實施情況

自2013年《旅遊法》頒佈實施以來,市、區縣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採取有效措施,認真貫徹落實,促進了全市旅遊業快速發展。

(一)加強學習宣傳,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旅遊法》頒佈實施後,市、區縣政府成立了貫徹實施《旅遊法》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常務會會前學法、舉辦旅遊大講堂、節會集中宣傳、普法宣傳、公共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切實加強了對《旅遊法》的學習宣傳,旅遊主管部門依法行政、旅遊企業依法經營、遊客知法守法及依法維權的意識明顯增強。

(二)加強旅遊規劃,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市政府將旅遊產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全市經濟支柱產業進行重點培育。編制完成《眉山市“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眉山市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等80餘項旅遊專項規劃。

(三)加強機制建設,旅遊管理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強化領導機制。成立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全市旅遊發展工作。市旅遊局調整更名為“眉山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強化了對產業發展的綜合協調職能。出臺《關於加快全市旅遊業發展若干政策的試行意見》等,從市場準入、財稅、投融資、土地、獎勵、扶持等方面促進和保障旅遊業發展。強化監管機制。完善旅遊行政審批、行政處罰和風險防控處置等制度,制定一系列應急預案,增強了旅遊監管能力。強化投入機制。市財政連續6年安排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各區縣也分別設立了旅遊發展專項資金。

(四)加強品牌創建,旅遊產業快速發展。我市被亞太旅遊協會評為2016年亞太地區(二三線城市)首選旅遊目的地。全市成功創建省級鄉村旅遊示範縣3個、示範鄉鎮22個、示範村33個。瓦屋山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最美桌山”,七里坪成為首個國際抗衰老試驗區,玉屏山被評為“第一批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眉山旅遊的品牌競爭力不斷增強。

(五)加強執法監管,旅遊市場秩序不斷規範。開展旅遊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欺客、宰客、黑車、黑導等違法行為,整治旅遊市場。公佈“12301”旅遊投訴電話,嚴格依法、及時、妥善處理旅遊投訴,投訴案件辦結率100%,滿意率保持在95%以上。建成投運眉山市遊客中心和智慧旅遊平臺,全市4A級景區全部實現實時監控。定期開展旅遊安全聯合大排查、大整治,開通“眉山旅遊在線”微博,連續5年實現旅遊安全“零事故”。

(六)加強營銷推廣,眉山旅遊知名度不斷提升。在斯里蘭卡、泰國等6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多場文化旅遊專場推介會。成功舉辦了中國竹文化節、東坡文化節、“萬科杯”眉山東坡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國際(眉山)竹產業交易博覽會等系列大型文旅節會活動。組織參加四川國際旅博會等旅遊節會活動71個。眉山旅遊的市場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傳統客源市場得到進一步鞏固,沿海市場、海外市場開拓取得初步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管理體系尚不完善。市、區縣旅遊業發展和監督管理統籌協調的管理體系尚不完善,旅遊統籌協調職能都不同程度存在弱化趨勢。部分縣撤銷旅遊局設立旅遊發展中心(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行政職能運行不暢。有一個區縣旅遊局和文廣新局合併,新的單位名稱中未見旅遊元素。多數區縣旅遊與文化部門合併,實際從事旅遊管理工作的人員力量減弱。二是旅遊執法能力不足。個別縣實際從事旅遊執法工作的人員不具備執法人員資格;有些縣旅遊執法大隊掛靠在其他部門,管理與執法形成兩張皮。三是旅遊綜合協調與景區運營管理職責未釐清,導致區域旅遊產業發展牽頭責任懸空。四是發展合力不夠。旅遊產業發展需要多部門相互配合,但在實際工作中,缺乏統一有效的聯動機制。五是考核機制缺失。旅遊產業發展存在推動責任落實難、到位低的情況。

(二)策劃規劃深度不夠。市、區縣都存在旅遊產業發展謀全局、劃整體深度不夠的問題,全域旅遊規劃或缺失、或與其他規劃不協調,未發揮引領發展的作用。個別區縣尚未制定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部分區縣雖有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但編制時間較為久遠,已失去實際操作的遵循意義。鄉村旅遊缺乏規劃、論證不充分就匆忙上馬的現象比較普遍。很多地方多規銜接不夠。

(三)政策激勵力度不大。旅遊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仍未完全確立,全域旅遊發展的大格局尚未形成。較之周邊地區,缺少扶持政策。

(四)旅遊資源缺少整合。景區景點分散,碎片化嚴重,缺少整體策劃和梯度開發的統籌,沒有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旅遊精品。部分重點景區旅遊業態單一,與旅遊配套的“吃、住、行、遊、購、娛”要素產業發展不充分,對客源市場的吸附力不強。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還不夠緊密,旅遊產業鏈上下游良性互促的局面還未形成。

(五)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旅遊基礎設施總量不足、管理不善、使用不便。多數景區景點,尤其鄉村旅遊景點基礎設施欠賬,很難滿足遊客需要;旅遊信息獲取不便,諮詢服務網點不夠,線上線下諮詢服務未能有機結合,大交通和小交通銜接不暢。

(六)旅遊人才亟需充實。市、區縣旅遊主管部門旅遊專業人員僅佔全部管理人員不足1/10,各景區管理運營機構旅遊專業人才也很少。旅遊管理人才和旅遊專業服務人才都嚴重不足,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和水平難以滿足旅遊發展需要。

三、意見和建議

(一)完善管理體系。推進旅遊管理體制改革。落實旅遊主管部門牽頭總攬和涉旅部門的旅遊管理職責。加強旅遊執法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市、區縣兩級旅遊執法機構,確保建設旅遊經濟強市(區縣)有隊伍、有戰力。推進旅遊考核評價機制改革。科學制定旅遊經濟規模、經濟質量、旅遊服務、產業貢獻等方面的評價指標,研究制定全市旅遊業改革發展考核獎勵辦法,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對市級部門和區縣的目標考核。

(二)突出規劃引領。牢固樹立旅遊業作為眉山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高標準編制《眉山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8-2030)》和《眉山市旅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加強旅遊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城鄉發展、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規劃的銜接,推進“多規合一”,旅遊項目建設要做到不策劃、不規劃、不設計,不建設。編制旅遊專項規劃,應遵循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避免出現盲目開發、過度旅遊地產開發等。加大對規劃執行的監督力度,讓旅遊規劃真正落地生根。

(三)推進融合發展。進一步整合全市旅遊資源,逐步建立全市域旅遊綜合協調服務機制。加強精品和特色旅遊產品的整體策劃和梯度研發,聯合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精品遊線。策劃打造三蘇文化旅遊、生態康養度假、森林度假、鄉村旅遊、綠色美食等精品旅遊線路,串珠成鏈,加強推廣,滿足遊客多方面的需要。加快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延伸旅遊產業鏈,促進旅遊二次消費。加快眉山區域環峨眉山度假旅遊產品開發,推進七里坪—柳江古鎮、瓦屋山等旅遊區建設,積極支持七里坪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加快推進重大旅遊項目建設,增加全市旅遊核心產品。圍繞東坡文化、味在眉山創新體驗旅遊產品,建設東坡文化旅遊體驗首選地。積極推動鄉村旅遊、民宿產業向品質化、品牌化、特色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四)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旅遊快速交通系統、旅遊集散系統、慢行交通系統等旅遊基礎設施,實現城景通、景景通,無縫對接;以景區景點、通道和集鎮為重點,推進旅遊“廁所革命”,加快供水供電、停車場、標誌標識系統、垃圾處理、汙水處理、應急救援、信息平臺等配套設施建設;實施“互聯網+旅遊”,構建和完善諮詢服務、宣傳營銷、應急管理等智慧旅遊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雙向”高效便捷服務;實施差異化發展,瞄準海外遊客、國內高端客源,按照國際化、高端化標準,優化重點景區旅遊業態及服務設施。

(五)創新激勵政策。儘快研究出臺規範和扶持旅遊產品品牌創建、上檔升級的相關政策,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按照旅遊標準化要求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生態旅遊示範區、鄉村旅遊示範區等。設立旅遊產業發展貢獻獎,扶持旅行社、旅遊景區及涉旅企業做大做強。探索實施與入境遊、過夜遊旅客數量等客觀指標掛鉤的旅遊營銷激勵措施,增強在客源市場的競爭力。

(六)強化要素保障。加強用地保障。優先安排省市重點旅遊項目用地。加強投入保障。項目和資金重點向旅遊產業傾斜,加大財政資金對旅遊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對旅遊業的金融支持。加強政策保障。全面執行國家、省、市及區縣政府出臺的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加強人才保障。積極支持引進國際化旅遊專家,面向大專院校招聘旅遊專業人才,鼓勵和支持全市旅遊幹部和業主走出去學習考察,開闊視野,提升專業技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旅遊業從業人員業務培訓,提升旅遊行業整體服務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