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宗教共同體性就是提升生命品質,你要這樣去感受它

任何宗教共同體性就是提升生命品質,你要這樣去感受它

任何宗教共同體性就是提升生命品質,你要這樣去感受它,你不要從外相上面來看,你根本不知道在幹什麼,這樣子的話就很悲哀了。我們希望說每一個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能夠真正掌握到體性,那麼外在因素的變化或者人為因素的變化,那是人的問題,跟宗教本身無關。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強調,你先跟菩提道相應,然後再跟善知識相應,那麼跟同修和合相處。不管同修你認為不當,或者善知識你認為不當,那都是人的因素。因為你跟菩提道相應,你可以更換道場,可以更換善知識,這個都沒有問題。但是你絕對不要在法上退心,不要說,哎呀,佛教怎麼這個樣子,道場怎麼這個樣子,僧團怎麼這個樣子,不會怎麼樣子。之所以這麼樣子令人厭惡,那是人的因素。

我們在從事生命品質提升上面,有時候就會遭遇到這種挫折,應該來講我們會想,我現在50分,應該提升到到70分,這樣來講提升20分,我們不是說要求人人都要100分,大概70分做一個宗教徒的標準,可以說做得到。可事實上提升20分,我們碰到的都從2分提升到22分的,當他22分發生現象的時候,你對整個僧團的信心就會崩潰,因為我們的標準看是70分,他所講的也是70分,可事實上他的生命品質只是從2分提升到22分。可是我們看到還有一部分是從50分提升到70分,所以你不要喪失信心。因為那品質是比較低的,比一般常態來講低太多,所以他提升20分,也只是22分而已,比人家還沒修的人更糟,因為沒修的人是50分。那你在這標準上來看,你會覺得很傷腦筋“我們弄錯了”,我們沒有弄錯,那是你用意識形態來衡量所造成的現象,而這個部分,我們可以突破的。

基本的體性,我們肯定,他要是有進步,就可以了。但我們不能說他一定提升到哪裡,這沒有辦法。我們自己也曾經讀過書,看人家考第一名,考100分好羨慕,自己就是讀不來。為什麼?你在這個地方假如也是生命品質的話,你在這裡是不是比較低?每次考試他們幾個就在打球,老師就規定我們不能打球,他打球他人家會,我們不打球我們還是不會,對不對?打球何干?他生命品質基礎上就比你高。我們要看我們進步就不錯了,他們不必用功就那麼高。

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我們看群眾剛進入佛門來修學,我們就可以看到可愛面。你注意看看,我們跟知識分子講佛法,大家的反應是這樣子。我們跟老菩薩講佛法,她感激得要死,有的還當場一直在那邊哭,我說哪裡講錯了,不然你為什麼哭了。結果講完的時候,她還跟你跪著,好感激啊!我問她說你感激什麼?她說我女兒就是你講的這個樣子。這下死了。而且你會發現,常常你這樣講,她怎麼這樣聽?你講完了,你剛才講什麼說,我剛才會講什麼呢?她在當場她怎麼聽來的。你就在這裡講,她就在那裡聽,結果下來以後問她,她講的就不是你講的,可是她感動得要死。這就是層次的關係,你能不能說她這樣不對?沒有,她一定有受用,對不對?感動得痛哭流涕怎麼會沒受用呢?

眾生如此,但體性不變,顯現的相是這個樣子。我們要求自己生命是多樣化,我們更應該要感受到我們周遭世界海也是多樣的,不可能大家都跟我們一樣。不信各位回去看看,你們約兩個人回去誦經看看,誦完以後你問他,你感覺怎麼樣,他會跟你講:“如是我聞”就開始看電影了,看到“信受奉行”。那你哪?你看哪一部?為什麼?心性不同。這個就是我們生命品質以外,你看我們的環境多樣化,你不要想把我們的環境劃一了,沒辦法劃一。

我記得有一次,有個人講,把我嚇了一跳,他說北京講吃燒餅沒有不掉芝麻的,我一聽說,那坐塌塌米怎麼吃燒餅,吃燒餅沒有不掉芝麻的,你可以想像得到。各位大概沒有注意到,這句話沒有什麼,假如我們是吃饅頭,你會覺得它從來不會掉下來,可是吃燒餅它是什麼?它一定會掉的。你想想看,一個一定不會掉的人,要他去吃一定會掉的東西,我請問你,他吃的時候的反應是怎麼樣?他撿那些芝麻都來不及了,你相信不相信?所以吃饅頭的人這一手拿饅頭,另一手吃饅頭。那吃燒餅的人這一手拿燒餅,另一手就要拿盤子了。生命從一個吃早餐的地方,你就可以看到它的多樣化,你要不會欣賞的話,你會說好累贅,你要會欣賞的話,你會說多彩多姿。那你自己要去看,這就是我們的世界海,這裡面就包括“世界海形狀,世界海體性,世界海莊嚴”。

擷自《世界成就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