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智慧神通力」是怎麼樣把潛能變成品質的?

這個“智慧神通力”是怎麼樣把潛能變成品質的?

現在我們第二步要跟各位談的就是,這個“智慧神通力”是怎麼樣把潛能變成品質的?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這個要領。他叫我們唸佛,我們也念了,但是我敢跟各位保證,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所念的佛號,絕對沒有我們任何一個人唸的多,你相信嗎?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念得比他多。很多學禪坐的人,他是要是學了三十年以上,他打坐的時間一定超過釋迦牟尼佛,因為佛陀真的用功的時間只有十二年而已,十二年以後你看,他花了四十九年時間在講經弘法,他自己靜下來打坐的時間不多,他睡覺還吉祥臥。我們很多不倒單的,晚上連續坐八個鐘頭的,那一定超過佛陀,可是成就為何沒有他的大?

在論修行,相信我們有很多同修絕對不會比釋迦牟尼佛來得懈怠,但是我們的潛能為什麼沒有辦法轉變成品質呢?第一、你當然不知道前面的那個問題,所以你就在盲修瞎練;第二個、你還是在盲修瞎練,因為你不知道在修行過程當中,你到底是怎麼修的,你根本不知道怎麼修的?

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什麼要出家?其實他不能算出家,只能算逃家,他三更半夜逃出去了,他也沒有出家,他自己剃頭。那我們現在講,他為什麼要逃出去?大概我們講,他遊四城門,看到人生生老病死,所以就感觸良多,因此決定出家。我想這樣子大概沒有辦法說服大家,你從哪裡感觸到生老病死呢?

現在就談到剛才第一個問題了,人生是苦,你怎麼去體驗?釋迦牟尼佛他是太子,當時最好的一流師資在教導他。所以我們可以想到,他用理性來克服他所要解決的問題,這大概沒有問題。有關生老病死,或者種種問題,他理性的推理一定用了,但是他在這個時候不能達到他的目標。所以在前面我們告訴過各位,你不要光是以為說,他就這樣逃出去了,不可能。雖然他講19歲逃出去,這個孩子在19歲以前,我們可以說他可能是比較早熟的小孩,他在王宮裡面,既然都是很漂亮的宮女在服務他,可是你應該也會發現,一個人不管有多少人在服務他,他周遭的幾個人一定很固定,那麼那幾年當中他周遭的那些人難道都不會有生病或者有其他不幸的事情發生嗎?在這個時候,我想他一定會感受到一種無常,內心裡頭有一種無明的問題存在,因此他就開始用理性的方法去探討,但是那幾年當中並沒有得到答案。這個部分,因為是屬於理性,現代的話叫知性的部分,所以在佛教的覺性裡面就不予記載。

那麼要記載的,是從他第二階段開始,他半夜跳過城牆,逃出去出家的時候,他開始進行第二個,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精神層面的探討,開始以精神層面、道德層面來尋找他的答案,因為理性已經沒有辦法了,不能找到答案,不能滿足他的需要,因此他就採取當時所謂苦行的這種修行。苦行的修法在當時來講,我們只能夠說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一種探討,精神層面的一種尋找答案的方式,那麼他在這個方面花了六年時間,去跟別人學。這裡面當然也有知性的指導,也有苦行的訓練。他在這一方面得到了第一個程度的成就,也就是他能夠訓練到禪定很高的境界,包括色界天禪定跟無色界天禪定,但是他覺得這種情況還是不夠。因此他就用他自己的潛能發揮最大的苦行功能,他認為說外道所教的這些還不夠,所以他更苦,另外又花六年時間,每日一麻一麥,把自己餓得一塌糊塗,餓了六年,他那個很強壯的身體就開始支撐不住;到了尼連河畔的時候,牧羊女發現他昏倒,用羊奶幫他餵食,他開始恢復知覺,我想這個時候他大概就百病叢生。他在經過調養的過程當中,他發覺這種苦行與精神層面的追求答案的方法,也不能滿足他的需要,沒有辦法得到一個他所要的答案。

因此他認為說,我應該要重新調整方法。既不是知性的,也不是精神層面的,那我請問各位,他要用什麼方法?這個時候他為了達到他自己本身所設定的真正所要的答案的時候,他必須要兩個方面的問題,通通給放下。這裡面就真正人生是苦的問題產生了。

各位你想想看,現在我們探討苦的問題,當你還有能力可以解決問題的時候,那個問題本身根本就不是苦,是不是?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問題必須解決,而你又沒有能力解決的時候,那是不是苦?我們有沒有這種經驗?這個問題非要解決不可,而我所能用的方法都用盡了還不能解決,那要怎麼辦?所以我們世間就很自然的流行一句話,只要錢能解決的都好辦,錢能解決問題就解決了。現在問題是,不是錢所能解決的有好多,這問題就產生了,真正嚴重的問題在這個地方。

釋迦牟尼佛他所遇到的,既不是知性所能解決,也不是精神層面所能解決的問題,苦吧,是不是?病了以後很痛苦,藥吃了會好,那就沒有問題了;病得很痛苦,藥又吃不好,睡又睡不著,那個才叫苦。你說痛得要死,止痛針一打,那沒事睡著了,那就不苦了。現在問題是你這個問題沒辦法解決,一直帶著的時候,怎麼辦呢?我們現在的人之所以會生生世世一再地輪迴,就是我們對任何問題都不會把它逼到邊際、逼到極點。你假如逼到極點的時候,你那個苦的問題就產生了。所以我們生死心不切,也在這個地方。

佛陀在這個地方他感受到了,內心有一個疑問,人生的問題到底是怎麼樣?因為在享受上來講,他有最好的享受,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在逼著他,生老病死這樣的問題逼著他,而他用知性沒辦法解決,用精神層面的訓練也沒辦法解決,問題產生了。所以他在這個時候想死也不是辦法,問題沒有解決,苦行到這個時候差點就死掉了。所以他回過頭來:必須把身體弄好,不但要把身體弄好,身體要弄得很強壯,要像以前這樣,重新再出發。所以我們說,牧羊女把他餵飽了以後,你不能夠說他馬上就走到尼連河去洗澡,那不可能,因為那個時候可能胃潰瘍,可能種種病……對不對?因為六年每天一麻一麥,那你想想看,身體調養我想最少要半年。

經過半年調養,他就開始在思索了。所以尼連河畔的意思是表示他自己一個洗滌,把過去方法重新整理過,認為不對,認為要用八正道的方法。所以他在這個時候才坐到菩提樹下來,當然這個時候他菩提樹下已經坐過好幾遍,有種種試驗。現在要談的是最後這一次,我們說他坐七天,這七天他為什麼會開悟,這個是關鍵,就是他的智慧神通力。

因為他前面有那麼一段過程,我們知道,他問題之所以沒辦法解決的原因在哪裡?在於他設定了一個問題。這是一個警覺性很高的人才會發現得到的,一般人是絕對沒辦法發現的:當你設定一個問題時候,你跟問題是不是對立起來了?這一點你要去注意。假如你沒有這個警覺性的時候,你什麼都免談,人生究竟的道理你沒有辦法解決。那麼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之前,他就是把問題設定出來,然後一直要去尋求解決的答案,他一直沒辦法解決。假如那個問題設定出來是外面的問題,而能解決的,我們告訴各位,這個叫世間法。而他現在設定的那個問題是一個巔峰的問題,是個出世間法的問題,出世間法的問題你沒有辦法把它設定在外面,然後去解決它的。人生生命的問題它不是外在的,它是內在的。現在問題在這個地方,當我們把問題設定的時候,我跟問題,就對立了,換句話說,問的人跟問題對立了。

我們禪宗在教學上面,祖師就用了這種方法。有人問到這個問題說“師父,什麼叫佛性?”師父很簡單:“什麼叫佛性!”就反問過去。因為當你把“什麼叫佛性”這個問題列出來的時候,你與佛性這個問題就對立,對立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解決。所以我們說要化對立為圓融,也就是化對立為統一體。怎麼樣把對立化成統一,就是讓主客詞兩個合一。在禪宗的整個公案歷史裡面,也有這個階段,大概在五代十國那一段時期,你看那時候所參的公案,主中賓,賓中主,賓主之間的問題,這個就是主客的對立。只要主客一對立,就沒完沒了,你問題就沒辦法解決。

那麼現在釋迦牟尼佛一直對於他所設定出來的問題,跟他一直纏鬥,糾纏著。龍山和尚,當年跟洞山見面,就為了這個問題。洞山問他說:“那住在這裡多久了?你是怎麼住的?”他說:“兩條泥牛從這裡一直鬥,鬥到大海里出不來了。”那什麼意思?兩個泥牛你看看?我設了一個問題就變兩隻牛,兩個一直吵一直吵,吵到海里頭去了,出不來了,已經化成統一了,所以我就一直住在這山上。你看看這個境界,祖師大德都用過了。

我們不懂得他修行的過程,那個思維理路的變化情況,你就不知道了。那麼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菩提樹下一坐,他當然還是運用傳統的思考方法,一直要把他所設定的問題,要去求答案,好了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發現,他對於這個問題開始一種投入,到最後會變成一種無奈。當我們對於這個問題守得很死的時候,就參話頭。你看看,參話頭也是一樣,你把那個疑情帶起來,“唸佛是誰”,有那個誰,誰已經在外面,我已經跟它對立;可是當你一直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它兩者會怎麼樣——雙泯。在這個時候你會一直“怎麼辦怎麼辦”?到時候,兩個就糾纏在一起在時候,糾纏在一起的時候你就逐漸地趨向於平靜。

當你趨向於平靜以後,它產生一個問題:寂靜。寂靜現象產生,就入了三昧。入三昧,是不起作用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外境來叩他。外境怎麼叩他?就在那個時候,天邊的星星一閃,觸動了他的眼根,他豁然大悟,他開悟就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夜睹明星,他能豁然大悟?我們的星星都我們被看光了,我們為什麼悟不起來,因為你沒有那個點,你沒有進入那個三昧狀態裡面。他因為進入那個三昧狀況,所以外面的境界一彈,他就開悟了。這經文裡面常常出現有這種情況,你看,當你設定問題的時候,你就等於放光。到最後那個光,又會繞回來,再從眉間進去。那個放光的時候就你設定問題,在佛的立場他已經知道,他知道說我來創造這個世界。當要知道當你創造世界時候,是怎麼創造世界?你把問題提出來的時候,世界就創造了;宇宙怎麼起源的,宇宙起源就在你一念起的時候,世界就森羅萬象都出來,你要怎麼去收拾它?你必須把這一念再回過來,把它收起來,那整個世界就恢復平靜了。

現在我們把拋出去了,上帝說需要光,光就來;光是來了,為什麼來了?它起心動念,光就到了;他需要山,就有山;需要河,就有河……那就是他動念。當他一直動念,世界一直成立以後,告訴各位,上帝對世界他就沒有辦法處理了。因為那都是外在的,不是他自己的。既然不是他自己的,他就沒有辦法去處理它了。所以上帝對於這個世界不聽話,他也很無奈,因為他已經把人家創造在外面了。佛就這點不一樣,他能夠放光出去,又能把它收回來。當你意念產生以後,他開始回收;所以當他開始向外的時候,他也同時向內。所以你看後面的經文,世尊一放光,然後繞過多少個佛剎國土,然後又回到他的眉間來,為什麼?這個時候當他產生一個意念,世界就成就了;可是當他覺得說這樣子的時候不能控制,他又開始收回來。所以當我們設定一個問題,你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只有讓問題跟我合一,我才能解決。怎麼合一,光再走回來,他用這種表法。所以當他設定問題以後,要解決這個問題,只好讓他問題再結合起來,因為你設定問題,已經讓問題跟我對立了。現在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讓它跟我再結合起來。

好了你看看,當我們這樣再結合的時候,你就覺悟了。為什麼說一念無明起,從無始劫以來都是你一念無明起的,那個問題一起來以後,你的知性就開始在找答案了,那個時候就產生整個生生世世的生死輪迴了。到最後你要怎麼解決生死輪迴呢?讓我去跟問題結合,就解決了。

而學佛,跟各位講,在我們多生累劫當中,學佛是最大的福報,原因也在這個地方。因為你在這個地方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真正方法,其他地方你都找不到。這個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化對立為圓融。這個時候你會覺得說,那我們這樣是不是就沒事了,是沒事了;你要不要再來一次呢,也可以。這叫無盡式的思維模式。你隨時可以拋出去,隨時可以收回來。所以,佛菩薩是怎麼樣——是在我們的第二生命裡面,你隨時拋出去,都是在肉體生命的現象界裡面,他可以在那邊起無邊的作用,因緣盡了,他又收回來了。佛在哪裡?菩薩在哪裡?佛菩薩隨時可以示現出來,因為他在第二生命領域裡面,隨著因緣,他就會拋出來了,他會示現出來了;隨著因緣,他又會收回去。他自在就在這個地方,這一點就不是我們所能想象得到了,所以叫不可思議,這叫智慧神通力。

擷自《世界成就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