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普賢行者來自我期勉,有很多好處

我們用普賢行者來自我期勉,有很多好處

我們用普賢行者來自我期勉,有很多好處。第一個你會常常去想,普賢行是什麼?你一講到自我介紹的時候說:普賢行者某某某,那你這樣子的話,人家一定會問你,什麼叫普賢行者?就像人家問你說,你名片自己印的總經理某某人,人家請問總經理是幹什麼的?總經理就是總經理,那就不行了,那你這是什麼總經理啊?糊塗總經理是嗎?同樣我們不能做個糊塗的普賢行者,所以經常你會這樣提醒自己。

那法是什麼?人家問你你普賢行者是什麼,那我請問你普賢行者怎麼修?這問題就產生了。當時老和尚來,我跟他講說,那我們華嚴怎麼修?他想了一下怎麼修?誦經啊。我說那華嚴修法就是誦經啊?他說是啊,不然還要怎麼修?問題就在這裡產生了。是這樣修嗎?你肯定嗎?沒有別的嗎?你自己會去深化。華嚴行法怎麼修,普賢行法怎麼修,你會去把它整理過來;整理過來以後那就不一樣了,它很具體地會落實下來。你假如說這個疑情都沒有,那怎麼修?

你自己那個生命力、那個警覺性你會喚發起來,你永遠都在這個法上,因為隨時人家會問這個東西,你是不是在修,你是不是在精進,所以你自己要這樣期勉自己,不是要吹牛的。人家都叫蓮友,我們是普賢行者。因為蓮友,不是不對,不是不好,因為已經變成一種慣性。同修是這樣講,不是不對,同願同行同修同學,這個很好,可是你已經變成慣性,這是我同修,我同修,還有我在。都是叫同修,人家問你,你家先生叫什麼,因為你都把它慣性化了。我們從這個地方要帶有警覺性,你有了警覺性以後,情況就不同,整個生命品質就改變了,會發生整個的改變。

普賢菩薩說,普賢行願我已經修行得到具足了。普賢行願無邊際,我們看到這三字,也是很傷腦筋,普賢行願那麼多,無邊際,我要怎麼去具足?普賢菩薩能具足,我能不能具足?告訴各位,我們今生今世你一定能具足。這不是一種兒童式的虛妄,一種很天真的亂說,說“我可以,我就一定可以”,不是這個意思。它確確實實有方法可以做到,要怎麼做到,這個關鍵你要能夠去掌握。你看,無邊際是不是很多,普賢行願很多。可是普賢行願有一個特點:“一即一切”,你能不能體會這一點,你能夠體會這一點,普賢行願你圓滿一個,就全部圓滿了。那圓滿一個,就“我已修行得具足”,對不對?現在那一個怎麼樣去窮盡,這個理念你要把它建立起來,然後那個修法就不同了。

譬如說六度好了,我們常常講三十六,三十六我們怎麼算呢?就是六度每一度都具足六度,就一即一切,六六就是三十六,三十六就是指這個意思。不然講三十二就好了,三十二相莊嚴嘛,他為什麼講三十六呢?關鍵在這裡。

通常來講,我修佈施好了,佈施就佈施了,那你大概在佈施上面頂多是講到三輪體空,對不對?那我們現在普賢行願超過三輪體空,你看看怎麼超越?我佈施,我就一直佈施。那我在佈施當中,心清淨,不犯貪,是不是持戒?這個時候是不是三輪體空?因為我還執著佈施功德等等就犯戒了。在佈施的時候,佈施圓滿,持戒也圓滿了。那我在這個佈施工作中,繼續做,精進地做,不是把錢丟光光叫佈施,不是這個,我要怎麼樣?我執著也佈施掉,生死也佈施掉,是非譭譽的這些染汙我也佈施掉,這算不算精進呢?精進你具足了。在佈施的時候有種種的壓力會過來,我把錢供養,人家說:“那個錢可以做什麼用,你為什麼這樣做?”種種的批評、誹謗來了,你能不能忍辱?不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而繼續勇猛前進,忍辱具足了。而這樣子精進,這樣子忍辱,不受外境的影響,長此以往,禪定成就,對不對?然後你把這個佈施這樣一再的運用跟擴大,它本身就是一種般若智慧的展現。

佈施一度,是不是就這樣具足了六度,一即一切。你會修的這一度,就已經波羅蜜。這個就是普賢行願。你從哪裡下手都可以,這無邊際,六度當中,佈施可以下手,持戒也可以下手,精進也可以下手,禪定也可以下手,那當然就無量。但是我們下手處開始,去把它窮盡、圓滿,這個時候“我已修行得具足”。當你這一個得具足以後,你再修第二個,就很快了。修第三個會更快,那時候你一念之間,就超越一切。所以到最後《普賢行願品》偈頌的時候,他所講的就是,一念一切悉皆圓。你說普賢行願的功德有多殊勝,說不盡,我只說少分,就一點點,普賢行願力,一念一切悉具足。所以這個法,你不要看,說它那麼大,那你不能完成,沒有那回事。它那麼大,它最容易完成。所以說這輩子要完成它並不難,問題是你沒有正確的方法,沒有在這個地方去抓緊,去扣住,所以你沒有辦法展望下去,達不到那個目標,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擷自《世界成就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