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

中元节,呼和浩特的早晨下起了雨,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中国法学泰斗江平先生,来到了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老人心中牵挂的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墓地。

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

陪同老人随行的有新华社功勋记者汤计,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张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编导,还有墓地的主人呼格吉勒图的父母。一行人在雨中祭拜了呼格。

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

中国法学界的泰斗江平先生(右二)和新华社功勋记者(左二)与前来悼念的群众在呼格墓地交谈。

这起让所有国人关注的冤案,让中国历史记载的事件,始终让江平先生牵挂于心。他在墓碑修建过程中,为呼格书写了墓志铭。一年后的今天,不顾身体,不辞辛劳,一定要来看看这个墓地建成的样子。

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呼格墓志铭执笔者)和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编导程君轶(右)。

江平先生深情地参观了墓地,并祝福呼格父母。书法家张杰表示书写墓碑,是为了中国以前的冤案后人不要再有。墓碑记载了新华社记者汤计九年多的不懈努力为冤案伸冤的过程。

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图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呼格吉勒图之墓”书写者张杰)

今年是呼格吉勒图离世20周年。2015年重葬呼格吉勒图,新建墓碑。建筑师白宇阐释了呼格墓地的设计意图。他说:“当初设计的时候,墓的整体结构和外形包含两层意思:像一滴眼泪,也像一个问号。呼格墓因保护人类而存在,因传递思想而流传,因见证历史而永恒。

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

(资料图:呼格吉勒图墓设计效果图)

呼格墓在设计中运用文化叙事的手法,整体规划由一条线索串起,化作一个圆,有圆满之意。

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资料图:建设中的呼格吉勒图墓地)

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

(资料图:建设中的呼格吉勒图墓地)

呼格冤案是各界关注九年多得以平反的事件,表达疑问是我们设计的初衷,化作一滴眼泪是我们的悲伤,运用场地与曲线建立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既像问号又像一滴眼泪的形态,表达了新闻代表党和人民行使舆论监督权的监督力量,围绕着用三种颜色的石材代表了公、检、法三种权利。

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呼格吉勒图墓地)

为表达对逝者及蒙古民族的尊重,设计师预留了公众参与的空间,在墓地的外围,采用了特有的蒙古族祈福方式,来访者可在墓地的周围摆放石块,就像祭敖包摆石头那样,从而垒出敖包作为祈福的方式。也就是说,每一位来参观呼格墓地和悼念呼格吉勒图的人都可以从外边带来一块石头,摆放在胡格墓地的围墙外,为自己祈福。

建筑师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图墓地的奥秘(呼格吉勒图墓志铭)

举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