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調皮搗蛋,父母或是縱容無視或是呵斥打罵,怎樣給孩子立規矩又不傷害孩子?

那年花曾落


立規矩要趁早,越長大越難管

“這麼小就立規矩會不會壓抑天性,長大自然就懂事了吧!”

如今“熊孩子”人人喊打的局面,難道還沒讓你有點acde……數嗎?很多人長大後的“奇葩行為”,都是小時候埋下的雷。況且,規則並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為了讓孩子在這個有序的世界更好地生活。

那些對熊孩子無能為力的父母早已用事實告訴我們:立規矩要趁早,越大越難管。

可“立規矩”往往意味著要違背小主的聖意,最難以招架的是伴隨而來的奪命連環哭。這個年齡的娃,想耐下心講講道理,人家根本不聽;想擺出家長的威嚴,跟在孩子屁股後面說“不許”,反而招來反抗,這可咋整啊?

對於這個複雜的問題,用盡全身力氣可能白費力,來點演技加成反而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規則是疼的,但說愛是甜的

1“講道理”不如“演道理”

儘管我們一直強調,為了讓孩子釋放天性,應該在“安全”和“不干擾”他們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給他們自由。

但這一時期的孩子總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覺得全世界都等著他們征服,探索欲爆棚,好奇心爆表,但又不能把自己的行為與後果聯繫起來,故而經常會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

比如有些危險的地方,你不讓寶寶去,他卻偏偏要嘗試。在這種時候,想要心平氣和的跟一個邏輯思維和情緒控制能力都很差的物種講道理,多半是行不通的。

那麼,不妨試試用“演道理”的方法代替“講道理”:

♥肯定孩子的想法,幫助穩定情緒:“寶寶是想去那兒玩嗎?我們走近看看。”

♥用盡量誇張的語氣配合表情動作“這裡看著好危險呀,媽媽也會摔倒的!”

♥加上“噗通”“哎呦”“砰”等音效詞,加強戲劇效果。

♥最後裝出害怕的樣子總結“沒有小朋友來這裡玩,媽媽也不敢呢,太危險了!”

看著這堪比實力派(辣眼睛)的“演技”,孩子自然更容易理解“危險”、“摔倒”和“疼”之間的關係,無形中也加深了對安全規則的印象。

2“故事”抵達孩子的內心

“講故事”是比直接講道理更容易讓人接受的方式,對大人來說是這樣,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當然,最好是選用寶寶熟悉且喜愛的動畫或繪本,如小豬佩奇等,發揮榜樣的力量。

比如寶寶看電視,到了約定時間卻哭著鬧著不願關掉。此時可以問他:“小豬佩奇是不是說了,看電視不能看太久,要讓眼睛休息一會兒,否則以後得近視了,還要戴醜醜的眼鏡呢!”

也可以利用情景劇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比如寶寶搶別人的玩具,先別急著斥責,將其定性為“惡劣事件”。此時可以請一個玩具充當“替身演員”,“覆盤”剛才的過程,並指出:如果它想玩別人的東西,是不是應該先問一下主人,得到允許再拿呢?

講故事的方式,不僅容易被寶寶接受,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將約束內化為規則,久而久之規矩自然就立起來了。

3“魔法詞”代替“不可以”

“不可以”這一詞,大概是父母“立規矩”最常用的口頭禪。但現實是,越說“不可以”,孩子反而偏要去做。

不管不行,管了沒用,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說呢?

如果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一定要堅定,但又不能過於強硬,加重孩子的牴觸情緒,此時可以先用“幻想語言”進行安撫:我知道你想要,也理解你。

其次,與其告訴孩子“不可以做什麼”,不如告訴他“可以做什麼”。零食已經吃了很多了,不如去吃水果;電視看了一集,出去玩一會吧……

也可以用一些積極的“魔法詞”來代替消極的“不可以”。

比如寶寶亂扔東西:扔到地上它會疼的,你可以保護好它嗎?

寶寶不願意整理玩具:玩具們都要睡覺了,我們把它們送回家好嗎?

……

想象一下,如果別人整天對著你說“不”,你又作何感想呢?毋庸置疑,正面、積極的語言更能給予孩子前進的力量。


兒科醫生鮑秀蘭


打罵孩子和呵斥孩子可能在那個當下是會管用的。這個問題我們要來看看我們的叛逆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是說孩子不聽你的話,不按照你的想法來就是叛逆的話那我覺得可能絕大部分有自我的孩子、有自己想法的孩子都會讓你覺得他是叛逆的。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有邊界的這是做父母的責任。父母能夠清晰地告訴孩子我對你的愛和我給你建立邊界和規則是兩回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清晰的告訴孩子媽媽愛你,但並不意味著媽媽要接受你不恰當的行為,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


\n

很多父母用情緒去控制孩子的結果就是:孩子當時害怕你,但他並不會真的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裡,也就談不上改變。你們之間就有一個模式---你呵斥他他馬上聽話,你一放鬆他就越界。


\n

生活中孩子有不合適的行為我們呵斥或縱容對孩子都是傷害。孩子犯錯我們憤怒生氣一股腦地把 情緒都發洩到孩子身上的時候很容易讓孩子覺得我讓媽媽很生氣,我讓媽媽很憤怒,媽媽不喜歡我了,但事實上我們希望家長要清楚的告訴孩子:媽媽愛你,但是媽媽並不喜歡你做這樣的事情,不接受你的某種行為,然後我們再去給孩子建構清晰的規則。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在一種安全的情緒下和我們互動,他不會因為害怕而馬上討好,當我們用溫和而堅定態度也就是和善的堅持向他說清楚我們想要表達的孩子就明白了他的行為偏差在哪裡,他錯在哪裡,他下次該怎麼辦是合適的。


\n

所以真正智慧的父母不是用權威或者用斥責、縱容讓孩子害怕我們或是變的跋扈而是他能夠讓孩子在他的安全的情緒裡去知道父母是愛我的,是接下來納我的以及我需要去遵守規則和自律的。


\n

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是就觸犯邊界的時候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協助就是能夠讓孩子健康的去體驗、經歷和建構跟他相關聯的規則以及學習做一個合情合理的孩子。



張娟老師


#縱容與信任的區別#

兒子最近尿尿總是故意尿到馬桶沿上,他很開心,我受不了了。

第一次,我說,你尿到馬桶沿上,我又要擦馬桶,又要拖地,很麻煩。(他沒說什麼,我也沒再說,默默地收拾完)

第二次,我提前跟他說,能不能不要尿到馬桶上,擦起來很麻煩。(無效)

第三次……第四次……多次不聽之後,我就有些擔心了,我這樣不去強迫他改變,是不是放縱,其實我可以發強烈的我信息,讓他知道媽媽絕對不能接受這樣的事,但我沒有這樣做。

這件事為什麼沒有激怒我?因為我看到他是在體驗尿到不同位置的感受,他有這個需求。並且,我相信他已經清楚這件事對我的影響,他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是因為他太想嘗試一下,我相信總有一天他會願意主動改變他的行為,於我只是麻煩一點,再不行,我請他一起擦。

所以我覺得這不是放縱。放縱是隻要你高興,我就允許你尿到馬桶沿上。而我並沒有允許他這樣做,雖然那個當下還是尿到馬桶沿上,但是我相信他知道這件事對別人的影響,一定會做出改變的。

放縱在於孩子不知道這件事對別人的影響,所以永遠不會改變,而信任在於孩子知道這件事對別人的影響,只是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做出改變。

差不多,第四五次的時候,就不再尿到外面了。他主動改變,一旦改變就不會再犯,不需要外人監督,這大概就是自律吧,也算是靜待花開吧。


牽你的手慢慢走


我有個同學,她兒子就是那種調皮搗蛋到叫人頭疼的那種,沒少捱打,但是什麼作用也沒起,有時候都被踹到牆角里面去,疼的嗷嗷叫也不說改,我碰上過一次,拉都拉不開,同學被氣急了,死活不讓我管,但是看著孩子玩命的哭我心裡特別不好受,他屬於單親孩子,同學離婚了(男方極不負責任,遊手好閒,離婚後也不曾給過撫養費),一個人過日子負擔重,心情難免焦躁,脾氣也越來越大。

後來娘倆戰爭平息了之後,我讓同學出去,跟她說我要和孩子好好聊聊。

同學同意了,談了將近有半個多小時,我問了孩子三個問題:

一:媽媽和爸爸離婚了,你覺得媽媽一個人帶你容易嗎?

二:你和媽媽的現狀是誰造成的?

三:如果你將來也成為爸爸那樣的男人,我們大家會喜歡嗎?

孩子很認真的在聽,也很認真的在想,最後他哽咽著只說了一句話:我不想跟爸爸一樣。我那一刻立刻明白了這個孩子並不是不可就藥的那種熊孩子,通過他這一句話,我覺得是同學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存在問題。

同學回來以後我也沒多說,就跟她說我從孩子眼裡和話裡看到了一個本性良好的孩子,你應該改變方式,不要把一些生活壓力遷怒於孩子,也不要粗暴對待,既然孩子像個小男子漢一樣,就跟他講誠信,母子二人承諾互相改變溝通方式,並互相監督,共勉,母親工作中有成就了就跟兒子說,兒子學習上來了也跟媽媽講,看誰能先做到最大的進步,如果爽約的要給自己立下懲罰的規矩,並且說到做到!

後期同學說了一句話,她說她改變了發現孩子也改變了,現在母子二人關係比起以前好多了,我也替她們由衷的高興,的確!如果想讓孩子有所改變,那麼先改變自己吧!根據自己孩子個性制定相應的規矩和計劃,你努力孩子也會努力!


雞蛋殼裡的蝸牛


兩歲左右的兒子,有時候會有一些無理取鬧的動作。

最近給兒子網絡購買了一輛打地鼠玩具車,兒子拿著兩個小錘子開心的打地鼠。玩累了,兩個木製小錘子依然拿在手裡,看到爸爸在看手機,拿著小錘子錘爸爸的腿膝蓋處,下手有點重要,寶爸直呼痛,然後他呵呵的笑笑打算在錘媽媽。我拿過小錘子說“兒子,錘人是不對的!”他無動於衷,還想繼續錘人。我把小錘子錘在寶寶身上,輕輕地,然後嚴厲地問他:“痛嗎?”他委屈的點點頭。我說:“你能感受到痛,爸爸媽媽也能感受到痛,小錘子是用來錘地鼠的,不是用來錘人的。每個工具都有它的專屬用處。”


寶寶似懂非懂地不再拿小錘子錘人啦。

所以我覺得,要讓寶寶感受到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帶去的影響,他才有可能去改變。


豆媽靜思


孩子總是調皮搗蛋,其實分為幾種情況。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父母都是需要引導的,不能夠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也不能通過打罵來解決。


首先,我們要看到孩子的調皮搗蛋只是一種現象吶,需要去分析孩子為什麼調皮搗蛋呢?有些時候只是因為孩子比較活潑,可能貪玩好動,弄壞了家裡的東西,或者說跟大人唱反調。但是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調皮搗蛋其實只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


其次,當你知道孩子玩什麼搗亂之後,就需要想辦法化解。比如有一次我在練瑜伽,五歲的兒子說要跟我一起練,可是他一邊練一邊就開始搗蛋,一會兒爬到我的身上來,一會兒在我旁邊轉過來轉過去,我根本沒有辦法好好做瑜伽,當時我真的很生氣,差一點就開始呵斥他,但是我馬上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這麼調皮搗蛋呢?他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我開始意識到,孩子他可能需要你的陪伴和關注,他覺得你去做瑜伽了,就沒有時間陪她玩,你的關注點就不在他身上,於是我乾脆停下來,跟孩子說,媽媽現在陪你玩十分鐘,十分鐘以後你自己玩好嗎?於是我陪他玩了十分鐘之後,他就很自覺的自己去玩了,所以要弄清楚孩子調皮搗蛋的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你給到孩子充足的愛,讓他感覺到被關注被關心的,孩子是很願意跟你配合,做一個乖孩子。有時候孩子偶爾調皮,無傷大雅就隨他去吧,如果是嚴肅的問題,則一定要認真地對待。

知語媽媽


首先我想對家裡有男孩子的媽媽說一聲,你們真的很棒。因為男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女孩子不一樣,男孩子腦神經的活躍度也和女孩子不一樣,男孩子好像天生的就喜歡研究和思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調皮搗蛋”,而女孩子天生就比較安靜,比較聽話,更容易理解父母的不易。



家長在孩子調皮搗蛋時試過縱容無視,也試過呵斥打罵,兩種方法正好都是極端的。

無視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錯誤的以為自己做的是對的,將來就會容易出現不分場合大吵大鬧等沒有社會公德心的不良行為,打罵呵斥反而讓孩子表現出嘴上服氣但心裡不服的狀態,就可能把被打的感受轉嫁到其他人身上,在社會上沿用暴力的行為。所以這兩種方法都是極端的,都不可取。



首先,家長要給孩子足夠調皮搗蛋的空間。男孩子的能量與生俱來的就比女孩子多,他絕不會乖乖坐在那裡,而必須通過跑、跳等高強度的運動釋放出多餘的能量。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去爬山、跑步、在蹦床上彈跳,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消耗體力,釋放不良情緒。

其次就是有效的溝通。在做事情之前要讓孩子分清場合,他已經七歲了,完全可以學會遵守各種場合的秩序,在教導的過程中應該進行正向強化,告訴他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不該怎樣做。男孩子與生俱來的有挑釁性心理,他就是想跟對方博弈一下,看看究竟會怎麼樣,當我們強調的是正向積極的那一面的時候,他才會遵守。

最後,如果孩子犯了錯,就應該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懲罰,承擔錯誤的責任,比如孩子調皮,我們可以讓他站著不能動,約束他的行為,孩子喜歡不被剝奪自由的狀態,所以他會為了獲得自由而遵守規矩。做到愛與規則同步,我們的孩子才能既有規矩,又沒有被傷害。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自從放假後,孩子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來已經是快十點了,有時超過十點,剛開始想著放假了,讓他好好放鬆下,自由些,可是發現影響他的作業。於是,我就會給他列個每日的計劃表,孩子很興奮,每天看著表上規劃的來做,一樣一樣的完成。你或許也可以試試

給孩子列個每日的計劃表:

1、比如,早上醒來刷牙 洗臉 吃早餐(有的孩子剛睜開眼睛就要玩玩具)

2、閱讀30分鐘。

3、做暑假作業(各兩頁)

4、自由活動(孩子最喜歡這項)

午飯 午休

5、練習葫蘆絲

6、練字

7、自由活動

剩下的時間,我就帶他出去玩會。


子謙媽媽育兒經


我家就有調皮搗蛋的孩子,自從二寶出生後,發現大寶很調皮,很難管教。你好好與他說,他是有聽到,不過還沒等你轉過身又犯了。

比如:弟弟才十個多月,每次白天弟弟在睡覺,提醒他不要去親弟弟吵弟弟,可是每次他都忍不住;弟弟拿起什麼玩具他就去搶,弟弟不玩他也不要;總喜歡用頭去撞弟弟的頭等等,講多幾次我就會忍不住發飆,很大聲的批評大寶,可是這樣也起不了作用。真心覺得累,有了小寶大寶也變小了,總喜歡我們大人時時刻刻關注他才好,可是他每次用到的方法讓人難以接受。

要怎樣給大寶立規矩又不傷害他呢?

首先,與大寶進行良好溝通

問清楚大寶為什麼會那樣做,是因為爸媽對他的關注少了,是想與弟弟玩可是不知道方法,還是覺得弟弟可愛忍不住總想去逗他?瞭解清楚大寶不良行為的動機。

其次,給大寶設立界限

跟大寶講清楚什麼事情他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比如與弟弟玩的話不要碰弟弟的頭,拉扯弟弟的手腳,弟弟在吃東西時不需要他總是逗弟弟,先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再來帶弟弟等等。有時大寶會不顧後果的挑戰設定的界限,那就讓他承擔自然後果或邏輯後果。

再次,提供有限制的選擇,堅持到底

我家大寶有時興奮起來會隨心所欲的大跳大叫;出去玩總喜歡往前衝,喊都喊不住。每次發生這種情況我都會堅持我們約定好的規則,就不出去玩了,直接回家。儘管有些不忍心,但還是堅持到底。經過幾次孩子知道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懂得自律,學會忍讓。

最後,少說,多做或只做,不說

當到點要吃飯、寫作業、看書、睡覺等時,孩子很不配合時,對大人的話愛理不理。以前我總是不停嘮叨、催促。現在我就說一遍,到點做的事情沒有做好,過期不候,不會像以前一樣給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孩子也不當回事。


青青寶貝


首先,先說說調皮搗蛋。很多孩子很活躍,愛動手動腳,活蹦亂跳,在一部分父母的眼裡可能是調皮搗蛋,但在另一部分父母眼裡則看到是孩子的聰明伶俐,機智過人,孩子在用好奇探索周邊的一切。所以,面對孩子的言行,有時候最好不要貼標籤,正確引導才是關鍵。

當然,孩子也會有真的不可理喻,不守規矩的時候,那這個時候該怎麼做呢?

縱容?只是在變相鼓勵孩子繼續這樣的言行,大家都知道不可取。打罵?在當下可能孩子中止錯誤言行,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導致孩子憤恨、反叛、退縮或者報復。

究竟該怎麼給孩子立規矩又不傷害孩子呢?――答案是:用和善而堅定的方法應對。

那怎麼和善而堅定地應對呢?拿孩子邊吃飯邊玩來說。

孩子每次吃飯都不認真,一會兒跑去玩玩具,一會兒跑去看電視,一會兒說要上廁所,反正就是邊吃邊玩兒,怎麼說都不聽。這個時候建議父母這樣做。

1、提前告知約定吃飯時間。和孩子約定好,每頓飯吃飯時間只有半個小時(視自家情況而定長短),時間一到,無論誰是否吃好,都收碗筷,結束用餐。

2、吃飯過程不允許玩玩具,看電視。告訴孩子這些行為是不適合在用餐時間做的,但如果孩子堅持要做,父母決定自己的行為就好了:把玩具、遙控收走,一星期之後才能取回。

3、用餐時間結束,孩子沒吃完,抱歉地收走即可。別擔心孩子餓壞,一頓不吃餓不著。如果時間到了,就微笑著跟孩子說:“抱歉,午餐時間結束,我要收走碗筷了。請晚餐時間再來。”然後靜靜收走碗筷就好了。無論孩子怎麼哭鬧,做你自己的事情就好。

4、如果孩子沒吃飽,兩餐之間也禁止吃零食。

如果孩子午餐沒吃飽,一定會鬧著餓,不用管他,只允許晚餐再吃東西。

這樣嚴格執行幾個輪迴後,孩子自然就不會邊吃邊玩了,因為孩子很聰明,他不會讓自己餓肚子的。目前聽到媽媽們反饋,孩子堅持最久的是5個輪迴就規規矩矩吃飯了,大家可以試試。

這就是和善而堅定,尊重孩子所以提前告知孩子,孩子有權利決定自己怎麼吃飯,但媽媽也有權利決定什麼時候收碗筷,決定自己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