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簡史:世界大戰之後,生靈塗炭的文明社會,悲劇是怎麼形成

百家原創作者:廣生說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文明演化出來的一個形態的體現。它不僅促使了文明的進步,也同時對文明是一個打擊。這一場戰爭傷害了許許多多的森林。讓世界生靈塗炭,是一場悲劇。其實世界大戰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那麼這場大戰到底成就了什麼呢?

世界通簡史:世界大戰之後,生靈塗炭的文明社會,悲劇是怎麼形成

戰中的同仇與磨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在現代“文明”社會中上演的一場生靈塗炭的悲劇,它不僅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問題,反而使原有的矛盾進一步積聚,“通過一場戰爭來結束一切戰爭”這種將殘酷與美好混為一體的願望最終被證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一戰卻是許多法國人難以忘懷的一次榮耀,它不僅使法國光復了領土,而且為法國造就出一批“民族英雄”,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法國帶來了以後再也未能出現的“民族團結”。對於這場千頭萬緒的世界性悲劇,在這裡我們不可能進行全景描述,而只能就涉及到法國的那些大事要事作一概略梳理。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法軍戰局與德國一樣,法國對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也是早有準備。從1875年開始,法國軍方就已著手製定對德作戰方案,在最初階段,防禦思想佔據主導地位。隨著歐洲政治棋盤的重新組合以及反德情緒的不斷高漲,法國的對德作戰方案逐漸朝進攻型方向轉變。

世界通簡史:世界大戰之後,生靈塗炭的文明社會,悲劇是怎麼形成

1914年4月15日,法軍總參謀部最終確定了由總參謀長霞飛,其基本思路是:“不論出現何種情況”,法軍都將以最快的速度向被德國佔領的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發起進攻。法方的設想是:以成功收復失地作為戰爭開局,這將極大調動法軍的士氣。因此,法國將大批軍隊集中部署在法德邊境地區,而 忽視了在更北的比利時邊境進行軍事佈防。歐洲戰火正式點燃之後,法國便以極快的速度完成軍事總動員,370萬法國男子(其中大多數為預備役軍人)在鮮花和歡呼聲中面帶微笑地開赴殺敵前線。1914年8月1525日,法軍按照既定方案在法德邊境地區發動攻勢,試圖一舉收復失地,但法軍在這次“邊境戰役”中卻慘遭失敗,短短10天之內便損失30萬人(其中大多數成為德方的戰俘),法軍的“鼓氣”計劃宣告破產。

世界通簡史:世界大戰之後,生靈塗炭的文明社會,悲劇是怎麼形成

當法德軍隊在邊境地區激戰的同時,大批德軍突入比利時,然後湧進法國北部,其目的在於從背後包圍巴黎。德軍的這一行動既出乎意料,又極為神速,8月底,德軍騎兵前哨已經飲馬塞納河,巴黎進入危急狀態。身在前線的總參謀長霞飛敦促政府立即撤離首都。9月2日夜政府及議會離開巴黎前往波爾多。迅速鎮定下來的霞飛作出判斷:德軍戰線拉得太長,法軍仍有抗擊力量。他火速集結軍隊,於9月510日在巴黎和凡爾登之間的平原地帶(即馬恩河 兩岸)與德軍展開交火,6天之內將德軍向北逼退50公里。雖然此役未能將德軍趕出法國領土但巴黎卻轉危為安。經過這場馬恩河戰役,德軍的速決戰計劃也變成泡影。

世界通簡史:世界大戰之後,生靈塗炭的文明社會,悲劇是怎麼形成

以圖奪取英吉利海峽沿岸的各個港口,這裡是英法軍事協作的重要基地,佔領它們也就意味著將在很大程度上切斷英法之間的聯繫。德軍為這次行動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即“奔向海邊”行動,但經過拼殺之後,德軍的這一計劃還是未能實現,英法聯軍將德國軍隊擊退到遠離英吉利海峽的比利時境內。因此,從1914年11月起,戰爭初期的運動戰開始轉變為對峙不下的陣地戰,雙方均在敵軍對面開挖戰壕,同時還在兩軍對壘的交界地帶建起了帶刺的鐵絲網, 形成所謂的“齊格菲防線”。這條防線從比利時海邊起步,穿過法國東北部的工業區,然後向東南一直延伸至瑞士邊境。

世界通簡史:世界大戰之後,生靈塗炭的文明社會,悲劇是怎麼形成

在這裡,數百萬士兵學會了前所未有的地下生活,他們不僅要在經常是老鼠橫竄、泥漿四濺的環境中度日,而且還要承受日益猛烈的敵方炮火的轟炸,但雙方在此均未能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當戰局基本穩定下來之後,1914年12月底,法國政府及議會又從波爾多遷回巴黎。1915年,西線戰事繼續沿著齊格菲防線進行。4月,德軍首先採用毒氣戰,協約國方面緊隨其後,從此毒氣戰成為敵對雙方競相使用的殺人戰術。對於法國而言,在這一年中,一個重要的收穫是將意大利拉到了自己一邊。

世界通簡史:世界大戰之後,生靈塗炭的文明社會,悲劇是怎麼形成

這篇文章講到這裡,大家都知道世界大戰是為什麼會形成呢?那麼世界大戰的獲利者又是誰呢?大家都有所瞭解了吧,把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留到下面的評論下吧。(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