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滬蘇浙」的「宣城跨越」

“對標滬蘇浙”的“宣城跨越”

“屏障東南,襟帶江淮。 ”素有皖東南門戶之稱的宣城市,是我省唯一同時與江蘇、浙江毗鄰的省轄市。

改革開放以來,宣城衝破觀念藩籬,勇立時代潮頭,堅持“東向發展”戰略不動搖,堅定不移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實現了企業從蝸居山溝小打小鬧到上市翱翔跨國併購,產業從小而散到大而強的華麗蝶變,一躍成為我省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從“小三線”發源到“主板”掛牌——民營企業接連上市,構築資本市場“宣城板塊”

秋高氣爽,位於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鼎工業園裡,廠房林立,車來人往,一派火熱的生產場面。

“這是汽車諧振塊生產設備,能在高溫環境下降低振幅峰值,達到抗震降噪的目的。 ”在威固技術(安徽)有限公司生產線旁,總務部經理謝進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產品。威固是歐洲抗震降噪技術方面的領軍企業之一,2015年被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收購,2016年回寧國 “反向投資”建廠,迅速引進、消化、吸收國外高端技術,打破了國外廠商對市場的長期壟斷。

“對標滬蘇浙”的“宣城跨越”

從一家只有幾間平房、幾把電烙鐵的鄉鎮作坊發展成為旗下企業30餘家、海外企業10餘家、員工2萬餘人、資產超百億元的現代化民營跨國企業集團,中鼎集團3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寧國市從 “小三線”起源、從鄉鎮企業發軔再到民營企業異軍突起的見證。

“寧國民營企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源自於‘小三線’帶來的先進理念和創業精神。”寧國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上海市響應國家政策相繼在寧國興建了15家 “小三線”企事業單位,職工及家屬達3萬人之眾。

“小三線”撤退後,當地對其資產的利用改造,突破國有資產只能讓國有企業經營的政策界限,“誰發展快,就把資產讓給誰;誰幹得好,就把經營權交給誰”成為鄉鎮企業勃興的先聲。

1979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35歲的夏鼎湖從無錫輾轉寧國,接手瀕臨倒閉的鄉鎮企業寧國液壓密封件廠,這位與魯冠球、步鑫生等齊名的全國鄉鎮企業改革的榜樣小試牛刀,連續打出一套“主營橡膠密封件,實行績效工資”改革組合拳,企業很快起死回生。數九寒冬,夏鼎湖裹著軍大衣坐三天三夜火車到東北,肩挑手扛幾十公斤產品拜訪客戶。

“對標滬蘇浙”的“宣城跨越”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改革開放以來,缺乏資源和交通優勢的寧國市先後學習借鑑 “溫州模式”“蘇南模式”大辦鄉鎮企業,推進企業改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早在1995年,當地鄉鎮企業產值就佔工業總產值的71.5%。就在這一年,寧國躋身全國百強縣,成為安徽唯一的全國百強縣。

23年後的今天,寧國市擁有A股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6家,居全省縣域首位。 “我市民營經濟高速發展的40年,彰顯了‘開放包容、敢為人先、艱苦創業’的寧國精神。 ”寧國市副市長馬亮有感而發。

截至8月底,宣城市共有9家企業在A股上市、18家企業在 “新三板”掛牌、45家企業在省股交中心掛牌,初步形成多層次企業上市掛牌體系,構築了資本市場“宣城板塊”的“全民營陣容”。從羨慕“山那邊”到看好“山這邊”——集群式承接產業轉移,力促縣域經濟快速崛起

1995年7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山這邊,山那邊……》的通訊。“山”是伍員山,其東西兩側分別是江蘇溧陽市社渚鎮洑家村和安徽郎溪縣凌笪鄉下吳村,文章反映的是兩村“同飲一溪水、同砍一山柴”,發展差距卻越來越大的故事。

23年後,“山這邊”轉變觀念、奮力追趕,一改舊觀。

驅車行駛在凌笪鄉下吳村境內,一條寬闊的景觀大道橫貫全村,道路兩側綠樹成蔭。 “這條路是2008年修的,由下吳村直達溧陽天目湖景區。我們從這 裡走出去,也把那些實力雄厚、願意投資興業的客商請進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下吳村黨總支書記蔣福金說。

郎溪縣長期飽受水患困擾,鄉鎮企業屈指可數,經濟發展滯後,一度成為皖東南經濟窪地。

2004年底,該縣把招商引資作為“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謀長遠發展”的現實路徑,積極籌劃建設經濟開發區。

2008年,由於城市發展,無錫市大批企業面臨搬遷。

“機遇不容錯過,郎溪轉變思維模式,創新工作機制和招商方式,強力推進集群式承接產業轉移,專門在經開區建設無錫工業園,創造了轟動一時的‘郎溪現象’。 ”郎溪縣經信委主任張治國回憶說。

“我們是2012年7月搬過來的,這裡政府服務高效,土地、用工等要素齊全,當時有近200家無錫企業搶著落地。 ”談及當年無錫企業扎堆入駐郎溪的盛況,曾任郎溪無錫商會首任會長的凱靈日化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劍星記憶猶新。近10年來,無錫工業園共簽約項目748個,協議內資458億元、外資1.75億美元。

如今郎溪、寧國、廣德、宣州等地通過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民營經濟持續壯大,縣域經濟快速崛起。在日前發佈的“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成果報告”中,寧國市上榜“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居全省之冠;宣州區上榜“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此外,寧國市、廣德縣躋身“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行列。從“我與長三角”到“我的長三角”——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旭日東昇,位於宣城市城區東部的宣城現代服務業產業園 “新塘羽絨產業園”迎來一縷晨光。杭州市蕭山區新塘街道駐產業園聯絡辦公室主任喻國強早早地來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忙碌。

“最近忙著推進羽絨汙泥的回收利用,這是初步提取的活性炭材料,還要進一步加工。 ”喻國強拿出一小包黑色顆粒,聞著沒有絲毫異味。

“對標滬蘇浙”的“宣城跨越”

致力於打造國內乃至世界最大的羽絨特色產業集聚地,杭州人喻國強已在宣城工作5年。

“我們創新‘園區共建’新模式,不僅兩級政府共投基礎設施建設,還成立了聯合領導小組,入園企業只需提供企業設備清單,我們幫辦所有的審批環節,讓新塘羽絨企業在宣城快速生根發芽。”走在羽絨產業園內規模最大的安徽新橋羽絨有限公司廠區,找不到一根飄浮在空中的羽毛,禽類的異味全無。 4條全自動生產線開足馬力,除塵、水洗到烘乾、分毛各個環節,都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這是全國最先進的自動化羽絨加工生產線,可節約60%的人力成本。 ”公司總經理陳琨介紹說。

截至目前,新塘羽絨產業園已有5家企業建成投產,6家企業在建,10家企業12個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預計到2019年8月實現一期項目全面建成投產。

“開展園區共建,是推進全市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明智之舉,有利於加快形成與長三角產業互補協調的發展格局。”宣城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市13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均與滬蘇浙園區簽訂共建協議。

“以前習慣說‘我與長三角’,現在要共建‘我的長三角’! ”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宣城市迎來新機遇。今年6月1日,上海松江舉行G60科創走廊第一次聯席會議,宣城市正式成為G60科創走廊高端“俱樂部”成員。3個月後,宣城智谷眾創空間有限公司總經理俞佺在家門口領到了由上海市松江區市場監管局核發的上海市宣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營業執照,這也是宣城市在全國率先發出的首張異地辦理的營業執照,標誌著G60科創走廊 “一網通辦”全面投入運行。 “以前宣城市民到上海辦理營業執照,可能需要來回奔波半個月,現在不出門一鍵搞定。 ”

東方風來滿眼春。改革開放以來,宣城市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正是得益於始終堅持“東向發展”戰略,堅定不移推進招商引資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作為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市,無論是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及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個數,還是民營企業擁有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個數,宣城市都位於全省前列。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按照‘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的工作總要求,持續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努力打造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安徽排頭兵。”宣城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對標滬蘇浙”的“宣城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