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哲理》感恩|如何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如何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你和父母,本來就是偶然相遇的獨立個體......

破除對血親的迷信,看似大逆不道,卻具有人本主義的意義,也能讓我們以更平和健康的心態來看待父母。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血親的權威性是地基,子女必須無條件地屬於與服從父母,父母也必須以繁衍為重任:兩者都必須對彼此的終生負責。在這種背景下,血親之間沒有個人邊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大家共享空間,也必須共享精神:無論你是花生、玉米、大豆還是蘆薈,來,來,我們混在一起,煮成一鍋和諧的粥,煮掉一切差異性。

《情感哲理》感恩|如何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而家庭代際間出現了矛盾,至少是一種進步,說明起碼其中一方不願意在一鍋黑糊糊的粥裡煮掉“自我”。有了“自我”的覺醒,才會有“邊界”的崛起。對“血親”產生質疑,也是一個人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沒有叛逆過的少年,幾乎不可能成長為一個有所作為的成年人。

可是,無論是第一次還是第N次對父母心生不滿,我們都會被分裂感和痛苦所擊中——這種感覺越是強烈,越是意味著我們把父母和自己看成緊緊的一體,父母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我們脆弱的神經。我的上篇專欄正是描述了女兒的這種被動處境。不過,一味討伐母親也不是我的本意,畢竟,與母親的戰爭會消耗我們生活中原本就不多的平靜與幸福。

《情感哲理》感恩|如何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無論一個人擁有怎樣的父母,他都不能以此為藉口停止追求屬於自己的平靜和幸福——這才是我寫這兩篇文章的初衷。所以,我要指明的是,許多女兒最大的侷限,是無論她們看起來多麼叛逆與憤怒,她們仍然認為母親是自己命運的保姆,要對自己不夠如意的生活負責。有時候,女兒和母親的戰爭太頻繁,以至於女兒們忘記了要勇敢去面對真正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在以下幾種母女之間常見的矛盾中,女兒潛意試圖以“戰爭”來轉移卻又轉移不了的真相,這樣的例子可以列出很多。母親當然對我們有重大影響。心理學的發展與普及,讓我們更輕易就能從自己的言行中找到母親的作用——當然,多半是負面作用。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很多人用錯了心理學:將家庭或父母的作用視為不可能逾越的山峰,將生活中的遭遇歸結於這座山峰帶來的陰影,甚至沉溺於這陰影不能自拔,而忘記了輕裝上路。其實有時只需一點行動,那嚇人的山峰不過是一個小山坡而已。

《情感哲理》感恩|如何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面對不完美的父母,一個人要從依戀到批判到痛苦到接納,走完這個過程才算真的獨立。那些幸運的孩子很難明白,“接納”是最後也是最難的環節,但為了我們的平靜與幸福,我們得學會“接納”。明白下面幾個道理,可以幫到我們:

一、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從來不容易。要接受父母和我們之間不過是一場偶然的碰撞,也非常不容易。幸運的人擁有睿智、開明、像朋友一樣的父母,大多數人擁有一對平凡又自以為是的父母,還有極少數人的父母是人渣(比如施虐,毆打子女致殘甚至致死,對於這種父母,我認為沒有接納和原諒的必要)。不同父母的分佈,就和這個社會上不同人的分佈是一致的。

二、接納父母,並不是代表要認可他們,或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而是接納生活本身的差異性。你喜愛水的柔軟活潑,也接納有石頭這樣的存在,你喜愛蒼天大樹,也接納有苔蘚這樣的存在。世界萬物的存在不以你個人意志而轉移;但你可以選擇和你喜歡的人或物在一起。

三、不要讓自己成為“受害者”。雖然法律把18歲定義為成年人,但一個人從青春期就開始有自由意志了,即使那時在經濟上依附於父母,他也已經有足夠多的時間來脫離父母的不良暗示。但是很多人一直到老,都只是迷信於血親的捆綁,幻想著完美的父母,依賴於父母的給予卻又不滿。

四、不要在對父母的失望中停留太久。不要專注於與父母的戰爭,專注於自己。不要為父愛或母愛的不完整而自卑或怨恨一輩子,要相信你的未來值得更好的人來愛你,要做這樣一個值得的人。當你走得足夠遠,當你再也不會被父母影響或控制,當你擁有愛的時候,你會發現,接納父母的不同,變得輕鬆而容易了。

五、你和父母,本來就是偶然相遇的獨立個體。父母與子女之間沒得選擇,然而無論這是怎樣深重悠長的緣分,都不能掩蓋這個事實:你們是獨立個體,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