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局開講|保住交給合伙人的半條命——僞裝者

标局开讲|保住交给合伙人的半条命——伪装者

本世紀初,《華盛頓郵報》曾做了一次有趣的實驗,請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著名小提琴家約夏·貝爾在華盛頓朗方廣場地鐵站裡,用一把製造於1713年、價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先後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其間1097人經過,只有6個人停了一會兒,約20人給了錢,但多數是邊走邊扔給他,總共收到了32美元,待演出結束時,無人鼓掌、無人理會。可就在兩天前,他在波士頓一家劇院演出,所有門票售罄,而要坐在劇院裡聆聽他演奏同樣的那些樂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這個故事道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人們作出某種行為或者進行某種判斷,其根本理由或許只是為了在群體中獲得更多的認同,或者說對自己進行偽裝。至此,我們不由深思,在文化氛圍和精神信仰日益淺薄化的今天,現世的審美標準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需要進行認真思考的問題。而審美標準影響的只是人們對“美”的日常認知,而創新標準出現偏頗,將會對國家、社會等公共利益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在我們將創業創新作為國家最重要發展戰略的今天,是否需要重新明確,創新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互聯網是人類的一個偉大發明。從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看,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從技術底層看,互聯網基礎和原理則相對簡單,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可能一些對人類生活具有重大影響的發明,其技術原理都非常簡單。例如,在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十大發明中,包括車輪、釘子、指南針、印刷術、火藥、電話、電燈泡、青黴素、避孕套、互聯網,都不需要特別複雜的技術原理。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技術原理相對簡單的前提下,如何對一種創新及其市場前景進行評價?或者說,在這個“創新”概念滿天飛的時代裡,如何重新定義“創新”的標準?

從人類歷史上看,創新的種類的確非常多。但是,這些創新的共性是顯而易見的:降低了某一特定技術的門檻、解決了當下人們所遭遇的現實生活問題、可以緊密地和“創造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聯繫起來。據技術專家統計,互聯網引進生活之後,環境保護、核技術、火箭、氫能以及會飛的汽車、治療癌症的方法(過去五十年中,癌症的死亡率僅降低了5%)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指出:“We wanted flying-cars,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我們需要能飛的汽車,但結果卻得到了140個字符——指技術含量不高的推特或微博。)”而互聯網時代的這許多所謂“創新”,一般不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很多隻是漂亮的PPT、蠱惑人心的言辭以及看上去很炫的視覺感受。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認為,其所接觸的大學生創業項目中95%是沒有創新的。或許,這些創新並沒有打算真正用於改善人類生活,而只是作為吸引風險投資的一個手段。正如現在坊間所流行的很多商業模式,既不是B2B,也不是B2C,更不是C2C,而是B2V或者C2V,這個V就是風險投資。亂象叢生的創新現狀不禁讓人思考:到底何為創新?是否存在客觀科學的衡量標準?

在互聯網時代,由於表達途徑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來源的多元化,再加上互聯網使知識碎片化,人類的大腦開始變淺。這種狀況使得大眾對創新與審美的評價極其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大眾可能盲目依賴權威或者表面的東西,而缺乏對深層內涵的精確理解。而且,為了融入群體之中,人們會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對創新有著深刻理解的人。從本質上看,互聯網帶來了確定性的喪失、意義的喪失、權威的喪失。例如,在藝術史上,杜尚的著名作品《泉》,只是一個用過的小便池,他做了個支架,貼上了標籤,簽上了大名,就成為了一件非常有名的藝術品。因此,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藝術品,就是被安置在藝術殿堂的東西”。這種偽裝者的存在,會使很多偽創新也有很多擁躉。因為很多人會根據媒體的報道、網絡的傳播效應、專家的看法等,對所謂的創新作出判斷,而不是根據創新標準作出判斷。在另一個方面,隨著互聯網使人們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人們需要的是,如何更好地融入到群體之中,這就在潛移默化中滋生出所謂從眾行為,成為了所謂的“標準”

标局开讲|保住交给合伙人的半条命——伪装者

杜尚作品《泉》

一般人認為,創新是有標準的,而且,在各種各樣的新聞或文字裡,我們都能夠看到“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等字樣,而創新的價值也被各種言辭誇大。尤其是互聯網,被作為創新的神器,似乎不管所創為何物,只要一加上互聯網,就立馬變身高大上的創新。事實上,在互聯網領域,我們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去了解消費者,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滿足消費者。互聯網+,在本質上是利用互聯網,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已暴露的需求,如改善健康、延長壽命、便利交通等。但是,我們看到很多所謂的“創新”,只是利用互聯網的傳播效應,以及互聯網給人類帶來的淺薄化效應,極力地放大人類的非理性,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傾向,在本質上是一種創新的偽裝。

科學合理的創新模式及標準的建立,對中國的社會大眾、政府主管部門、企業家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創新創業大潮,使中國企業家對創新具有更高的渴求。根據GE創新風向標全球調查,86%的中國企業家認為先進製造將改變整個產業結構。69%的中國企業家表示,已經將數字科技引入其業務模式。而85%的中國公司在過去的一年中增強了其數據處理能力。在受訪的中國企業家當中,57%的人認為公司應該更加致力於開拓新的收入渠道、發明新的商業模式,而不應滿足於通過優化現有渠道和商業模式方式來提升業績,企業更加喜歡突破性的創新方式、開創全新的產品,甚至完全顛覆現有的市場。

商海無需花拳繡腿,創新需要去偽存真。在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中,標準如何助力創新發展,如何引領時代進步,對建立健全創新標準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唯有更深入地理解創新的本質,探究創新的內涵,才能揭開創新的神秘面紗,享受創新帶來的巨大紅利

标局开讲|保住交给合伙人的半条命——伪装者标局开讲|保住交给合伙人的半条命——伪装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