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德雲社的相聲演員都要學習小曲小調?但是主流的相聲演員卻很少表演,這又是爲什麼?

奔雷艏文泰


德雲社是民間團體,他們靠自己的本事吃飯,當然是學的越多對他們越好了。德雲社演員的登臺標準是必須會50段以上的相聲,要不然是沒有資格上臺表演的。可見是多麼嚴格啊!



事實證明,學習小曲小調對他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郭德綱老師演出結束後返場的《大實話》就屬於小曲小調,現在已經成了郭老師的返場標配了。只要一唱這一段,觀眾都知道是真的結束了,已經成了郭老師演出的慣例了。

岳雲鵬,張鶴倫,郭麒麟都有自己拿手的小曲小調,觀眾們也都喜歡聽,這都得益於德雲社的教學規定:就是每個新學員必須學習小曲小調。


最後說的是張雲雷,張雲雷的走紅有小曲小調很大的功勞。張雲雷的粉絲有七成以上是因為張雲雷的唱功才粉他的吧。張雲雷呢,小曲唱的真的是太好聽了,一首《探清水河》被他唱的柔腸百轉,繞樑三日呢!現在不會幾首小曲都不敢說自己是小辮兒的粉絲啦。

可見,德雲社的演員學習小曲小調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道理就是觀眾們愛聽,衣食父母們愛聽對他們來說就是硬道理。


相聲迷老於


為什麼主流相聲演員很少表演小曲小調,這是個好問題,我認為要從多個方面去理解,比如:


1、主流相聲演員到底會不會唱小曲小調?小曲小調屬於相聲四門基本功課中的“學唱”,只要是打小坐科,踏踏實實學過童子功的演員多少都是會一點的。當然了,究竟學到什麼程度,這個和個人的嗓音條件、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能力相關,不能一概而論他們都會或者都不會。


2、主流相聲演員有沒有機會唱小曲小調?小曲小調一般在大開場時作為開場小唱,或者是專門的學唱類節目,比如《歪唱太平歌詞》《學評戲》《學大鼓》《雜學唱》等等,以傳統相聲為主。主流相聲演員演出的舞臺基本在電視臺、慰問現場等等,基本沒有機會搞一個大型的相聲商演,所以開場小唱是沒有機會唱的。同時,傳統相聲也不適合在電視臺和慰問演出上表演,所以主流相聲演員表演這類節目的機會少之又少。


3、主流相聲演員就算唱了小曲小調,我們有機會看到嗎?受限於非常少的露面機會,即便主流相聲演員表演了學唱類的節目,但是能夠看到這個回答的人基本不會是他們的受眾,所以只能完美的擦肩而過。


其實主流相聲演員裡也有唱的不錯的,已經去世的侯寶林、侯耀文等就不談了,就以在世的主流相聲演員來說,也有唱功了得的。比如王謙祥先生,一級演員,北京曲協副主席,他和搭檔李增瑞先生學唱京劇就是一絕,同時各種曲藝都比較精通,在臺上表演過多個學唱類節目,曾登上央視的戲曲春晚。


相聲演義


相聲演員說相聲不就完了,為啥要唱小曲?這是個歷史原因,在以前相聲大部分是撂地演出,也就是在路邊演出,倆人站好了先唱個小曲或者來段快板,把路過的吸引過來,人圍滿了站住了,這才能聽你說相聲,抖包袱。說白了相聲唱小曲就和買菜的吆喝是一樣的,現在的相聲行為啥有的唱小曲有的就不唱呢?說到這個就要說說現在相聲的幾大陣營:

第一 主流相聲界領軍人物姜昆,姜昆自己都說自己說的是新相聲,傳統的他不會,別說小曲了,貫口都不會,他為啥不會,因為人家是主流相聲界啊,都是在電視臺,晚會說相聲,不愁沒人聽,我就算是在上面讀晚報一樣演出!你如果給他當徒弟,你敢問他小曲怎麼唱,貫口怎麼背麼?他都不會怎麼教你,你問這個不是打臉麼!所以主流不屑於唱小曲。

第二 草根德雲社扛把子是老郭,別看現在德雲社是相聲第一社團,牛的不行,當年很慘的,相聲不景氣也需要有人站在門口唱板子往劇場裡招攬聽眾。老郭也是個能人,一邊整理老段子一邊加入新鮮元素,他早期說的大部分段子都是以前的老段子,揭瓦 醋點燈 夢中婚 託妻獻子 八大改行 八扇屏等等,全都是一百多年老前輩的智慧,被老郭整理出來翻新的,老郭自然也就整理出一部分唱的小曲。老前輩們能留下那麼多好段子,自然也會有很多的好小曲,這也成了老郭打擊主流相聲界最有力的武器,說學逗唱,你連唱都不會,好意思說自己是說相聲的?

第三 非主流非德雲社的相聲小團體,這類小團體過得很是艱難,沒有能力和精力去學習和整理,只能觀眾愛聽什麼我就演點什麼,相聲有新人裡就很多這樣的相聲藝人,我看來更像脫口秀藝人,想學小曲沒人教啊,自然也就不擅長。


完顏康康64140154


其實非常明白:

相聲大師說學逗唱是必然要會的。分什麼主流和非主流,其實就是在為一些功課不全的人找藉口。

有些把自己封為主流相聲者(如果有人捧你,你也能做到),找個人寫好本子,回家背熟。一個簡單的說,你不會嗎?再來一個背,你就是相聲演員了。

有沒有覺得所謂的主流相聲和公式相聲,非常想像。這也就是為什麼相聲會沒落的原因。觀眾天天聽就是一個套路,沒有新鮮。

這也就是為什麼郭德綱瞧不起所謂的那些主流相聲演員的原因。

我認為相聲演員:說、學、逗、唱你可以不必樣樣精通,但最少得會。

如果想成為相聲大師那就必須樣樣拿的出手。

特別是那種想招徒弟,想做師傅的人。

自己說學逗唱都沒學會去教別人不知道叫啥。真是誤人子弟。


尊贏


以郭德綱為代表的非主流相聲屬於“說學逗唱派”,演員大多在劇場表演,說相聲是吃飯的手藝,要求演員的基本功必須過硬,說學逗唱必須樣樣精通,因為願意花錢買票聽相聲的觀眾,都是很喜歡相聲的人,也很懂相聲,對相聲的要求自然很高,如果不拿出點真本事,觀眾就會覺得票買的不值,下次可能不會再來。

而以姜昆為代表的主流相聲屬於朗誦派,朗誦派大多在電視上表演,對基本功沒什麼要求,也不用對觀眾負責。只要有劇本,兩個人對好詞,把它背熟,就可以上臺朗誦了。

“說學逗唱派”抬高了進入相聲行業的門檻,杜絕了外行想進來渾水摸魚的可能性,同時也讓那些在相聲行業濫竽充數的人無所遁形。而“朗誦派”則是降低了進入相聲行業的門檻。只要你記性好,聲音洪亮,找關係拜個師傅,就可以說相聲。所以才有很多其他行業混不下去的人,轉行進入相聲行業,其中有廚子、泥工、交警、博士等。

如果要我說這兩派哪個更好一些,我會選“朗誦派”。畢竟連相聲大師侯耀文都誇過“朗誦派”,說他們相聲朗誦的真好!


看海聽風475


郭先生有句話說的很好,相聲的門檻在外邊,誰都可以進,但是往前走還是不往前走,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有的人進了門,不走了,但是落下個相聲演員的名頭。

小曲小調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有雅有俗,因為群體不一樣,那個時代,你聽過哪個說相聲的人是有錢之人?!

你所謂的主流相聲演員,他們不是沒有才,只是架的太高,反而放不下身段了,加之對於相聲基本功不紮實,又沒有一個好的態度,自然心裡是沒有底的。

小曲不是不願意唱,是真不會啊。。。與其說自己不會丟人,不如像姜某人一樣說自己是個說“新相聲”的人哦。。。


傾聽者MrStone


小曲小調,小則不小。小曲小調是傳統文化,曲藝文化之精華大成所在,看似簡單,實則傳承深遠。在繼承中創新,未曾繼承,何來創新?繼承不是光說不練,不是口頭假把式,而是體現之細微處,學會了幾首小曲小調,背會了幾段繞口令,掌握了幾段貫口,這才叫繼承。曾幾何時,侯寶林大師學京劇,學崑曲,學梆子……地方小曲小調,方言俚語,看似簡單,其實只有上手的人方知悉然。相聲為什麼受歡迎,不只是笑料感官,而是讓你豁然明朗。現下的青年相聲演員,尤其是一些一味追求創新,或者自己覺得是創新,對小曲小調置若罔聞,不屑一顧,只能說他們還沒懂相聲,還是初級愛好者,談不到是相聲演員。


音樂人趙永濤


民間小曲小調包括戲曲方言等都是是傳統相聲的基本功,基本功練得紮實,傳統相聲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斷髮展和提高。但練基本功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不僅枯燥,而且即使下功夫練了最後也不一定能成功,還有個人的天賦、天時地利等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響。所以,能堅持把傳統相聲基本功練下來的人並不多,能練精且成功得到觀眾認可的更是鳳毛麟角,即便是德雲社,真正被稱為"角兒"的也沒有幾位。至於所謂的主流相聲演員,一是吃皇糧的多,二是相聲內容主要是迎合當時的政治形勢,即所謂的趕潮流,這也是自詡為“主流”的原因。吃皇糧,混工資,只要年限混到了,工資就蹭蹭的往上漲,再拿上一級二級演員的職稱,雖不能大富大貴,卻也有些風光,小日的確很滋潤,平平安安混到60歲退休了,國家還給養老。人都是有惰性的,糊弄糊弄就能過上好日子,誰還費勁八拉的去練那些個一時半會兒也見不著影兒的小曲小調,您說是吧?再說“主流”,因為基本功不紮實,這類相聲在特定的政治形勢和環境下會有一定的市場,會有短暫的紅火(也包括老百姓沒有其他東西可看的原因),但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加之社會的發展,也包括傳統文化的迴歸,這類“主流”肯定會被淘汰,這不是誰的官大就能決定的,這是民間文化和草根藝術發展的規律!說到這兒,“非主流”們為什麼要苦練基本功,想必大家夥兒也就明白了吧?一句話,得憑自己個兒的本事找飯轍呀!您說是吧?


黑駿馬


郭德綱說的那句話是相聲的門檻是在門裡面。入門很容易,要學成什麼樣,那門裡面是座高山。

相聲四門功課說學逗唱,最重要的那一門不是逗,而是學。

相聲演員講究的是,以學為主,以逗當先。就是說你首先是搞笑的,但你主要還是看學的功力。

為什麼說相聲演員的肚是雜貨鋪,老相聲藝人還愛說,相聲演員是無不知百行通。這都是學的功夫。

不光小曲小調,恨不得看見什麼就學什麼。

相聲有新人節目裡面弓瑞耿麟這一對其實在這上面沒少下功夫,弓瑞作為山西曲協副會長,可以說是主流了,他節目裡表演的山西風味的落子山歌以及戲曲功底,都是很出色的。

節目播出期間我網上搜過弓瑞的一些資料,他們園子跟山西的落子名家合作演出過一段時間。他算是好學的,他的落子想必是那時候學的。

有些人不願意費力學的時候,就會說觀眾不愛聽,學了幹什麼。各種藉口就都有了。

小時候不想上學大概也是這麼找藉口的,都是家長慣的。


閒白社


一句話——現在所謂的“主流派”基本都是時代的產物。文革後,百廢待興,國家急需搞精神文明建設,於是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乃至學生等各行各業中的一些文藝骨幹進行集中培訓,並組成各類文藝團隊進入社會各階層進行文娛宣傳、慰問演出等等活動。時過境遷,這些人到現在基本都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或是主要領導。

某種層面上講,他們確實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多數人還是傳承和發揚了民族文化了的,但也不排除有些人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利用職權和地位,刻意打著“革新”的幌子去打壓傳統藝術,並自詡“主流”。

其實公道自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