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葉新先生逝世,一貫愛說真話的他對「新上海人」怎麼看?

沙葉新先生逝世,一貫愛說真話的他對“新上海人”怎麼看?

沙葉新先生逝世,一貫愛說真話的他對“新上海人”怎麼看?

著名劇作家沙葉新先生於7月26日去世,享年79歲。

沙葉新,1939年生,江蘇南京人,回族。國家一級編劇。他曾任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沙先生在戲劇領域創作豐厚,代表作為《假如我是真的》、《陳毅市長》、《尋找男子漢》、《大幕已經拉開》、《耶穌·孔子·披頭士列儂》、《馬克思秘史》及小說《無標題對話》等。其作品個性鮮明,視角獨特,筆觸大膽;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創作,幾乎每一部均引起強烈反響。

他說過:“我沒有別的本事,一輩子都在拿筆,一輩子都在思考。用戲劇的方式把真相留下來,告訴青年一代,這是我的責任。”

沙先生曾經也是《新民週刊》的專欄主持人。今天,小編特意從往期雜誌中找出他當年為週刊撰寫的《呼喚新上海人》一文,以饗讀者。

字裡行間,真誠的語氣力透紙背;直抒胸臆的知識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宛在眼前。

沙葉新先生逝世,一貫愛說真話的他對“新上海人”怎麼看?

呼喚新上海人

沙葉新先生逝世,一貫愛說真話的他對“新上海人”怎麼看?

《新民週刊》“一週談”專欄主持人 | 沙葉新

一座先進城市,可以造就千百萬的先進市民;千百萬的先進市民,可以創造一座先進城市。公元前的雅典城邦,凝聚了一大批天才智慧的頭腦(蘇格拉底、柏拉圖、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等),才創造了燦爛的古希臘文明;當今的硅谷,正因為各尖端學科的帶頭人的紛至沓來,才使這個面積不大的加州聖克拉拉縣的科技城在世界的知名度不亞於美國的那些聲名顯赫的國際大都市。城市與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為因果。

沙葉新先生逝世,一貫愛說真話的他對“新上海人”怎麼看?

二三十年代,曾是上海的黃金時代,經濟騰飛,百業興盛,中西交匯,萬商雲集,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中國的文化中心。那時的上海已被世界公認為是東方的巴黎、亞洲的紐約、地球上最世界主義(即面向世界開放)的城市。上海自1843年開埠以來,只在短短的七八十年的時間內,便從一個海邊小鎮一躍而為國際名城,此一奇蹟的出現當然與當時的開放大有關係,但開放僅僅是提供了外部環境,奇蹟還是要人來創造的。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之所以能在當年雄踞於世界名城之林,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在開放的條件下,集中了中國以及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既有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又有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師、建築師、會計師、醫師、律師甚至廚師,更重要的是上海還擁有一批能擘劃這座城市整體面貌並能使之持續發展的大學者、大專家,他們的名字像城徽一樣的熠熠閃光。僅以文學藝術為例,魯迅、巴金、曹禺、周信芳、劉海粟、顏文梁、阮玲玉、胡蝶、黃自、賀綠汀……幾乎凡是在中國現代文學藝術史上“青史留名”者當時都雲集在上海或留下過深深的足跡,當年的上海確乎是人才濟濟。中國共產黨是在上海誕生的,國民黨的前身光復會也是在上海成立的,所以即便是在政治上,上海也不乏風雲人物。如以出生地和成長地作為是否是上海人的標準,那麼在上海這塊“風水寶地”上,還崛起過好幾任北洋政府的內閣總理:唐紹儀、陸徵祥、汪大燮、顏惠慶,以及國民黨的外交部長:王正廷、顧維鈞。上海真是藏龍臥虎之地!

30年代的上海是被迫地開啟門戶,被動地開放;近20年的上海則是以主人的姿態熱情迎客,主動地對外開放。30年代的上海是“冒險家”棲身的殖民地,有光榮,有恥辱;今日的上海要建成海納百川的“人才高地”,則是有機遇,有宏圖。正因為如此,上海去年8月舉行了“人才高地與21世紀上海的發展”國際論壇,此舉就是為了迎接新世紀的挑戰,為了實現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將上海建成國際化的經濟、金融、貿易中心這樣一個宏偉目標在精心制定上海的人才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20年以來,上海之所以成績卓著,也就是因為它有人才優勢。如今“上海人”3個字,已經是“知識、智慧、科學、精明”的代稱。可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知識經濟的大浪潮中,上海人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進一步網羅和培養人才。當今世界,人才競爭尤為激烈,美國提出要培養21世紀美國人,日本提出要培養世紀通才,韓國提出要以腦治國,都強烈地表達了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對人才的渴求。所以我們必須認清形勢,要有一種緊迫感、危機感。

上海在二三十年代之所以繁榮昌盛,是因為它是一個移民城市,吸納了海內外的眾多人才,共同建設,共同奮鬥。1948年上海人口近500萬,本地籍的上海人不足80萬,全國各地和海外的移民所佔比例高達五分之四!當初上海就有這樣的胸襟、就有這樣的氣魄,而今更應該不遺餘力地從本地、從外地、從國內、從國外、從洋人中、從留學生中,千方百計地發現人才、不拘一格地起用人才,特別是高層次、複合型的各個學科的帶頭人,讓他們加入“上海人”的隊伍,成為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新上海人!

說到吸納人才,我們往往只注意科技、經濟等精英,比較容易忽略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人才。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後者的積極有效的融入,即便經濟發展使其成為巨人,那也是跛足的巨人;一個缺乏人文精神和社會理性的城市,是冰冷的沒有美感的城市,在當今世界上也是缺乏競爭力,是難於持續發展的。所以在吸納科技、經濟人才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人才的吸納。

新上海人,還應有“大市民意識”。所謂“大市民意識”,即民主意識、社團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這樣的新上海人才能真正將上海建設成一個和國際接軌的、民主、自由、繁榮、富強的新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