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談茶》第109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兒(3)——圖文

上期我們簡單的聊了一下勐海、下關茶廠歷史上的一些原料情況,今天我們繼續聊有關老茶的一些基本判別方法。當然了這裡只能做一個比較淺顯的介紹,肯定會有許多不足不全面,甚至也有錯誤之處,望大家多多指正。

《老徐談茶》第109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兒(3)——圖文


現在市場上所謂老茶一般指的是出產期在20年以上的茶,可問題在於絕大多數這個年份的茶基本上都沒有標註出產日期。普洱茶有明確標註出產日期的大部分是在2005年之後,2005年之後監管機構對普洱茶廠進行QS認證才要求標註的,之前只有下關茶廠1990年後的茶有標註出產日期,之前也是沒有的。在沒有明確出產日期標註的情況下,我們又怎麼弄清楚這茶的生產時期呢?

《老徐談茶》第109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兒(3)——圖文


第一個、從包裝上看。一般正規廠家過去都有出產記錄,哪一批茶是什麼時候出廠的,在包裝上有什麼特殊的記號,這個是比較複雜的。什麼高腳七、磞牙七、簡體雲、繁體雲、木刻板、機印版等等,還有什麼藍印、黃印、綠印、紅印,內飛的內容不同,以及從小票、大票、包裝的方法等等來做出一個判斷。這一系列看下來是比較複雜的,目前講這一類的書籍也比較多,有的還互相矛盾。

還有就是從包裝的紙質上看,一般這個只能判斷出一個大致的年代,不是很精確。當然還有就是從包裝紙的新舊程度上來看,有沒有被蟲咬過的痕跡等等,來做一個大致上的參考。

《老徐談茶》第109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兒(3)——圖文


第二、從茶葉本身來看。首先從茶的外形上來看,看茶的餅形。過去每個廠家製作茶的時候因為布袋的大小不一樣、模具、揉茶時的方式、布袋打結的方法、壓力機壓力調製的不同,製作出來的茶外形會有所不同。

還有就是用料的不同,每個廠家對茶的拼配方式是不同的,選用料的級別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通過餅形、茶原料的不同拼配也可大致判斷出這個茶的出產廠家。

《老徐談茶》第109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兒(3)——圖文


第三、茶葉顏色變化及鬆散程度也可大致判斷出茶的出廠年代。茶葉的顏色變化規律是年份越久顏色越深,當然這是一般而言,對於一些特殊的茶這一點就不太適用。比如說野生茶、過渡型茶本身顏色就發黑比較的深,當然這個色和老茶的顏色是有一定區別的,人工種植的老茶顏色是呈黑褐色的,只是對於一些新入門的茶友不易辨別出來。

老茶是比較容易散的,一般而言基本上是從邊沿開始有一些脫落,隨著時間的推移向中間發展。這種脫落是很自然的,不會產生任何的斷口,沒有任何人為的跡象,如果有斷點肯定是有問題的。當然有一些茶是整餅發泡的,就像麵包一樣發泡,這種現象在熟茶中相對比較多。當然這種發泡現象也可能是在茶壓制時壓力比較低,或者茶在保存中受潮溼後發泡,這個要看具體情況。

《老徐談茶》第109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兒(3)——圖文


第四、從茶的滋味上來做判斷。這個就更難了,因為你很難了解這個茶在出廠後的幾十年間到底去過些什麼地方。茶後期轉化出來的味道和存儲地是有很大關係的,同一種茶在不同的地方存儲出來會有很大不同。比如說同一款茶同一個批次的,在廣東和昆明存儲20年後,滋味差別會很大。同樣在雲南本地,在版納存儲的和昆明儲存的茶在十多年後它的滋味也是有差別的,這就給老茶的鑑別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除非你嚐遍各地存儲過的老茶,並且能辨別出它的特點,否則很難鑑別出它的年份、產地,這其實也是老茶容易作假的bug所在。

上面說的這4個方面的知識是鑑別老茶的一個基礎,不過要掌握應用確實不易。說真話,我就不敢說掌握了這些知識,因此我基本不敢碰那些所謂幾十年的老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