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談茶》第108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二)——圖文

上期我們聊了一部分在20年前雲南普洱茶流向的一個大概情況,今天就來聊一聊當年普洱茶原料的情況。

《老徐談茶》第108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二)——圖文

20年前做普洱茶的原料基本上只有版納產區、思茅產區也就是今天的普洱產區、臨滄產區,其它產區的基本不涉及。中茶公司下屬四大廠的產品都各有特色,勐海茶廠的原料主要來自於西雙版納勐海縣及勐臘縣兩地,它涵蓋了古六大茶山及新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只有一個景邁不在西雙版納,當然據說也有少部分的臨滄料。當時的產品基本上都是拼配料沒有純料,極少見到以山頭來命名的產品,比如著名的7542(88青)就是拼配料,不僅是生茶如此,熟茶也更是如此。

《老徐談茶》第108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二)——圖文

到了2000年後,以山頭命名的茶開始有少量的出現,比如易武、布朗之類。極少見到以寨子名命名的,其中著名的大白菜之類也沒有用老班章來命名,綠大樹也只用了易武而已,沒有具體的寨名。同時也很少提及古樹茶、大樹茶這些概念。到了2003年後市場上才逐漸有了以寨子來命名的商品茶,但都較少。大部分茶的命名還是以春尖、春茶、七子餅之類,最多提及布朗、易武、南糯、悠樂之類大的山頭或產區的名稱。

順便說一句:在2006年之前普洱茶基本上是不標註生產日期的,在2006強制進行QS認證之後才開始標註生產日期。當然下關廠的沱茶除外,這個下面會講到。

《老徐談茶》第108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二)——圖文


下關茶廠是以沱茶而出名的,當然它還有一款響噹噹的產品——鐵餅。下關茶廠的原料主要來自於本地的無量山流域及臨滄地區,據說也有少量來自思茅及版納,這是因為它距離臨滄很近。過去的交通運輸不如現在發達,如果要將原料從版納及思茅運輸到下關從成本上看是非常高的,當時運輸時間大概需要3-4天。下關茶至今都還保留著它一直以來都有的一個非常特殊的味——火煙味。火煙味的來歷在過去的節目中有提到過,這裡就不在重複。說起火煙味其實也不是下關廠的產品才有,勐海的部分產品中也有,只是似乎下關廠的味更明顯一些而已。

《老徐談茶》第108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二)——圖文


另外,下關沱茶當中也拼配有少量的烘青茶,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綠茶,估計是為了在喝新茶時提香才拼配進去的。因此才有了下關沱茶在90年代初就標註了出產日期。目前我可以看到找到的實物就是1990年出產的甲沱,它不僅標註了生產日期,還標註了保質期為36個月。這是普洱茶中一個特例,既有出產日期也有保質期,我分析可能是因為它的原料中拼有烘青才需要標註出產日期及保質期,這是因為綠茶是必須標註有生產日期及保質期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它有保質期,但實踐證明它即使過了當年標明的保質期過了十年二十年,它依舊可以飲用,並且和其它產家的產品一樣,也是越存越好喝。當然具體的理化指標我沒有測試過,也沒有查到相關的數據這。

《老徐談茶》第108期:老茶圈中的那點事(二)——圖文


下關廠最為著名的產品有一個叫銷法沱,是一款熟茶,開始生產是1975年試製,1976年開始出口。所謂銷法沱其實就是當時出口法國及歐洲的產品,它曾經獲過許多獎項。它的規格有三種,250克100克及5克。下關茶廠還有一個以茶著名人物命名的,生產於1986年,產量非常低,有兩種說法:有一種是100斤,一種是100公斤。無論是從哪一個來看它都是非常稀有的,在2005年復產過一批,現在這個茶也是價值不菲。就說復產的。如果是86年的據說十幾萬一坨,那個沱茶都是鎖在保險櫃裡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