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泰逸
藝術既是自己對美的感悟和表達,也是藝術家和觀眾溝通的橋樑。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藝術家會拒絕自己的作品被公眾接受和喜歡。
對一名藝術家而言,自己的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並喜歡,絕對可以說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藝術創作也是一種職業,當然,也有少部分人將其視為單純性的愛好。只是,能將藝術視為單純性的愛好而不在乎收入和口碑,這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堅定的信念。可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即便是將藝術視為愛好,也不會有哪個藝術家渴望自己的作品被排斥、被詆譭和被抨擊吧!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一名藝術家能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部分公眾接受和喜歡,應該算是贏在了起跑線上,絕對是一種成功的表現。
(薩金特:《X夫人》)
一時的成功不等於一世的成功,在漫長而曲折的藝術創作道路上,過早的成功也難免成為藝術家的包袱。
如果再次拿體育賽事做比喻,藝術家贏在起跑線上可絕非完全等同於一直領先到最後。藝術創作,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征程,它要求藝術家具有敏銳性、洞察力,也要求藝術家要堅持不斷地自己肯定與自我否定。舍此,年輕時再受關注,也容易成為曇花一現的新秀,難以成為愈久彌香的大師。
縱觀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們,生前甚至於年輕時便功成名就者著實不少,但那些高居藝術殿堂之上的卻多是那些生前飽受坎坷的前輩們。
事實上,如果過早地獲得成功,也難免會成為桎梏自己繼續前進的壓力和包袱。
(因嚴查圖片,原圖已刪)
(保羅·高更:《敬神節》)
所以,我覺得,獲得公眾的認可和讚賞,是每個藝術家的追求,但並不能單純以此來作為衡量一位藝術家成功與否的標誌。事實上,又有幾個大師是一舉成名的呢?
(梵·高:《星空》)
碣石樵子
對於藝術家來說,一件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並喜歡,究竟是失敗還是成功?這是一個“雙向問答題”,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具備了多樣化的價值,一件失敗的作品就只剩下“作品的成本價值了”,也就是“筆墨紙的成本”。
藝術作品在藝術家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並喜歡,這是成功的作品,因為通常一件作品是要經過時間的沉澱才會有歷史價值;藝術作品在藝術家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並喜歡,這又可以說是失敗的作品,因為作品的商業價值很容易因為藝術家的名氣而被追捧的過於離譜,完全忽略了藝術作品原有的味道,“名人效應”對於商業價值來說有時候是非常誇張巨大的,一旦藝術家死後,很有可能作品的價值就顯得渺小了,甚至被世人淡忘了。
詩夜城主
毫無疑問,這當然是成功的。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這是真理。雖然很多藝術家由於種種原因直到去世之後他們的作品才逐漸被人們發現、認可和喜歡。比如梵高生前的落寞與去世後獲得的巨大榮耀一直被人爭相傳頌。和梵高一個國家的維米爾的作品更是兩百年後才被人想起。相對於這些,那些生前就譽滿天下的藝術家雖然少了許多死後可以讓人炒作的噱頭,但他們也無疑是獲得了巨大成功的。
文藝復興時雕塑巨匠米開朗其羅就是典型的年少成名。他23歲作品《哀悼基督》已經讓他獲得巨大榮譽。26歲做的《大衛》足以使他名滿天下。他去世時的遺產更是驚人。要論出名早,作品藝術造詣高,收入多。米開朗琪羅絕對是佼佼者。
《大衛》
米開朗其羅
意大利雕塑家貝尼尼在這方面以他的老前輩米開朗琪羅為目標奮起直追。二十歲出頭就創造出巴洛克藝術的經典作品《阿波羅與達芙妮》。在雕塑、建築和繪畫上的傑出成就很快讓他成為羅馬風雲人物。雖然年少成名驕傲自大讓他中年吃了點苦頭,但他很快以另外一件曠世名作《聖特蕾莎的沉迷》一舉翻身。再度成為人生贏家。
《阿波羅與達芙妮》
貝尼尼
《聖特蕾莎的沉迷》
貝尼尼
現代藝術家畢加索更是藝術家生前成名的榜樣。畢加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一生風格多變,是立體主義的開山祖師。一生名利雙收。活著的時候就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搬進了藝術博物館。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依然是藝術拍賣市場的熱點。
《睡夢中的女人》
畢加索
《格爾尼卡》
畢加索
其實大部分藝術家都是生前就已經獲得了認可的。除了剛才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外國的達芬奇,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羅丹。中國的王羲之、蘇軾、唐伯虎、鄭板橋、張大千等等。數不勝數。為什麼藝術家容易給人死後才出名的印象呢。一是物以稀為貴,藝術家去世後作品更容易受追捧,升值。二是有的藝術家死後的盛譽和生前的默默無聞甚至下場悽慘的這種反差和對比過於強烈,很容易被人們所記住,所以就有了藝術家只有死後才會出名的假象而已。
《寒食帖》 蘇軾
《墨竹圖》 鄭板橋
伯虎兄作品
朱鐵平
一個偉大的藝術品應該接受時間或者說歷史的苛刻檢驗,而非世俗蜂擁而上讚美和資本甚囂塵上的裹挾,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並喜歡,在大概率上難以擺脫失敗的宿命,而被大部分人在臉紅脖子粗地針鋒相對地爭論中,收穫謾罵與讚美共一色才會大概率走向歷史意義上的終極成功。
高更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但有兩個半藝術品類有幸逃脫這樣的宿命。一是中國書法。中國書法在藝術領域算是一個異類,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藝術品類,似乎西方從來沒有把日常的書寫作為藝術的一種,這與中國漢字與生俱來的藝術特質有關,由於其受眾的廣泛才造成這樣的一種被逃脫的幸運。二是流行音樂。這也是與這一藝術本身的屬性有關,流行才是造成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件,其實與中國書法的有某種類似相通的處境。而電影、戲劇和古典音樂等表演藝術似乎都與之不盡相同,爭論而非大部分人的接受才是極大可能走向被後來人們認可的成功。最後半個是文學。這主要拜諾貝爾文學獎所賜,但應該看到,許多偉大的作家的彪炳史冊的作品被諾貝爾獎有意無意地忽略不見也是常態,而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喧囂一時然後籍籍無名的也不在少數。
王羲之書法《蘭亭序》
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一些藝術家的作品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並喜歡而最終在歷史的殿堂中青史留名,但這樣的的“幸運兒”其實是鳳毛麟角的“漏網之魚”。特別是近現代,藝術品這種藝術家的私人表達的產物與當時的普羅大眾之間的審美趣味的合拍其實是極其困難一種偶發事件,所以,更多的藝術大師和他們劃時代的作品都是在其身後被後來人們“重新發現”並最終走向藝術聖殿,這點在藝術史上基本成為了一個規律,比如梵高、高更、魯本斯等人莫不如此。
達芬奇作品《吉內佛拉·德·班其》
當然,生前享有盛譽而身後登峰造極的也有。這要放在特定歷史階段去審視,藝術一開始並非面向普羅大眾的,比如達芬奇、拉斐爾等人的作品一開始其實是服務於宗教和貴族的,這種“舊時王謝堂前燕”在當時還根本不到“尋常百姓家”,我以為當時根本就沒有絕大多數人接受並喜愛之說。而後隨著博物館和拍賣會的興起,確實有諸如畢加索等人生前生後都很受到絕大多數人的讚美並接受,畢加索更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這其實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藝術史上這種概率之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計。其實現在許多博物館收藏和拍賣會上熱捧的作品其實與藝術真正的成功與失敗並無正向關係,更多的只是一種賭博的心態,能夠被未來的人們追捧與供上藝術的聖殿的還是極少數的存在,大多還是熱鬧一時然後塵封在故紙堆中籍籍無名,被未來的人們嘲諷或遺忘。
畢加索作品《拿菸斗的男孩》
成功與失敗,還是靠作品說話,其他的都是浮雲,而生前被大多數人接受並喜愛只是一個表象指標,干係並非甚大。
吃素的穿山甲
對藝術家來說,就算藝術家也有為了名利的,但自己的作品被認同是最重要的。
我是一人。有個成語“天妒英才”大才天才大多命苦,有一些天才到死都沒有成功。可張愛玲也說過:“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很多人確實希望看悲情英雄,苦命天才。但是還是“出名要趁早”,對於天才和英雄,藝術家來說,出名可以給他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給人們帶來更多。
歷史中就有這麼一對畫家,一個很早成大名,一個卻死後才得名。他們的人生都非常有趣。
37歲的兩位天才,拉斐爾和梵高
有這麼一對畫家,他們都只活了37歲,他們生活作風都有問題,他們都得過不太好的病,最重要的是,他們的畫作在當今都有很多人推崇,很多人認可。但是一個很早成大名,一個卻死後百年之後才成大名。
拉斐爾: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拉斐爾生於1483年 ,卒於1520年。只活了37年。但是他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文藝復興三傑是,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達芬奇。中間的那我就是拉斐爾。
37年的人生,能夠和另外兩位偉大的藝術家並列,最後年紀輕輕死在女人的溫柔鄉。
拉斐爾的油畫《雅典學院》1510~1511年創作的,這幅畫至今還經常被引用。而且這幅畫中,拉斐爾把當時著名的藝術家的臉都畫到了其中。
拉斐爾本來就是高富帥,又年少成名,但主要因為女人過早的離世。你覺得這樣的順遂的年少成名死於享樂的人生好嗎?
梵高:孤獨的星夜
梵高就目前的地位來說,極高。以目前的聲勢來說,可以和拉斐爾拉到一起說。梵高現在喜歡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有電影,有歌曲,畫作也極大的推崇。
梵高生於1853年3月30日,死於1890年7月29。
梵高是窮死的嗎,餓死的嗎,得病死的嗎?雖然梵高生前,沒有名氣,也沒有多少錢,生活作風也是有問題的。但據說梵高是自殺沒死成,隔了一天再死的。
如果沒有他弟弟的經營,沒有整個荷蘭的經營。梵高不會有現在的名氣。但是梵高生前名氣不大,和生後相比相差非常遠。
現在《星夜》是很多人喜歡西方繪畫的原因。但是如果梵高能夠在生前名氣大一些,也不至於要自殺,他也能活得好過一些。
一人有感
似乎把拉斐爾和梵高,這兩個都活了37歲的大藝術家放在一起。人民普遍會選擇拉斐爾的人生經歷。
想要做藝術家,一定要適當的控制自己,生活作風問題不要太誇張。拉斐爾和梵高都是難得一見的大才,他們的過早去世肯定有生活作風的原因。
藝術家們,要控制自己的行為,稍微節制一些。多花點精力在作品上,在生前讓人認識到你的作品的價值。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當然是成功了。還有比藝術家的作品在生前就被公認、接受與喜歡這樣的好事與高興事嗎?而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從中國古代畫家顧愷之、吳道之、王維、范寬、王蒙、黃公望、董其昌、八大、徐渭、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到現代的許多畫家,他們的一幅幅作品,被大眾接受並喜歡,說明他們的藝術審美,與大眾的心理感受與藝術審美,有著相通之處,他們的藝術形式與個性風格,是一個時代文化的標誌。他們作為一個時代藝術史的一環鏈接,自是站在自己的生命認知上,對一個大的時代,以自己藝術的表述,傾述自己的個性與情感,從而成就了一個時代,文化的濫觴,使中國的傳統藝術,得以傳承與拓展。
藝術家個體以自己的藝術,與普通生命進行溝通,從而架起了一座靈魂與靈魂溝通的橋樑。他們贏在了自己的起跑線上,贏在了自己生命的起點。就如西方繪畫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畫家,如拉斐爾、如喬爾喬內等,雖然他們早夭,但他們在生前,所獲得的榮耀,自是一種大幸運。還有許多事例,就不一一列舉啦!感謝大家的關注!
個大的時代,以自己藝術的表述,傾述自己的個性與情感,從而成就了一個時代,文化的濫觴,使中國的傳統藝術,得以傳承與拓展。
昊愚堂夜畫
1、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們不會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被人接受或喜愛,更不會在乎自己是否成功,他們應該關注的是自己的作品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2、作為藝術品的受眾,我們評判藝術品藝術成就高低的標準不應該是拍賣行給出的價格,而應該是作品帶給自己的震撼與感動;
本來,這兩句是寫在最後的,可我覺得面對這個問題,我的思路實在太過跳躍,為了便宜大家閱讀,把他放到了最上面。
之後的話,大家就當是我的胡言亂語!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
年輕時候我是搖滾樂迷,當時非常喜歡一支叫做“涅槃”的搖滾樂隊,這隻樂隊的主唱後來因為爆紅而不堪媒體及歌迷的帶來的困擾,在27歲那年在家吞槍自盡了!
看到這個題目,我一瞬間就想到了他——科特柯本。
那時候我還是一個高中生,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和期待。對他的選擇我惋惜,心痛,而又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英雄不願意接受眾生的頂禮膜拜。甚至是因為我們的膜拜而將他逼上了那條遠去的路,讓弗蘭西斯他的女兒,失去了父親。
重新回到問題本身:對藝術家來說,一個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並喜歡,究竟是失敗還是成功?
我想,如果這個藝術家只有一個作品被人接受並喜歡,那應該是一種失敗。但這種失敗僅僅是我們這些旁人所理解的。
藝術家,就是要創造藝術品,並應該讓大眾接受,從而獲得啟發和享受,這是藝術家的價值與使命。
說到這裡,我又有些恍惚了,因為,其實對於藝術家來說,成功只是保證生活的更好,可是就像我們都不希望成為生活的奴隸一樣,藝術家並不應該成為“被人愛”的奴隸。
如果畫家為了讓人愛自己而去創造作品,那他有和大芬的畫工有什麼區別呢?
他還能算是藝術家嗎?
這個問題太複雜,我回答不了!
在我看來
1、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們不會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被人接受或喜愛,更不會在乎自己是否成功,他們應該關注的是自己的作品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2、作為藝術品的受眾,我們評判藝術品藝術成就高低的標準不應該是拍賣行給出的價格,而應該是作品帶給自己的震撼與感動;
老顧觀世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f0029c5d128494225a6b9582a470f4cc\
屠先生469
哪有那麼多人認可
\n{!--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file_sign": "361e5f8a90b514411b6281eff0898e7b\
藝術馬瓊
有一句約定俗成的話:藝術家都是在故去後才會被人熟知,它的作品在那時才會被承認。既然在這樣說,那麼就帶有一個普遍性,但也不完全是這樣的。
那麼,對於藝術家來說,他的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接受並喜歡是成功呢還是失敗呢?我談談我個人看法。
(印象派繪畫藝術作品)
在生前和生後藝術家和他的作品被接受說明他的作品還是很有價值的,在生前就被大眾接受固然是好的,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例如國畫大師張大千,齊白石等在生前生後都被大家認可,只是在生後更有名。
我們再來說說國外的藝術家,在油畫界,很多知名畫家都是在後來才出名的,例如梵高,莫奈,維米爾等等,都是在後來作品才得到承認。所以說,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在生前就被大家接受固然是成功的,然而在生後被大家認可,或許在某種程度更有分量。
(莫奈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