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随份子”,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结婚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新郎新娘登上婚礼的舞台,亲朋好友送上祝福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我国有个传统习俗:参加婚礼要"随份子"。关于这点,有些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毕竟人人都不是土豪,每次参加婚礼都要“随礼”,有些随200,有些随1000,根据人的不同,随礼的钱数也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那些关系并不是很好,但是在结婚的时候却招呼去参加婚礼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10月向来是婚礼旺季。最近,《这是一篇关于你本硕博期间份子钱的综述》的公众号文章抓住了埋头在手机上发红包的学生群体的眼球。有些原本就纠结于该不该随份子、该随多少的学生站到了“约定俗成”之外,开始审视“份子”到底带来了什么,意味着什么,甚至在同龄人之间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结婚“随份子”,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来自兰州一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三年级学生李科回忆,从大学一年级向家里要钱发出第一笔婚礼礼金开始,至今他已经给将近30个同学随过份子,一般“200元到600元不等”。

随份子带来的经济压力,让这个大大咧咧的理工男有点纠结。读研究生以后本就不好问家里要钱,如今份子钱随着物价水涨船高,“随一次相当于一个月的伙食费”。去年9月20日到10月10日之间,李科有4个同学结婚,“一听说还挺为他们高兴的,但接下来就要考虑份子钱的问题了”。

在扬州读大学的马萍萍也认为,有时候类似随份子的人际交往支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还是很尴尬的”。“按照江苏习俗,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出1000元。但结婚的太多了,有时候家里帮忙出一部分,但基本还是用兼职的钱自己出,有点心痛。” 今年,她已经随了3000元份子钱。

新出炉的《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月均基本生活费约为1325.5元,其中人际交往支出占大学生总体开支的17.82%。专家认为这一比例偏高。

结婚嘛,邀请朋友同学参加都是恨正常的事情,但是结婚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最希望的也只不过是得到所有来宾的祝福罢了。毕竟结婚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古人都说“终身大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生活的人数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甜甜蜜蜜的小两口怎么也都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祝福的。但是这个“份子钱”,对于祝福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