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智慧型手機改變的都市管理

從今年3月下旬開始,市北區遼寧路街道小鮑島社區工作者蔣瑩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網格員。她還多了一個工作幫手——一部智能手機。蔣瑩的工作也發生了改變——每天都要將整個社區或者所負責的重點道路巡查兩遍,每次巡查時間一般在一個半至兩個小時。發現問題,用手機拍照,上傳到城市治理終端。她還要隨時查看問題的處理進展。

今年3月份,市北區在遼寧路街道、海倫路街道、浮山新區街道試點實行 “城市治理網格化管理”。他們將街道劃分成若干單元網格,每單元網格設置網格長、網格督導員、網格員。網格員藉助於手機、電腦上的網絡辦公系統,能自己解決的,自行處置;不能解決的,上報網格化管理中心立案後,派送責任職能部門處置。處置結束後,網格員還需要現場核實處置結果並反饋結案。

市北區遼寧路街道工作人員馬鈺告訴記者,遼寧路街道共有6個基礎網格,以小鮑島社區為例,社區區域大小共配備了7名網格員,平均每天都有兩位網格員參與到社區巡查工作當中。

“上傳問題、圖片、地址的同時,網格員需要對問題進行歸類。”蔣瑩給記者看她的手機終端,在“問題上報”環節中,分為城市管理、環境保護、消防安全、安全監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大大小小十多類。“以往我們在巡查時發現社區問題時,往往需要先回到社區裡寫份書面報告,再將報告傳到街道里,街道再將問題反饋給職能部門,這樣來來回回,從發現問題到問題反饋到職能部門,往往需要兩三天的時間。通過新的網格化管理之後,藉助智能化的管理平臺,反饋的時間可以縮短到幾分鐘。”蔣瑩說,現在每天值班時,由她發現、反饋的問題少的時候有三五件、多的時候可達九十件。

除了將大小問題由被動受理變成主動發現、縮短問題反饋時間,市北區實行的網格化城市管理還有一套問題督辦機制。

記者在遼寧路街道城市治理中心看到,由網格員發現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傳輸到城市管理信息系統中,“我們稱這些問題為‘訂單’,除了網格員能解決的外,我們將訂單派送到街道的責任科室,街道解決不了的事,再交由區綜合管理中心,由他們派給區級責任部門。”負責後臺管理的坐席人員張震對記者說,每項“訂單”也被規定了解決時限,如果未能在規定時間內辦理,坐席人員將在訂單上標明“催辦”、“督辦”等字眼,“案件辦理情況將與部門考核掛鉤,如果案件上被標註 ‘催辦’、‘督辦’,未來將影響部門的考核。”

張震介紹說,試點實行城市治理網格化管理機制近3個月來,遼寧路街道平均每天接到的問題訂單在70個左右,其中95%的案件可實現當天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