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走笔之一——远去的长城


华池走笔之一——远去的长城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宋】陆游

大抵是山势不够陡峻的原因,横亘于华池县元城和乔川两个乡镇的那条古长城看上去一点也不雄伟。即便是爬到山顶走近了看,也找不到任何让人自豪的感觉。这样的形象自然不会在雄鸡高亢的中国版图上看见,也不会引起宇航员们的注意。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长城,因为连接它的烽火墩可以作证。

一群活泼可爱的羊在草丛里上窜下跳,它们不知道脚下的矮墙曾经是一道军事意义上的城墙,更不知道夯筑这座土墙时花费了怎样的人力和物力。牧羊的汉子正撩开嗓子向着蓝天喊自己熟悉的信天游歌,他从没有在意过自己的羊群吃的是墙外还是墙内的草。但吞并诸侯横行天下的始皇大帝和他的臣子们不这样想,在他们的心目中,每一座城池都是用生命攻克下来的,每一寸权柄都是用鲜血换来的。因为得到的不容易,最怕的当然就是失去了。

在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我们无法预测这些断断续续的长城,阻止过多少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也不知道每一段城墙后面有着怎样一个悲壮的故事。

华池走笔之一——远去的长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祖先们发明的火药还没有用于军事,作战的常规兵器仅仅限于刀枪、剑戟、弓弩和滚石、雷木,高大的城墙自然是最为可靠的屏障,如果加上军队的把守,就更加难以逾越了。即便是你有超过守城士兵几倍的兵力或者攻城拔寨的云梯,攻克眼前的城墙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城外拼命进攻的时候,城内还留有一定的时间来调兵遣将,组织有效的防御。

随着武器的改进,仅仅凭用一座城墙来保卫自己显然不够,但秦皇汉武之后,大家仍在沿用前朝的这种做法,西方的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我们的明王朝还在大修长城。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确实有点固执。

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支撑。农业发展需要安定的环境,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却喜欢飘忽不定,各朝戍守边境的兵力有限,调遣难度大,给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偷袭提供了条件,于是,“因地制宜、据险制塞”的高城深堑,自然成了保护中原的最好的屏障。

陇东大地土壤肥沃,农耕技术先进,但是如果缺少了这些现在看上去断断续续的长城,就无法成就其陇东粮仓的战略地位。

为了保护既得利益,我们的祖先在修筑长城时,采用了版筑、石磊、壕堑等多种方法。黄土高原地势虽然平缓,但修筑者选择的却是最为险峻的山川,那些夯层暴露明显的城墙和烽火台,均在地势较高的山梁和腰岘上,那些和乡间小路合为一体的遗迹,虽然不是很险要,但不远处的敌台却在半山腰中,这些零零散散的城墙被大大小小的烽火台牵着从吴旗县的十二道梁到华池县的阳湾沟,一延伸就是上百公里。

隐约暴露出来的夯痕可以看出工程的质量和艰辛,不同形状的墙体和烽火墩可见当时人的智慧。由于时间久远的关系,在这里你无法捡拾到曾经飞蝗一样的箭镞,或者乌云一样的铠甲和武器。但那些遗落在墙角里的绳纹和瓦片会告诉这里的一切。

站在视野开阔的烽火墩上,我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久远的春秋战国时代。一群面黄肌瘦的农夫拼命的拉动着打墙的石夯,他们的身后是目无表情的监工。突然,天空中一声霹雷,顷刻,大雨瓢泼,刚刚打好的土墙被淋得湿透,浑黄的泥水流的满地都是。雨过天晴,大家抖擞精神,准备重新投入劳动。山下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让所有的人潸然泪下,爹,你快回来,俺娘割麦时晕过去了……。

山梁上的长城终于站起来了,筑墙的汉子成了白法苍苍的老者。守城的将士还没有来得及歇一口气,身后又响起陈胜吴广诛灭暴秦的声音。

作为一种被动的防卫办法,用城墙把自己围起来本来无可厚非,但过于依赖则无异于自取灭亡。

一六九一年,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清王朝提出“请行修缮所辖一带长城”的建议,康熙回答他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华池走笔之一——远去的长城

和康熙皇帝所说的一样,这条横穿西北边陲的古长城,在金戈铁马的外族军队面前,同样也没有体现出它自身的强大。西夏元昊几乎没有用吹灰之力,就跨越了这道障碍,这怨得了谁呢。朝廷腐败到那样的地步,连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旷世英雄也无力回天,何况这道低矮的土墙。山梁上的长城倒下了可以修缮,心中的长城倒下了,就会一败涂地。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放眼望去,山梁之上蜿蜒不断的长城似若游龙,我们谁也无法否定那些发生过的历史,以及脚下这片断垣残迹曾经的威武、雄浑和壮阔。

我曾问过一位住在城墙下的老人,在长城下生活有什么感觉。他笑着告诉我,没啥感觉,就是耳朵清闲没是非。在曾经热闹的地方寻找安逸,在矛盾纠结的地方躲避是非,不知道老人是从那里学来的辩证法。老人家说,因为看长城,每年到他家来的人有好几拨,大家都说我有眼光,如果那天咱这里的长城和北京一样发达了,咱华池元城子就热闹了。

我心里想,作为一种历史遗留下的积淀,只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特别突出的几处就可以了。在饱受灾难的中华大地上,像华池这样的长城遗迹一定很多,如果没有别的因素,单就旅游角度看,这里也许永远都火不起来。可我们谁也无法否定,这里曾经站立过一道巍峨的长城和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