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扶貧抓黨建 抓好黨建促脫貧——張義鎮黨委深入實施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程

近年來,張義鎮黨委深入貫徹習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中央、省、市、區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堅持"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理念,找準黨建助力精準脫貧的發力點,牢牢把握脫貧攻堅主攻方向,全力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圍繞扶貧抓黨建 抓好黨建促脫貧——張義鎮黨委深入實施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程

科學謀劃,繪好黨建助力脫貧藍圖。一是認真研究謀劃。以扶貧搬遷、產業脫貧、基礎設施提升為重點,注重與到村到戶到人項目緊密銜接,編制了《張義鎮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張義鎮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實施方案(2018—2020年)》,制定了大莊、康莊、石頭壩等8個貧困村《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明確了脫貧攻堅思路、措施和任務。二是全力部署推進。鎮黨委始終加強對脫貧攻堅工作的組織領導,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經常性組織開展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專題學習中央和省市區脫貧攻堅決策部署,開展精準扶貧業務培訓14場次。實行"一天一調度、一月一部署",召開脫貧攻堅專題會議38場次,開展督導檢查20多次,做到了步步推進、層層深入,按時限落實任務。三是完善責任機制。制定《張義鎮脫貧攻堅任務清單》,嚴格推行黨員幹部包抓精準扶貧責任制和月重點工作清單制,與各村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14份,下發《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和資金歸集任務分解表》,明確班子成員、各站所、各村在脫貧攻堅中的工作責任,靠實了攻堅任務,擰緊了責任鏈條。

統籌聯動,凝聚黨建助力脫貧合力。一是整合優化幫扶力量。協調4個市級單位、17個區級單位與14個村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對接16家企業幫扶8個貧困村,組建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8個,選配第一書記8名、大學生村官5名,市區鎮共898名黨員幹部對接幫扶4306戶貧困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幫扶關係,召開幫扶聯席會議320場次、政策知情會168場次,幫辦實事84件次,開展社會捐助活動10餘場次,構築了黨委組織主導、幹部齊心協力、群眾積極行動、社會廣泛參與的扶貧幫扶工作格局。二是建強村級戰鬥堡壘。大力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工作,認真落實"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把黨組織政治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工作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脫貧攻堅動力,通過"一支部一方案"、派駐工作組等措施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黨支部2個。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三富三思"主題實踐活動和"大調研、大整改、大提升"行動,教育引導黨員幹部自覺把思想和行動凝聚到脫貧攻堅"一號工程"上來。三是加強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先後2次開展村級班子分析研判,按照"三個一批"措施,調整補充黨支部書記3名、副書記1名,培養儲備村級後備幹部84名,培育了一支政治素質好、謀劃脫貧有思路、帶領致富有辦法的支部書記隊伍。培樹黨員致富帶頭人104名、黨員脫貧示範戶14戶,幫帶貧困戶1611戶,建立由第一書記、駐村隊員、支部班子成員、黨員致富帶頭人為骨幹的黨員志願服務隊14支。

項目帶動,築牢黨建助力脫貧基礎。一是全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堅持支部引領、黨員帶頭,實施整體搬遷。2012年以來,向區內26個移民點累計搬遷移民1.368萬人,其中向鄧馬營湖移民5077人、紅水河東岸移民2000人。先後兩次撤併村組,將原26個村186個村民小組撤併為14個村136個村民小組。注重移民遷出區生態保護,拆除廢舊院落,實施退耕還草9549畝、還林7544畝,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二是著力推進基礎設施提升項目。在完成"黃哈"公路等通鎮通村主幹道硬化建設基礎上,進一步將項目建設著力點投放到村民小組,實施了"千村美麗"村組道路硬化工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和深度貧困村村組道路硬化工程,硬化里程達84公里,水澆地村通村組硬化路實現全覆蓋。今年繼續實施了大莊、康莊等3個深度貧困村村組道路硬化6.624公里,維修加固渠道1.2公里,新建防洪壩、分水口等12處,累計建成輸水渠道77.7公里,支、乾渠功能大幅提升,灌溉條件顯著改善。三是不斷優化公共服務水平。積極協調爭取水務、電力等部門支持,實施農網改造、安全飲水等工程,完成自來水入戶5603戶,改造旱廁1278座,建成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8個、鄉村大舞臺8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0個、電商網點8個,汙水處理廠建設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全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了質的提升,有效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

精準施策,實現黨建助力脫貧目標。一是支部牽頭引領脫貧。以黨委政府主推、村黨支部大力推廣、黨員致富帶頭人典型引領方式發展壯大胡蘿蔔等特色優勢產業,推行"支部+N+產業+貧困戶"模式,通過黨員大戶帶動、支部書記領辦產業合作社,引導4179戶貧困戶加入103個產業合作社,運用"三變"改革資源,推行"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發展胡蘿蔔、中藥材、馬鈴薯等特色產業2.18萬畝,佔水澆地總面積90.8%。貧困戶流轉土地後有的轉變為產業工人就近務工,每畝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收益和工資收入達2000元左右,大部分則通過參加技能培訓外出務工,轉向二三產業創收。二是組織覆蓋服務脫貧。堅持脫貧攻堅推進到哪裡,黨組織建設就跟進到哪裡。在移民安置點建立臨時黨支部3個,集中接轉移民黨員組織關係76名,引導黨員貧困戶帶頭搬遷,協調完成移民土地、住房分配、戶口遷移等工作。組建養殖合作社11個,吸納貧困戶流轉養殖暖棚、入股分紅、增收脫貧。在產業協會、合作社中建立黨組織3個,建成庫容4000噸果蔬恆溫庫,通過提供生產技術和市場信息服務帶動發展特色增收產業。三是黨群協作合力脫貧。

堅持因地制宜、因人因戶施策,組織黨員幹部紮實走訪入戶,精準制定4306戶貧困戶"一戶一策"脫貧計劃,通過實施建檔立卡精細精確精微管理,下足"繡花"功夫,落實"五個一批"幫扶措施,幫扶3905戶16695人實現穩定脫貧(涼州區委組織部 劉財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