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公路曬糧屢禁不止?那讓農民到哪裡曬?

治理公路曬糧一直是“三夏”和秋收季節公路部門路政管理的一項重點工作,特別是離村莊較近的鎮村公路,治理工作變成了執法人員與老百姓之間“貓捉老鼠”的遊戲,“抓著就收,走了再曬”的現象屢屢發生。

為何公路曬糧現象頻頻發生,如何徹底解決這一難題?從實際情況看,一方面加大整治公路曬糧力度保障公共交通安全;另一方面多從農民利益出發,推廣糧食烘乾設備,解決好糧食晾曬問題。

鄉間公路時常可見“黃金甲”

國慶長假期間,記者驅車外出發現,並不寬敞的鄉鎮公路甚至省道,紛紛披上了“黃金甲”,被黃澄澄的玉米佔了不少。為防止來往車輛碾壓,攤曬的玉米四周用長木棍、大石塊、酒瓶等圍擋起來,農民站在其中揮耙翻曬,往來車輛擦肩而過,險象環生。特別到了傍晚,司機視線模糊,稍不留神極易發生險情。有的路段甚至堵成長龍,相向而來的車輛得停車錯位,才能通行。

公路當曬場危害可不小

公路打場曬糧增加了交通事故發生概率。據媒體報道,江蘇一位農民駕駛手扶拖拉機,為了避讓糧食,不幸掉入深溝身亡。類似因糧食晾曬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屢見報道,令人痛惜。

其實農民也並非不清楚隱患,自己站在馬路上提心吊膽不說,而且晾曬的糧食會摻雜石子等雜物,降低糧食品級,賣不上好價錢。不少地方或是發文明令禁止,或是採取專項整治,但每到收穫時節,總有一些公路成了臨時曬場。

公路曬糧弊端多,為啥屢禁不絕?

晾曬烘乾是糧食生產的重要環節,若不搶抓晴好天氣及時曬乾水分,糧食極易發芽、黴變,農民一年辛苦付出就會功虧一簣。過去人工收割,邊收邊曬,打穀場、院內屋頂等即可解決。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大型收割機可實現糧食短時間內集中收穫,新型經營主體種植面積大,晾曬所需空間更多。但平頂房大部分被小樓取代,打穀場逐漸消失,“曬在哪”成了大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黴變造成糧食產後損失高達2100萬噸。

公路曬糧,唯有“疏堵結合”才能根治

要從根本上解決打場曬糧的難題,必須由當地政府和村委會牽頭,集中規劃集中管理,從“堵”和“疏”兩個方面開展工作。

堵:加大治理力度,保障廣大群眾出行安全

各地交通、公安等部門根據農事集中行動,對相關農民勸導、宣傳教育等,對造成嚴重危害的,根據法律進行處罰,有效遏制公路曬糧問題。功夫更應下在平時,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寫入村規民約,強化日常宣傳教育,讓公路曬糧的危害深入人心。

疏:多從農民利益出發,解決糧食晾曬問題

大力推廣糧食烘乾機械設備是治理良策。現代烘乾設備日益多元,可滿足不同需求,既有日處理能力高達上百噸的“大塊頭”,也有針對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民的“輕騎兵”。當前不少地方將糧食烘乾設備納入農機補貼,鼓勵經營主體購置,提升糧食烘乾環節的機械化水平。

破解糧食烘乾設備推廣存在的梗阻

採訪中,一些經營者表示投入成本過高,除去國家補貼部分,自籌部分加上配套設備、場地建設等費用高達幾十萬元,況且烘乾設備使用時長有限,一年集中使用幾十天,使用率不高,農業經營主體實力較弱,難以承受。針對資金難題,可鼓勵金融機構針對烘乾類農機,設置更貼合實際需求的信貸產品,適當增加信貸額度,合理設定還款週期,解決農業經營主體後顧之憂。引導龍頭企業等有實力的社會資本,發展糧食烘乾社會化服務,尋求服務農民和實現創收的結合點,解決好普通農戶的糧食晾曬問題。

糧無小事,綜合施策,才能讓公路曬糧徹底絕跡,讓農民盡享豐收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