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自古以來,打筆墨官司的不少。過去的文人打筆墨官司主要是觀點之爭,現在的文人打官司主要是為了版權。前者爭的是公理正義,後者爭的是名聲利益。

當年倉頡造字鬼神驚,可見文字一旦創設,的確是一件令人不得不心懷敬畏的事。俗語說:“白紙黑字,鐵板釘釘”、“一紙入公門,九牛拖不回”,更雅緻一點的話語說“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時榮”。可見,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生死存亡,筆下有榮辱成敗,倘若執筆的人心中藏私或者別有用意,則很有可能顛倒是非,讓一些人和事蒙受不白之冤。可見,筆墨官司也是需要有的,不然蒙冤者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今天要說的這起筆墨官司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而且說起根源來非常悠久,從蒙冤到伸冤間隔2000多年,真正算得上是一件千古奇冤。

《史記》中曾經有這樣一段文字:“涇水一斛,其泥數鬥,且糞且溉,長我禾黍。”這段文字描寫的是一種傳統的耕作方式,農民們用河裡含有豐富淤泥的水灌溉莊稼,既補充了水分,淤泥也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質和養分,改良了土壤。豈料這段描寫農業耕作場面的文字,卻讓“城門失火”,殃及了“涇水”。

“斛”和“鬥”都是古代的容積單位,漢代的一斛等於十鬥,到了南宋末年,一斛改為等於五斗。按照《史記》的這段文字記載,一斛河水裡含有數鬥泥沙,可見涇水裡的淤泥含量已經達到了非常驚人的程度。後來,又有了一個成語“涇渭分明”,是說涇水渾濁、渭水清澈,兩者在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匯合的時候,表現出強烈的反差和對比。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由於人們在涇渭兩河交匯處的陝西省境內看到的的確是這種情況,所以不論是《史記》的說法和成語裡的描繪,人們千百年來都沒有質疑過。但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個知府卻對涇水渾濁的說法提出了異議,並由此引發了一則驚動了朝野的筆墨官司。

涇水發源於今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境內的六盤山麓的老龍潭,流經寧、甘、陝3省13縣,全長900裡,其中近一半長度河道都在甘肅省平涼市境內蜿蜒而過。清朝乾隆年間,朝廷給平涼府任命了一個知府,名叫胡祖謨,這人進士出身,辦事最是講究一板一眼、一絲不苟。他在親眼看到了自己管轄區域的涇河的狀況之後,就對《史記》描述和“涇渭分明”這則成語產生了質疑,認為古人冤枉了涇水,而且他立志要讓這則千古奇冤平反昭雪。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這胡知府帶領人馬,從涇水源頭的老龍潭開始,沿河進行了實地勘察,每隔十里路就取一份水樣。老龍潭是涇水源頭,水質清澈見底,不見絲毫泥沙;六盤山境內植被豐富,水質也沒有遭到黃土高原的濁化,水質依然清澈……就這樣,胡知府一班人馬一直邊走邊看邊取樣,直到了陝西省高陵川,發現涇水依然是清澈透亮的,並非古書和成語裡說的那麼渾濁。

於是,這位名叫胡祖謨的知府立即決定上奏朝廷,請朝廷為涇水平反昭雪。他這麼做,既是一個地方官“守土有責、為官盡職”的職業道德,也是一個學者“去偽存真、明辨是非”的作風使然。他這份奏摺有理有據,既有慷慨嚴正的論述,也有沿途水樣的數據分析,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請求朝廷派官員進行查證,並根據查證結果昭告天下,為涇水“正名”。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這份知府親自操刀的“萬言書”很快被報送到了專管勘界、戶籍的戶部,戶部堂官看了奏摺,認為這個胡祖謨真是迂腐不堪,別人都忙著幹“正事”,他卻勞心費力地操“閒心”。於是,戶部以人員不夠、經費不足、事由不當為理由,批覆“日後再議”。

看到戶部的批文,平涼知府胡祖謨就急了,他立即起身,進京尋找與他同年中了進士的紀曉嵐。紀曉嵐是朝廷重臣,而且正在主持編修《四庫全書》,於公於私紀曉嵐都應該而且能夠在這件事上幫上忙。相比地方官胡祖謨,身為京官而且是天子近臣的紀曉嵐自然更加熟悉朝廷的運行規則。聽完胡祖謨的述說,紀曉嵐也認為行文戶部的做法不可取,朝廷出面給涇水“平反昭雪”的可能性非常渺小,於是給胡祖謨提出了“官路不通走文路”的建議。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紀曉嵐的意思是說,既然官方不可能去查證這件事,也不可能發佈詔令去糾正這件“千古奇冤”,為什麼不能通過文學的手段為涇水伸冤呢?胡祖謨也算是心性聰明,一點就通。第二天,他就拿來一首熬夜創作的七言詩,送到了紀曉嵐案頭。詩句是這樣的:“無數泉飛大小珠,老龍潭底儲冰壺。蜿蜒千里無渣滓,不到高陵不染汙。”

事有湊巧,紀曉嵐將胡祖謨的詩作放在了案頭,正在思謀如何將這首詩進行推介和傳播,乾隆皇帝忽然駕齡,親自查看《四庫全書》的編撰進度。乾隆皇帝進來以後,很快就看到了胡祖謨和案頭的新詩。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乾隆並沒有閱讀胡祖謨寫的“萬言書”,他在聽了胡祖謨的口述並讀了詩作之後,認為真實可信,立即動手給胡祖謨題寫了“刊謬是正”四個大字。乾隆一生最愛題字,在處置為涇水正名這件事上的做法,也符合他的一貫做派。胡祖謨驚喜萬分,為了感恩聖恩隆重,也為了慶祝涇水的千古奇冤獲得平反,命人將乾隆的題字刻成了石碑,立在了涇水河畔的龍王廟前。

這件為涇水平反的事已經過去100多年了,但今天的人們看到的涇水卻並不是胡祖謨看到的那般清澈。這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早年的《史記》作者司馬遷有預言的能力,預測到了後世涇水變渾濁的事;第二種情況就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涇水至少是涇水平涼段的確是清澈見底的,但後來隨著植被減少、土壤裸露,黃土高原的泥土隨著雨水和風力進入了水流,讓河水逐漸變得渾濁不堪了。2010年,曾經有人在涇水和渭水交匯的高陵,拍攝了涇河的狀況,只見河流內是泥浪滾滾,人伸手進去,出來之後胳膊上全是泥。雖說近年來經過山川綠化、河道禁止採砂等一系列的治理,涇水含沙量已經明顯下降,但距離“清澈”二字還很遙遠。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一則成語引發的千古奇冤,扯出紀曉嵐,驚動乾隆


可見,環境治理是一件任重道遠的大事業,既要有那名乾隆年間的知府大人的較真精神,更要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堅持移山的愚公精神。堅韌不拔、眾志成城,涇水一定會恢復清澈,實現真正的平反昭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