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亡國之君與平庸的開國之君,兩位帝王給世人昭示的創業真諦

優秀的亡國之君與平庸的開國之君,兩位帝王給世人昭示的創業真諦

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很少有人願意做一個失敗者。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都希望是收穫者。所以,成功之道就成為數千年以來每個學者甚至每個人都在終身思索的課題。

優秀的亡國之君與平庸的開國之君,兩位帝王給世人昭示的創業真諦

人們都認為優秀就可以成功,平庸就很難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但事實上,一個成功包含很多主客觀因素,並非“優秀=成功”這麼直接和簡單;反之,失敗也是諸多因素造成的,不能單純歸因給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所以人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話說回來,既然是英雄,就該不怕人議論,而且應該被人議論。倘若沒有人的議論,世間就無所謂英雄。也因為人們的議論,成就了更多的英雄。

優秀的亡國之君與平庸的開國之君,兩位帝王給世人昭示的創業真諦

如果一個人的成功被定義在權勢和財富的框範裡,那麼這個人一生評判自己成功與否的標準,可能多半會定位於“君臨天下”,站上地位與財富的最高寶座。即使一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在權勢,那麼在他鐘意的領域,他也在希望並孜孜不倦地追求領域內的“王者”地位。

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造就了很多帝王將相和無數為了帝王將相的位子而角逐的英雄。今天,我們可以試圖在兩個帝王的人生事蹟中探索成功的真諦。

優秀的亡國之君與平庸的開國之君,兩位帝王給世人昭示的創業真諦

人們熟悉紂王,是因為《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和後來與之相關的各類藝術品。《封神演義》裡的紂王,昏聵無能、貪婪殘暴、剛愎自用,完全是一副亡國之君該具備的模樣。但事實上,紂王的優秀是罕見的。

《史記》裡描述紂王:“帝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通俗地翻譯,是說商王紂天資聰明,辨別能力強,判斷快速果斷,學識淵博、很有見識。這是從智力方面說的,從武力方面說,他能夠徒手與猛獸格鬥。在一些野史裡記載,紂王曾經拽著尾巴,將三頭牛的拖得後退;一個亭子即將倒塌,紂王用一隻手托住亭頂,用另一隻手更換了亭柱。《史記》這段話最後兩句是說,他的知識豐厚,不需要別人給他建議;他辯才無礙,可以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

優秀的亡國之君與平庸的開國之君,兩位帝王給世人昭示的創業真諦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人天生神力、擅長格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才能。倘若這個天生神力的人又具備聰慧的頭腦、迅速準確的決斷、便利的口才,那麼這個就文武雙全,近乎完美了,無論在戰場、談判場都是佔據明顯優勢的。

紂王人生最大的對頭或者說殷商王朝的終結者是周武王姬發。在《史記》中,對於周武王姬發的個人才能幾乎沒有描述性的文字,可見其的確沒有顯著的特長或者才能。周武王姬發的軍隊前進到牧野的時候,紂王以70萬兵力的強大陣容抵禦。武王姬發方面的兵力是多少呢?虎賁3000人、戰車300輛、甲士45000人,加上後勤人員,總數大約5萬人左右。十四比一,這樣的力量對比是非常懸殊的。

優秀的亡國之君與平庸的開國之君,兩位帝王給世人昭示的創業真諦

頭領沒有耀眼的才華、特殊的才能,手下的兵力又遠遠少於對方,紂王方面又佔據主場優勢,從數據分析的角度看,這幾乎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對抗。但結果是,衝鋒的鼓聲剛剛擂響,紂王70萬部隊中有近一半臨陣倒戈,將進攻的兵鋒指向了自己的陣營。戰場力量對比在一瞬間發生逆轉,戰鬥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武王姬發的部隊向朝歌(殷商的都城)開進的時候,殷商的軍士、百姓紛紛爭當嚮導,給部隊提供飲水和食物。什麼叫摧枯拉朽,這就是典型的範例。

優秀者成為了亡國之君,平庸者成為了開國之君,這場3000多年前的角逐,該給後世的人幹事創業以什麼啟發呢?歡迎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高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