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燭光斧影」的一次較量,宋太祖也未能「斗」過宋太宗

五代十國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中國正經歷隋唐盛世向兩宋另一個高峰的過渡階段。帝國的中心也在漸漸地東移,而引發這一切的就是幾百年前隋煬帝時期大運河的開通,中原王朝溝通南北漕運水系的形成,使得帝國中心也從洛陽-關中雙軸,漸漸轉變為開封-洛陽雙軸。不同於隋唐時期的洛陽-長安雙子星,五代中的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的都城幾乎都集中到開封-洛陽這對兒新興的couple上來了。之後統一天下的宋朝,都城依然設在了漕運便利的開封,然而,天下大定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卻一直想遷都洛陽,甚至為此做了很多準備,但這一切,卻被趙炅(後來的宋太宗)一句話給噎回去了。

早於“燭光斧影”的一次較量,宋太祖也未能“鬥”過宋太宗

宋太祖一直想遷都洛陽

宋朝初年,趙匡胤一直有一種遷都的傾向,汴梁(開封)雖然漕運發達,九省通衢,但無險可守,還面臨著黃河這個地上懸河的威脅。因為宋太祖本身是洛陽人,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對故鄉有著很深的感情,洛陽這個千年古都就成了趙匡胤遷都的首選了。

《宋史》記載“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
早於“燭光斧影”的一次較量,宋太祖也未能“鬥”過宋太宗

宋朝開封人口有百萬之眾

公元976年,宋太祖率領百官巡幸西京洛陽,這次駐蹕洛陽,宋太祖有著大的傾向性,就是為遷都洛陽做準備。但無奈大臣們都反對,宋太祖甚至說了氣話,說我不僅要遷都到洛陽,將來還要遷都到長安。氣話歸氣話,事實上隨著中原帝國人口的激增,長安在隋唐時代就不太適合做為首都了,很多時間必須由洛陽擔任實際的都城職能,關中地區無法給養大量的人口,隋文帝的“就食東都”和唐中宗“逐糧天子”已經深刻的暴露出關中地區的先天不足了。據史書《續資治通鑑長編》描述,北宋東京(汴梁)人口“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這樣龐大的人口,是要靠廣大的中原腹地和江南的糧食來供養才行。

早於“燭光斧影”的一次較量,宋太祖也未能“鬥”過宋太宗

燭光斧影,太祖始終未能“鬥”過太宗

​宋太祖並沒有死心,將皇陵建在了洛陽的鞏義(鞏義在近代被劃歸鄭州管轄),但儘管宋太祖如此鍾情洛陽,太祖的弟弟趙炅卻不想遷都,這主要是因為趙炅的勢力範圍就在汴梁一帶,遷都對他而言,無任何好處。這時候,趙炅一句“在德不在險”,弄的宋太祖無言以對,遷都洛陽的年頭也自此作罷,太祖皇帝也在當年去世,西遷成為了永遠的遺憾。百年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金人南下如履平地,靖康之恥差點使得宋朝亡了國,自此大宋只剩半壁江山。試想,如若不是那句“在德不在險”,太祖遷都計劃也未必會作罷,倘若如此,大宋朝的戰略縱深會更大,更有迴旋的餘地,真是趙炅的一句話影響了宋朝的國運。宋太祖與宋太宗在燭光斧影之前的一次較量,依然是宋太宗笑到了最後。

早於“燭光斧影”的一次較量,宋太祖也未能“鬥”過宋太宗

靖康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