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哪個國家?

付宇慧


秦滅六國,最難打的當然是楚國,最後的結果實際上也不是秦國贏了,而是楚國贏了。

因為楚國亡國不過十五年,就復國了,然後是由身為楚人的劉邦和項羽在爭天下,最後楚人劉邦勝出,建立了四百年的大漢天下。漢朝的功臣勳貴集團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楚人,做過丞相的蕭何、曹參、王陵、審食其、周勃、盧綰都是楚人,張良不是楚人,雖然大家都覺得他厲害,他也只能退休。漢初的執政集團,都反感秦朝的主導思想法家思想,而崇尚帶有強烈道家色彩的黃老之學,推崇“無為而治”。而道家思想恰恰就是楚國最流行的文化,老子、莊子都是楚國人。

秦國的秦朝不過十五年,楚人的大漢王朝可是四百年啊,所以戰國七雄之爭,最終真正勝出的不是秦國,而是楚國。秦朝的出現,只是一段插曲。漢朝才是中國第一帝國時代的真正開創者。

楚國實力本來就比秦國強,秦國的核心區不過是今天的陝西一省,而楚國則擁有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六省,雖然這六省開發程度不如當時的陝西,但是以一敵六,這優勢仍然是很明顯的。從硬實力上來講,秦國要拿下楚國,本來就很難,但楚國在戰國後期的君主全是奇葩的存在,楚懷王、楚頃襄王父子就是兩個上當專業戶,一再被騙,把一手好牌打成爛牌。既便是最後,楚國已經被他的一幫昏君整成了一副爛牌,秦軍拿下楚國,也仍然是最費力的,動用兵力最大,時間最長,打得也最辛苦。

除硬實力,還有軟實力,在軟的文化環境上講,秦國要拿下楚國也最難,秦滅其它幾國,基本上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但楚國卻是真刀真槍的跟秦國幹,那怕是打不贏,輸了再來,直到最後被滅國,仍然沒有心服。韓、趙、魏本來就是法家的地盤,跟秦國在思想沒有什麼不同,很容易適應秦國的法家統治,齊國則從來就沒想過要好好抵抗秦國的,在戰國後期就是過一天是一天,秦國來了就投降算了,沒什麼戰鬥意志,而楚國的鬥志是很強的。為什麼呢?

因為楚文化和秦文化不兼容,楚國可以被打敗,但秦國卻無法征服楚人的人心,因為楚人很難適應秦國的統治風格。十五年後起來推翻秦朝的主力,基本上都是楚人,其它六國人都是跟著打醬油的。從文化上講,楚國的文化和秦國最格格不入,實際上,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中,從楚國發源的道家最喜歡自由的狀態的,道家雖然承認現實的殘酷,但卻拼命地想要逃避現實。秦國的軍國主義的法治主義,將權力赤裸裸的暴露在每個人面前,使秦法籠罩下的楚人無處可逃,無處可逃的痛苦才是真的痛苦。因此天下苦秦,楚人最苦!所以秦始皇死後,最先反秦的是楚人,最後亡秦的也是楚人。


只愛潘多拉


秦滅六國,最難打的當然是韓國啦!不是楚國,也不是趙國,更不是燕國!

韓國正處中原腹地,人口密集,兵源多,而且鑄造工藝冠絕七國,但是儘管擁有諸多條件,韓國還是很難打勝仗,但是秦國就是消滅不了他!因為韓國最難打!


韓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防禦高,城高池堅!什麼虎牢關、滎陽、成皋……等歷史上著名的城池都是韓國的城池,都是易守難攻之地。

但是又會有人問了,那為什麼韓國會第一個滅亡呢?


其實在戰略上,韓國並不是秦國的第一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最容易攻破的趙國。根據先弱後強的原則,趙國是最容易打的!但是秦國第一次伐趙只是把趙國的主力給消滅了,並沒有完全滅亡趙國。

秦國攻破邯鄲之後糧草不足,就退兵了,你說退兵就退兵吧,作為秦國的盟友韓國也沒有做好防備,於是就被偷襲攻破了新鄭,韓王也投降了。

卑鄙的秦軍沒有能力從正面戰場上消滅韓國,竟然偷襲盟友,這證明了什麼?不正是說明了韓國的強大嗎?

……

好了,吹不下去了,但是最弱的國家不是韓國,因為他的防守能力真的是最強,城高池堅,只是防守山河,在德不在險,韓王都是庸俗之輩,所以守不住韓國。

最弱的應該是燕國。


夢三七夜


先看看秦始皇滅掉六國的先後順序:韓趙魏楚燕齊,按理說,最強的國家要麼是第一個被滅,要麼是最後一個,齊國是傳統大國,曾經強大到被五國圍攻,齊閔王被殺,再也不想合縱抗秦,縱橫家們的話,齊國人最後是說啥又不想聽了,於是坐看其它五國被滅,其它五國中,以趙國最為厲害。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發展,十分強大,雖然長平之戰,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導致四十萬趙國士兵被坑殺,但是並沒有讓趙國一蹶不振(換了其他國家恐怕早就完蛋了),但是趙國上下都沒有因此而氣餒,君臣勤政,大力發展農業,積累資本,積極結交其他國家,全國上下專心抗擊秦國,在此情境之下,白起建議秦王不要攻打趙國,礙於白起的功績,秦王雖然不滿,但也沒有表示異議,但還是沒有忍住,仍然攻打了趙國。



趙國並沒有怯戰,趙軍全線收縮後堅壁清野,退守都城,趙王親自激勵趙軍,趙武靈王之子平原君也仗義疏財,讓自己的老婆孩子親自去前線幫忙,全國群情激憤,誓死抗擊秦國,頂住了秦軍的一次次衝鋒,秦軍傷亡慘重,士氣低落,邯鄲卻巋然不動,然而勤王仍然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攻打趙國,趙國向周圍國家求援,但是各國要麼等著趙國被滅,要麼就是懼怕秦國的勢力不肯救援,最後孤立無援的趙國最終在六國中式微,一蹶不振,秦國從函谷關內向外看的時候,驚喜的發現,已經沒有人能夠抵擋秦國了。


軍事一點通


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廉頗、白起、王翦。秦國兩個,趙國兩個。不是說某個國家的不行,而是說其他國家的跟這四個比都是垃圾。

歷史有一個評價:秦趙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歷史學家對趙國的評價是:四戰之國;(後面介紹下趙國的幾個名將)意思就是這個國家是全民皆兵,特能打仗。趙國曆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四周諸國虎視眈眈。這一切迫使趙人分外的團結、耐苦、善戰,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趙國地處太行山附近,國強兵盛,其軍力為東方六國首,抵抗秦近百餘年,而互有勝負。秦國要東出統一天下,首先碰到的就是趙國。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隊的戰鬥力、生產力大增。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傾全國力量攻打趙國。當時趙國45萬軍隊,秦軍號稱20萬軍隊,當秦國圍困趙軍後,秦昭襄王親自到前線,發動將近60萬軍民,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投入戰鬥,斷絕趙軍的救援和糧道,賜民爵位一級

。秦國對爵位相當的摳門,是靠殺敵來獲得的,爵位可以用來抵罪用,相當於免死券,在長平之戰,秦王上來就給爵位。最後,四十天的戰鬥,秦趙的傷亡比是3:2。最後,已經斷糧40天的趙軍,分四隊突圍的時候,主將趙括被射殺,趙軍才投降。如果主將趙括不死,趙軍或許真的就突圍了。最終白起殺了40萬投降的趙軍,只留下了老弱200人送回趙國。

但是此時,秦軍也損失慘重,國力損耗大半。秦王拒絕了白起繼續進攻邯鄲的建議,罷兵回國休養生息。就在此時,北面一個國家——燕國,一看趙國戰敗,趙國精銳喪失殆盡。就想攻打趙國,結果被趙國軍隊反打了一頓,趙軍攻下了十幾座城池。

趙兵以驍勇善戰聞達於諸侯,尤其是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兵單兵素質及軍團作戰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趙兵作戰不足也是很多,如:趙兵士氣及作戰意志的持續,更多的依靠主將的作用趙兵失敗多是因主將戰亡,而軍亂而敗。故只要趙軍保持指揮官的存續,基本上趙兵很少潰敗、投降,戰亡也是成建制的。

趙國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國家,在戰國時期,能夠打敗秦軍的只有趙國軍隊。趙國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趙國人全民尚武,而且騎射十分了得。從趙國的七子良將可以看出趙國的軍力多麼的強悍:

1.趙國最後的頂樑柱 武安君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真正的打仗不挑剔,一輩子沒打過敗仗的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趙王遷在奸臣郭開(換廉頗也是他)的讒言下,奪了李牧的兵權。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

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前半生主要在北方防禦匈奴,大破匈奴,滅了襜襤(chānlán),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公元前243年,燕國趁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入侵趙國。趙王派李牧進攻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河北省固安縣南)

公元前233年,長平之戰後,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大敗秦軍,斬首五萬。

2.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廉頗

這位老爺爺雖然脾氣不大好,但是其軍事才能極高,能夠和李牧、白起、王翦並列為“戰國四將”,其能力可見一斑。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這位老爺爺打仗很有特點,早年攻打齊國的時候,以勇氣聞達於諸侯。他要是打能打的對手屁滾尿流,後來守衛上黨以及邯鄲,白起拿他也沒有辦法。最後被秦國神將郭開(趙國的奸臣)給讒言打敗,後出逃魏國。

戰績:

公元前284年,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

公元前279年,廉頗將,攻齊。

公元前276年,廉頗將,攻魏幾,取之。

公元前275年,廉頗將,攻魏房子,拔之,又攻安陽,取之。

公元前251年,廉頗為趙將,破殺慄腹,虜卿秦。

公元前250年,廉頗圍燕國都。

公元前248年,廉頗攻燕。

公元前245年,廉頗將,攻魏繁陽,取之。

長平之戰後,邯鄲保衛戰,廉頗大破秦軍。

3.馬服君 破秦猛將——趙奢趙奢不是很出名,但是他有個兒子很出名——趙括;紙上談兵的哪一位。趙奢是最早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人。

趙奢當徵收田賦的官吏,在收租稅的時候,平原君家的下人仗著平原君的勢力不肯繳納。一臉:老子特麼就不交,你能把我怎地,有種來打我呀?趙奢直接發揮了:社會我趙哥,人狠話不多。直接把平原君家九個當權管事的依法給剁了。平原君一聽,臥槽,要殺趙奢。趙奢說:

“您在趙國是貴公子,現在要是縱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會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會使國家衰弱,國家衰弱了諸侯就要出兵侵犯,諸侯出兵侵犯趙國就會滅亡,您還怎能保有這些財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貴,帶頭率先垂範,則能奉公守法就會使國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國家強盛,國家強盛了趙氏的政權就會穩固,而您身為趙國貴戚,難道還會被天下人輕視嗎?”

平原君一聽,臥槽,這麼有邏輯的人好久沒遇到了,立刻把趙奢推薦給了趙王。趙王讓趙奢掌管全國的賦稅,果然,百姓富足,國庫充實

閼與破秦,當時趙王問廉頗、樂乘,可以救援閼與嗎,都說不可以。問趙奢,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趙王便派趙奢領兵,趙奢大破秦軍。

認識到自己的兒子是個滿嘴跑火車的貨,趙奢在臨死前說過如果趙王讓自己的兒子出戰,絕對不可以。因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而已,不堪大用。

閼與之戰後,直到趙奢去世,秦軍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閼與之戰,趙奢打的太他媽狠了,壓根都沒反應,秦軍就被打全軍覆沒了。


嘟嘟讀讀


趙國,這是個送分題。

為啥?

這哥們太讓我們的大秦帝國折騰了,從秦昭襄王開始到始皇帝,趙國讓大秦死磕了近80年,太不讓人省心了。連大秦的金牌打手,殺神白起都是因為這貨間接給玩完的。還嚇得一個大將樊於期(就是荊軻刺秦帶的人頭)投敵叛國了,最後還得玩點孫子戰術才把這國搞定,你說這茬子硬不硬。

究其原因,趙國的環境造就了他,趙國地處太行山,也就今天河北,這民風彪悍,老百姓脾氣大尚武,加上挨著北邊遊牧民族,那幹仗就是平常事,鄰居是個強盜,挨著強盜的不是強盜也得是悍匪啊!這不,趙武靈王這個猛人一出世,就強調真理在40米大刀範圍之內。先猛揍匈奴,在狂削林胡。反正就是一陣噼裡啪啦,世界就安靜了。中山國你都欺負到我家花園了,得你把你房產證改我名得了。

趙武靈王這貨就是為幹架生的,看同志們裝備太低不適合幹仗,立馬升級草原裝備,髒們一邊幹仗還能策馬奔騰,何樂不為呢!

周邊的鄰居都老實了,不算完,趙武靈王還想幹秦國呢!你說這樣的國家硬不硬。雖說後來因為立太子問題,導致趙武靈王提前下課,但老子英雄兒好漢,趙國直至滅國都一直是強硬態度。

在看後來秦趙的幾場幹仗,趙國都是死磕,死不低頭,動刀子,好,戰國四大菜刀,趙國就有兩把。玩耍流氓?有藺相如這有資格證的,反正就是跟你對削。雖說長平之戰輸了個底光,但就不服,就是幹,幹到死。兵沒了在招,匈奴不管了,把邊防軍和李牧王牌打手弄過來,你說這是個什麼對手。反觀其餘五國都是輸掉了本錢就沒戲了,這樣的對手沒事,怕就怕趙國這種死硬的頑固份子,兇狠好鬥,油鹽不進,致死方休。


莫非是54188


秦滅六國中,最難打的是楚國,秦國動用了六十萬兵力才把楚國滅掉,而且才十多年就被楚人反殺。

在戰國中後期,戰國七雄的實力應該分成三個檔次,第一是秦國當之無愧;第二是齊國、楚國、趙國,都曾有和秦國抗衡的實力;第三是剩下的燕國、魏國、韓國,基本是被欺負的命。


齊國最強大的時候是齊閔王時代,曾經一度和秦國東西互帝,還滅亡了一度威風的宋國,為此齊國也遭到五國聯軍的打擊,齊國幾乎亡國。重建後的齊國對合縱再也沒興趣,雖然仍然實力可觀,但是統治者晏於安樂,最後居然不戰而降。



趙國最強大的時候是趙惠文王時代,當時趙武靈王退居二線,主持滅亡了腹心之患中山國,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一干文武大臣也算人才濟濟。但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任用毫無經驗的青年將軍趙括,以致四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儘管如此秦國也消耗不少,但趙國沒有了抗衡的實力。


楚國最強大的時候是楚懷王時代,當時吞併越國,幾乎統一了整個長江中下游。儘管楚國在戰國時期軍事經常不利,但是龐大的領土和人口,讓秦國啃下來非常困難。所以李信二十萬秦軍戰敗,王翦用了六十萬大軍才獲勝。而且還有個問題,就是秦國內部楚系外戚阻撓,秦相昌平君居然反叛稱楚王。這對於秦王來說,不僅要攻克外部,更要擺平內部。


林屋公子


公元前230年,誅殺了手握重權的呂不韋的秦王嬴政,在秦國波雲詭譎的政治權力鬥爭中取得了勝利僅僅七年,便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他亡滅六國、統一天下的腳步。張儀適時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從與秦國國土大範圍接壤的韓、趙、魏三國下手,再取楚國,最後滅燕齊。那麼在這場持續了十年的統一戰爭中,哪個國家是最難打、最費勁、最讓秦人頭疼的呢?
毫無意外,應該是楚國。
周成王時期,大行分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國於丹陽,領地50裡“。然而楚國民風彪悍,歷代楚王皆以開疆擴土為己任,到莊王時期已有“問鼎天下”的實力,大敗晉國成為春秋霸主;直至戰國楚威王時期,楚國共計滅國40餘個,是滅國佔地最多、七雄中領土最為廣闊的國家,更號稱“甲兵百萬”,諸侯莫不敢掠其鋒芒。
這個九頭神鳥所庇佑的國家,在秦發動滅楚的攻勢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西起巫山,東至大海,南到南嶺,北近黃河,擁有幾近整個南中國疆域的“超級大國”。如此煌煌氣象,縱秦國亦相形見絀。
同時,物產豐袤的江漢平原,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加上先進的陂灌和井灌技術,生產水平較中原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別說地處西北貧瘠之地的秦國了。當時楚國普通士階層的貴族所使用的絲織品,其精美繁麗,都是他國貴族無法望其項背的。可見其生產生活水平之高,可以為這個近500萬人口,擁有80到100萬左右“常備軍隊”的大國,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楚國極其發達的冶煉業為楚人提供了取用不竭的武器來源。自春秋中期就為楚人所有的大冶銅錄山中,曾製造出讓其他六國為之驚歎的利器——“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宛鉅(jù)鐵釶 (shī) ,慘如蜂蠆(chài);輕利僄(piào)遬(sù),卒如飄風”(犀甲鐵器,強於弓弩,善於快攻)。有這樣過硬的軍事裝備,楚國笑傲群雄,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雖然楚懷王登位後,楚國政治腐敗,國勢日漸頹靡,然而蘇秦主持六國反秦聯盟時,楚懷王仍是當之無愧的霸主。由此可見。楚國國力之強橫,是各國公認的。
論土地,楚國更廣袤;論人口,楚國不會輸;論兵器,楚國冶鐵業發達;論將才,秦有王翦,楚有項燕;論地形,楚國多川澤,秦地處西北,多習慣陸地作戰;論民風,秦人彪悍,楚人也有的是血性男兒。不論從哪方面來看,楚國都是一塊“硬骨頭”。甚至需要出動張儀去楚國又騙土地又搞離間,最後又俘虜了楚懷王,趁著楚國大亂,群龍無首之際,發兵攻楚。
就算這樣,秦攻楚,都傾盡了全國之力。
《史記》有載,秦王欲伐楚,問在滅燕之戰中表現不俗的“年少壯勇”的李信,需要多少人馬,李信說二十萬足矣;問老將王翦,王翦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六十萬人什麼概念?有學者估計,秦統一六國後,全國人口也就在四千萬左右,何況還在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加上當時軍隊一走一兩年,後線糧草供給又不能斷,的確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六十萬算得上是賠上了“全部家當”了。所以,秦王很不高興,沒有采納王翦的建議,派了二十萬大軍給李信去伐楚。
一開始,還是很順利的,秦軍長驅直入,很快打到了鄢郢。但是秦人錯誤估計了楚人彪悍熱血的程度,在李信志得意滿的去和蒙武會師的時候,“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好吧,失敗了。
嬴政這才後悔,連忙去請王翦出山,同時在全國大肆徵兵。王翦帶著秦國六十萬兵馬,還得先“堅壁而守之”整整一年,以逸待勞,趁著對方鬆懈了以後,再追擊楚軍,殺掉了將軍項燕。“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楚國)為郡縣”。
對於已有日薄西山之勢的楚國,還要趁著人家政治內訌的時候,抽調全國的軍力去攻打,又不能硬碰硬,只能用計謀“疲敵制勝”。能讓秦人如此勞心勞力的,也就一個楚國了。

歷史研習社


附上一副戰國地圖


公元前260年,一場大戰下來,趙軍主力全軍覆沒,對於趙國來說,無疑于晴天霹靂。面對秦軍的蠻橫,趙國選擇了抗爭。太原、雲中、雁門相繼失陷,趙國瞬間縮小了一半,此時的趙國如此虛弱,可是以後趙軍陸續打贏了邯鄲保衛戰、肥之戰、番吾之戰,苦苦支撐了數十年,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趙國無愧於戰國小強的稱號、秦軍最難攻克的國家。

歷史是後人研究的學科,我們往往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至於能不能站住腳,答案依然在於所知的歷史中。

作為一個國家,軍事是一個國家與他國鬥爭的一部分,在當時的情況下,國家鬥爭由軍事和外交兩部分組成。軍事鬥爭現於陽,更容易被人解讀發掘;外交鬥爭藏於陰,往往被人忽視他的作用,甚至甚於軍事鬥爭。

我所講的主角是齊國,可能會有人說,齊國不就是一個熊包嗎?一個軟柿子,沒什麼存在感,傻乎乎的跟秦國結盟而不幫助五國,結果到最後自作自受被秦國滅掉,怎麼能算戰國七雄?對,這是齊國,
但這是戰國最後四十餘年的齊國,只對了一半,這當然也有原因,這是後話。話說戰國爭霸二百多年,那時候的齊國呢,恐怕這部分網友不太清楚,因為被秦滅六國的光輝遮住了,才對齊國有了管中窺豹的刻板印象。

鼎盛時期的齊國疆域


齊國自姜子牙立國八百餘年,期間經歷齊桓公稱霸,威宣王之治,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尤其是齊威、宣王在位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將魏國打趴下,齊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而此時,秦國在西部也悄然崛起。

由於齊國和秦國在當時並不直接接壤,因此雙方直接的軍事衝突很少,但也並非沒有,公元前320年,變法成功的秦國派遣軍隊越過韓魏兩國攻打齊國,結果被齊軍擊敗,這是商鞅變法成功後秦國第一場敗仗,之後秦惠文王向齊威王稱“西藩之臣”;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96年,齊國聯合韓魏兩國攻打秦國,最終攻破函谷關,逼迫秦國求和,由於齊國的壓力,之後秦國二十餘年不再東出,這也是關東國家唯一一次攻破函谷關;再往後就到了齊湣王時期,由於齊國獨吞宋國,導致五國伐齊,其實這次戰爭燕國是主謀,但秦國才是最大的助手,秦國派遣秦軍首先攻打齊國大野澤之地,齊國派遣齊軍主力迎戰秦軍,趙燕趁機背後插刀,加上齊湣王昏招頻出,導致臨淄城破,與秦軍對戰的齊軍一觸自潰。之後齊國一蹶不振。總體來說,當時的秦國在軍事上並沒有與齊軍死磕的優勢,在戰國中期的半個多世紀,基本上就是外交鬥爭,比如張儀出使楚國獻六百里商於之地欺騙楚懷王與齊國斷交、秦齊互帝、秦國扣留孟嘗君等。而秦楚爆發藍田之戰、秦國攻楚、齊韓魏與楚國垂沙之戰、齊國滅宋,則是秦國與齊國外交鬥爭在軍事上的延伸,可見秦國為了削弱齊國不遺餘力的做了多少年的工作,如果齊國不倒,秦國不敢肆意伐韓伐魏、不會大規模南下攻破郢都,更不會與趙國決戰長平。在一定程度上講,自從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倒下了,其它五國的喪鐘也敲響了,就如同美蘇兩極格局,蘇聯出問題,他的紅色小弟也好不了哪裡去,對美國來說,他們仍然是敵人。由於五國伐齊導致齊國憤恨其它六國,尤其是趙國,齊國已經衰落了,趙國還是卯足了勁打齊國,向齊國借糧,不碰一鼻子灰才怪呢。在國仇家恨上講,齊國不幫助其它五國是可以理解的,至於為什麼沒有看清秦國,大概是沒想到趙軍敗的那麼快,秦國的野心那麼大吧。



20歲的大男孩


最難打的無疑是楚國!理由如下


首先來大致看一下當時六國的實力如何:

韓國:算是七國當中實力最弱的,位置不好,夾在各強國中間,強盛不起來,只有捱打的份,歷史上也沒有名君名將 。

燕國:雖有樂毅等名將,無奈名君難繼,又常年與趙國開戰,實力一天不如一天。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國力大增,軍力大盛,名將名臣倍出,可惜的是趙武靈王之後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長平之戰之後,實力大減,此後一蹶不振。

魏國:六國當中,當屬魏國最有進取之心,最有野心,敢於變法圖強,當時的魏武卒名震一時,無奈被七國挫敗,終致積弱難返。


齊國:地理位置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不喜好戰,然實力不可小覷,曾大敗魏國,與秦並稱東西二帝。然國內文風過盛,使其慢慢的積弱

楚國:地大物博,民風彪悍,國力雄厚,所以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只因楚國曆代君王一代不如一代,致使國力日漸式微。

因此戰國末期六國的實力由強到弱依次為:楚國,齊國,魏國,趙國,燕國,韓國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楚國是最難打的。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大臣商議滅楚之戰,當時名將王翦認為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仍然有很強的實力,若要攻打楚國,非60萬人不可,但是李信卻認為只需20萬。要知道秦滅韓趙魏燕齊五國每次所用的兵力遠低於20萬。可見楚國是六國當中難打的國家。秦王嬴政沒有采納王翦的建議,結果被楚國痛揍的一頓,這可是秦滅六國當中唯一一次敗的這麼慘。最後才啟用王翦將60萬軍隊,才把楚國滅了。

綜上所述,秦滅六國當中,楚國是最難打的國家,沒有之一!


文史經緯




平心而論,我認為趙國的軍事實力是六國中最強的,趙國名將廉頗、李牧天下聞名,而且也是全民皆兵的國家,秦國滅趙國的戰役打的很慘烈。

自從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損,不過秦國對趙作戰還是很忌憚的,趁燕國和趙國交戰之際在後方偷襲得逞了十幾個城池,貪得無厭的秦軍佔了小便宜還繼續北進最後被李牧大敗宜安,之後的幾次軍事戰略都被李牧所識破並打敗。

秦王政18年,趙國鬧饑荒,秦朝找到戰機趁機而入目標趙都邯鄲,不過秦軍怕李牧,所以不除掉李牧秦軍不敢輕易去打趙國,使用借刀殺人反間李牧和趙王的關係,最後趙國換將,秦軍大軍出擊攻下了邯鄲城,後來趙王嘉逃到代國也被秦滅了,趙國滅亡。

長平之戰的勝敗就決定了秦的國運,很不幸趙國國君太昏庸致使大敗,最終做了亡國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