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非不遷就,利害要分明,智慧滿滿的人生感悟!

菜根譚:是非不遷就,利害要分明,智慧滿滿的人生感悟!

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們都曾有經受過痛苦和失落,而當有些痛苦我們難以奈何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學會接納它們,並不斷完善自己。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禪師,失去的東西回來了還要嗎?禪師說,我曾經丟了一粒釦子,等到找回那粒釦子時,我早已經換了衣服。

人生中的大部分痛苦,只是源於心中的執著太深,而不肯放下。在教人修身養性的傳世奇書《菜根譚》中,有內容:“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就是一種對自身心性的修煉,看透人生禍福、得失,便不會再受痛苦所擾,待人處事寵辱不驚,不是生活左右你,而是你已經駕馭生活。

菜根譚:是非不遷就,利害要分明,智慧滿滿的人生感悟!

在整本書《菜根譚》中,最讓我受益良多的,是教會我如何立身處世,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是非不遷就,利害要分明。

在處世方面,文中說: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當人們處於是與非、正與邪相交鋒的時刻,一定要有自己堅持的原則,不能有絲毫的遷就。古今成大事者,往往都有屬於自己的處事信條,知道那些事可為,而那些事絕對不可染指,只有如此,人生路才能越走越寬闊,直至抵達成功。

而一個人如若在大是大非面前,沒有明確的態度,就很容易人云亦云,最後成了心志不堅的牆頭草,不但所作所為人所不齒,而且長此以往,必然會遭到別人的厭棄,甚至於暗中給你使絆,自己的人生也就處處佈滿波折。

菜根譚:是非不遷就,利害要分明,智慧滿滿的人生感悟!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兩群鳥,為了巢穴而相互爭鬥,第一次,甲群鳥獲勝而歸,正當它們得意非凡時,發現鳥群裡有一隻貓頭鷹,於是就問這隻貓頭鷹,是不是敵人派來的奸細?貓頭鷹立即表明立場,說自己是來和甲群鳥並肩作戰的,於是貓頭鷹得到了熱情款待。

沒過多久,乙群鳥捲土重來,打敗了甲種群鳥,於是貓頭鷹急忙表忠心,說願意效勞乙群鳥,於是貓頭鷹得到了接納。不久後,甲群鳥經過養精蓄銳後,又打敗了乙群鳥,貓頭鷹又急忙去投靠甲群鳥,結果被趕了出來,貓頭鷹因此羞愧難當,從此只好躲在夜間活動。

由這個故事可知,無論做何事,一定要有堅持的原則,不能只顧自身的利益,而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這樣反而成了利益的提線木偶。尤其是在涉及群體利益得失時,不能區分的得過於明確,這往往容易使人產生趨利避害的想法,反而可能會使本來很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棘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