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这个作品走上全国曲艺最高领奖台

点赞|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这个作品走上全国曲艺最高领奖台

点赞|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这个作品走上全国曲艺最高领奖台

近日,

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

“广陵牡丹曲”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

暨“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

成果汇报演出在江苏扬州举行,

巴中市倾力打造的

四川扬琴《守望》荣获“牡丹奖”节目奖,

本届节目奖全国仅5个,

这是四川的唯一、巴中的首次。

点赞|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这个作品走上全国曲艺最高领奖台

四川扬琴《守望》

四川扬琴《守望》是四川曲艺剧《望红台》的核心段落,该剧创作于两年前,是由李蓉担任策划、艺术总监、安风英出任总导演、刘安出任执行导演,赵蓉出任总协调,秦渊编剧、向胜作曲、黄江编曲,杨娜、夏铭锺主唱,邓军、黄林、谭婷、杨美等14人伴奏、伴唱的原创曲艺作品。作品通过剧中男女主人公“大山”和“杜鹃”的人物命运的展现,再现了上世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巴山风起云涌的历史,艺术地表达了苏区人民坚定的信仰和守望的情怀。

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对巴中而言实属不易。从巴中到全国,从业余到专业,四川扬琴《守望》的主创人员和演员们不畏艰苦、千锤百炼,一举走上了全国曲艺最高奖台。近日,记者走进市文化馆采访,了解其背后创作、排练的故事。

点赞|四川唯一、巴中的首次!这个作品走上全国曲艺最高领奖台

业余到专业 千锤百炼不畏艰辛

四川扬琴《守望》获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一路走来并非易事。回望过去两年的创作、排练历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演职人员依然记忆犹新。

走进市文化馆,排练的音乐声响彻整栋楼房。在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市文化馆馆长夏铭锺正左手执板、右手拿着鼓签敲敲打打,哼着四川扬琴《守望》的调子,一腔一势,似乎还沉浸在表演中……

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打造的,由省曲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李蓉担任策划,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安凤英出任总导演,市作家协会主席秦渊作词,市文化馆艺术总监向胜作曲,夏铭锺和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员杨娜担任主唱。四川扬琴《守望》选自《望红台》核心选段第三章,由市文化馆、巴州区文化馆联袂提升打造,携手黄江、谢春燕、鲜林宗、邓军、黄林、杨美、罗云、彭琼等14人伴奏、伴唱。该剧通过男女主人公“大山”和“杜鹃”的深情对唱,壮烈与柔美相互映衬,再现了长征路上的红色记忆,展现了“杜鹃”对“大山”一生守望的情怀。

唯美深情的剧情背后,对于演员而言是莫大的挑战。“演职人员大都没有学过曲艺,这次是从零开始学起,因此在排练上十分吃力。就拿我来说,以前学川剧,后来学民歌,现在来学曲艺,感到很有挑战。”夏铭锺说。

在所有演职人员看来,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2017年上半年,在市、区选好演员后,《守望》剧组14位演职人员5月就全部到位开始排练。春夏秋冬、天晴下雨,川剧团的舞台、市文化馆的排练室总有他们的身影。优美的唱腔、悦耳的音乐、生动的表演将四川扬琴《守望》的红色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30多岁的杨娜是四川扬琴《守望》的女主唱,刚接触曲艺的时候,她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如果是唱川剧,我能随口就来,但曲艺剧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回忆起刚排练的时候,杨娜说,“不敢唱,曲艺剧表演的声腔艺术、演唱方法以及韵味等与川剧完全不一样。”虽然如此,但杨娜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加入排练中。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她早上七点就到排练室开始练习,一字一句、一腔一势都重新开始学,从不觉得繁琐,几乎天天练习到晚上七点方才离开。

杨娜的女儿在成都读书,她也没时间去看望。为了不影响排练,她常常将手机关机,或者是调成静音。有时候被老师批评了,杨娜也不气馁,还常常鼓励大家加油排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登台表演中,杨娜以深入灵魂的表演打动了观众。“我感觉自己就是‘杜鹃’,表演时泪水情不自禁地往下流。”杨娜说。

在团队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像杨娜这样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地投入到四川扬琴《守望》的排练中。邓军放弃个人利益,一心为剧组服务。施敏一直从事曲艺工作,在团队里悉心指导大家,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黄江是团队里少有的专业音乐人员,他不仅自己苦下工夫练习,还认真教其他人,并常常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运用到作品之中。

用灵魂演绎 红色历史震撼心灵

“长征是永恒的主旋律,它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澎湃在我们的胸膛……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望红台》是一曲流淌在灵魂深处的歌。”向胜说,只有深入灵魂的表演,才能生动呈现红色故事,书写长征精神,表达苏区情怀。

为了生动演绎红色故事,让红色历史震撼观众心灵,从排练到登台表演,每一位表演者都勤勤恳恳,完全沉浸在这部作品中。夏铭锺是四川扬琴《守望》的男主唱,这个角色十分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排练中,他苦下工夫,时常走在路上都在琢磨着动作、音乐、唱词等,时而引来路人的好奇。而且,作为市文化馆的负责人,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排练,并负责作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致力艺术效果的词作者秦渊和曲作者向胜也有不小的压力。为了深入描写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他们常常背着一盒铅笔、稿纸深入通江、南江等地采风,实地了解红军故事。“每一句唱词、每一个音符都要仔细琢磨、认真推敲、反复修改,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向胜回忆,秦渊每次在创作后都要深情朗读,常常读得泪流满面。由于长期伏案创作,他俩手臂酸痛,已成肩周炎。

时光荏苒,历经数月的集中排练,四川扬琴《守望》开始走向舞台。2017年12月,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在福建省举行,我市打造的四川扬琴《守望》代表四川参加此次展演活动。据悉,为期6天的展演,参演作品共82个,涵盖27个省、区、市的60多个艺术品种。参演的节目都是经文化部组织专家从全国申报的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作品中遴选出的优秀剧(节)目。“很荣幸参加这次展演,通过这次展演,我们不但向全国各地的朋友展示了巴中的曲艺魅力,同时也观看了很多优秀的节目,值得我们学习、反思。”夏铭锺说。

今年8月,四川扬琴《守望》经省文联推荐,受邀走进西部战区某部,参加了“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专题展演。“花儿年年开,年年登高台;望断天涯望断云,站成了望红台……”一曲深情的四川扬琴对唱,在西部战区某部大厅久久回荡。演出现场,西部战区各级首长、部队官兵整齐列队,驻足站立观看了演出,大家深受感动,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如今,四川扬琴《守望》已经6次参加省部级平台展演和比赛。成功的演出生动地体现了红色巴中的文化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每一位创作、演职人员的辛苦付出、忘我奉献。“夏铭锺每次大赛前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向胜介绍,高度的紧张常常让他在大赛前的排练中汗水直流,甚至虚脱。作为一名业余演员,在台上和全国的名家、优秀的专业人员相比,他的压力很大。加之每次比赛和展演前都要长途劳累以及走台、排练,身体高负荷运转。

每一次展演和比赛虽然都有压力,但每一个人在舞台上的表演都是完美呈现。李俊是巴中人,四川扬琴《守望》第一次展演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种乐器同时呈现,首先视觉上很有冲击力,再加上有血有肉的曲词,我一下子就被感动了。”李俊说,那些通俗易懂、十分深情的曲词至今还萦绕在耳边,“秋天菊花开,妹妹登高台,大雁捎个信,叫我哥哥早回来,早回来……”

以扬琴之美 传承红色基因

四川扬琴是四川汉族传统曲艺说唱艺术的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巴蜀地区,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历经二百多年,经久不息。它的魅力不仅没有随时光流逝,反而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积淀深化。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扬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的唱腔悠扬婉转,韵味悠长浓厚,宛如一株兰花,不争奇斗艳,安静地散发清雅香醇的芬芳,等待懂它的人前来欣赏。”夏铭锺说,扬琴演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亦能刻画出小河潺潺、大浪翻滚。因此常作为演出中烘托气氛的伴奏,不争不抢亦让人无法忽视,也因而有了“渔鼓扬琴”的美誉。

守本、创新、传承、发展,四川扬琴《守望》保留传统曲艺人“坐地传情”的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多种曲艺形式与人物的内心情感紧密结合;通过传统与现代、空间与空间、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达到一种入境、入情、入心的形而上的美学表达,从而使得传统曲艺更具时代性、观赏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戏剧张力。

“我们立足四川曲艺音乐,注入现代元素,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向胜说,四川扬琴《守望》通过剧中男女主人公“大山”和“杜鹃”人物命运的展现,再现了上世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巴山风起云涌的历史,艺术地表达了苏区人民坚定的信仰和守望的情怀。

对这部剧的表现,央视1套、天津卫视、《中国文艺报》《曲艺》杂志、中国曲艺网、《光明日报》等媒体都作出了专门报道。《人民日报》专题评论:《望红台》是新时代中国曲艺在创新进程中推出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人是后来人,魂是红军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