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殉國的丁汝昌,爲何最終「籍沒家產不許下葬」?

瘋瘋癲癲大洋蔥


丁汝昌是晚清水師名將,在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幾乎是譭譽參半,贊——說他在甲午戰爭中殺身成仁,表現了一個錚錚鐵漢的民族氣節。毀——說他在甲午戰爭中是個膽小如鼠、畏敵如虎,自殺是迫於深知罪過嚴重,為了保全家族不被滅族而不得已為之。甲午戰爭失敗後,光緒皇帝下旨對丁汝昌“籍沒家產,不許下葬”。顯然,光緒採用了“毀”的結果,那麼,光緒帝為何這樣做呢?



▲光緒

我相信上年齡的親們,在小學時,就學過甲午戰爭這節課,書本上把丁汝昌當成了反面教材,是襯托鄧世昌這個英雄人物的小丑。也就是說,光緒選擇了褒揚鄧世昌,貶低丁汝昌的做法,其實這背後有其政治目的。

中日甲午海戰是指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發生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侵略朝鮮,首先在朝鮮的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襲擊中國海軍軍艦船隻,這就是豐島海戰,可以把這次海戰看成是甲午戰爭的開始,或者說是甲午戰爭的第一戰。

顯然日本想把朝鮮宗主國的大清拉進戰爭。日本故意找事,清政府總得有所表示吧。光緒知道後勃然大怒,馬上下旨讓丁汝昌投入戰爭,而丁汝昌的上級李鴻章則認為沒有準備好,想拖延一下時間,先進行外交干涉。於是朝廷出現了兩種聲音。丁汝昌該聽誰的呢?





▲丁汝昌

丁汝昌是安徽合肥人,和李鴻章李中堂是老鄉,他最早是太平天國的將領,後來投降了曾國藩,加入了淮軍行列。太平天國滅亡後,李鴻章要建立海軍,自然要提拔自己的老鄉,誰不想打造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呢?於是就提拔委任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相當於北洋海軍司令。而當時的鄧世昌只是他“致遠”艦的管帶(相當於艦長)。搞清關係以後的事就容易理解了。皇帝光緒——李鴻章(李中堂)——丁汝昌(北洋總司令)——鄧世昌(艦長)彼此是上下級關係。

話說光緒帝為了和慈禧爭權,需要一次漂亮的戰爭來支撐,光緒一直致力於維新變法,這次購買了德國數艘戰艦,想充分發揮下威力。其實他不懂內情,軍艦雖然先進,總要有相配專業人員吧,李鴻章深知其中內情,軍艦雖然買了回來,並且讓丁汝昌初步組成北洋艦隊,但沒有實戰經驗。所以他不願讓戰爭馬上打響。但皇帝好大喜功,不顧現實情況,決心誓死一戰。



▲慈禧太后

有道是聰明的將領不打無準備之戰,匆忙開戰的結果註定了失敗。丁汝昌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黃海一戰”中損失慘重,鄧世昌駕駛的致遠號壯烈殉國。

海戰過後,丁汝昌慘敗帶著北洋艦隊退回了旅順港進行休整。光緒得到消息後,下旨削奪丁汝昌的職務、摘去頂戴花翎。這時李鴻章極力為他申辯,最後勉強保住了職務,讓其戴罪立功。

甲午海戰,丁汝昌確實應該負一定的責任,但不是主要責任。但他並沒計較這些,依然全身心的撲在工作上。隨後他主要負責威海佈防。

等北洋艦隊剛剛修理完畢,日軍的聯合艦隊在山東榮成登陸,丁汝昌率殘破的北洋艦隊迎戰,日軍40艘軍艦一字排開,火力威力無比。北洋艦隊沒有還手之力。丁汝昌只好邊打邊等待艦隊的支援。

此時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遞送勸降書,勸他投降,丁汝昌不為所動,決心死戰到底,當日,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並將勸降書上交李鴻章,以明心跡。丁汝昌感到為國獻身的時候到了。

丁汝昌久等救援不來,日本陸軍也用陸路炮臺的火炮向港內猛轟。形勢危機迫在眉睫,丁汝昌的指揮艦被敵人炮火擊沉,他欲與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十幾個人來到一座孤島,丁再次毅然回絕日軍勸降,決心慷慨赴死盡忠。當晚,丁汝昌乘人不注意服鴉片自殺,卒年59歲。



▲李鴻章

戰鬥結束後,丁汝昌的屍體被送回了老家,然而光緒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才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三名中國海軍將領,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將軍、右翼總兵兼“定遠”艦艦長劉步蟾將軍和張將軍,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了比他們的同胞更加堅貞的愛國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氣節,他們值得中國的人民引為驕傲。——引自《紐約時報》

丁汝昌之所以被光緒“籍沒家產”,不許下葬。”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甲午戰爭的失敗,總要找個“替罪羊”。李鴻章是慈禧的紅人,光緒不敢得罪李鴻章,現在慈禧幸災樂禍了,心想,“讓你胡搞,現在死心了吧,看你怎樣收場?”慈禧把“西化改革”的光緒逼到了死角,這時光緒的“維新派”出了一個計謀,就是褒揚鄧世昌,極力貶低丁汝昌,打擊丁汝昌一來可以轉移目標,把責任推給丁汝昌,樹立鄧世昌的英雄形象,也就是樹立皇帝的形象,這才是其中的內情。



當然,鄧世昌確實值得大書特書,是民族英雄,但丁汝昌同樣也是民族英雄,要同樣對待,不要為了某種目的而厚此薄彼。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