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突破!四川首獲中國質量獎正獎!

11月2日,第三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舉行。實現了四川省中國質量獎正獎零的突破,

獲獎數量排名全國前列。

零的突破!四川首獲中國質量獎正獎!

四川2家單位獲得中國質量獎正獎:

四川省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技師潘玉華

四川3家組織和1家單位個人榮獲第三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成都市人民政府

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焊工曾正超

中國質量獎是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

中國質量獎是國家在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設中國質量獎和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兩項,旨在表彰為建設質量強國作出突出貢獻,在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創新質量管理、提升供給質量方面有顯著示範帶頭作用的組織,以及為提高我國行業及地方質量水平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本屆評選表彰組織及個人正獎10個,提名獎80個。

參評範圍共8類組織,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工程建設行業生產經營組織,國防工業及武器裝備組織,醫療機構(僅限醫院科室和專項醫療團隊),教育機構(僅限小學、初中和職業技術學校),“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創建城市政府,一線班組(包括各領域QC小組)等。

參評的個人範圍包括各行業領域的一線員工、質量管理者以及質量管理領域專家學者等。

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為中心,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先後出臺《關於加快建設質量強省的實施意見》《四川省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實施方案》《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完善了質量品牌培育創建、獎勵激勵、監管保護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部署推動品質革命和品牌創建,為質量品牌培育創建指明瞭方向。

各相關企業不斷強化質量品牌創建主體意識,加強質量管理,推進技術創新,提升效益水平,努力爭創中國質量獎,為打造品質四川、建設質量強省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豐碩成果。

零的突破!四川首獲中國質量獎正獎!

1、中國質量獎獲獎組織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受訪人——研究所黨委書記李松

獲獎者感言:611所能夠作為國防工業及武器裝備組織的代表獲得第三屆中國質量獎,我們深感榮幸。這個獎是國家對航空武器裝備領域質量管理創新的褒獎,更是一種鞭策。追求卓越的旅途沒有終點。我所會將獲獎作為新起點,持續深化611質量管理模式的創新和應用,不斷提升裝備質量水平。

獲獎者簡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又稱“611”所),主要從事“有人戰鬥機、無人戰鬥機、臨近空間飛行器”三大核心領域高技術產品研發和多學科綜合研究,是我國乃至國際航空、空天領域頂尖的武器裝備總體設計研究所和研發基地之一。先後完成以殲-10、梟龍等第三代戰鬥機,翼龍系列察打一體無人機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第四代戰鬥機等為代表的多型重大航武器裝備研製。

611所在近10年多型號研發過程中,逐漸構建了“611”,即6+1+1質量管理模式。其中,6指六大研發質量體系平臺,包括超越質量文化,實戰化質量需求,v型設計質量流程,全壽命週期質量保障,精細化質量管控和數字化質量設計;1指一套質量創新方法驅動;還有一個1是指一支卓越質量團隊推動。“611”質量管理模式,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面向複雜系統的智慧型裝備研發質量管理模式,具有鮮明的中國質量管理特色,科學實用,具有很高的可複製性和可推廣性。使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尤其是第四代戰鬥機的整體質量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質量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中國質量獎獲獎個人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級技師潘玉華

受訪人——潘玉華

獲獎者感言:中國質量獎是對我們軍工戰線全體同仁的鼓勵,有幸成為代表獲此殊榮,深感榮幸。質量之魂,存於匠心。讓工匠精神滲入每件產品、每道工序,以工匠精神支撐製造強國建設,這是技能人員的職責所在,更是初心所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忘初心,專注前行,用所學所悟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質量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獲獎者簡介:秉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理念和“技能報國”的情懷,在預警機、北斗導航等裝備等研發過程中,潘玉華攻克了行業公認的微納互聯領域數十項技術難題,在一元硬幣大小的器件表面,手工植柱1144根,精度達到50um無一差錯,將x代導航型號的研發週期縮短一年,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潘玉華從產品的原材料、元器件採購到產品的研發設計、工藝製造、生產和能力保障全流程質量把控,支撐北斗二代等重點型號關鍵產品的可靠性、成熟度提升,有力保障裝備效能的發揮,為國防裝備的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她擁有四項國家發明專利,獲得了2014年國際電子工業聯接協會手工焊接技能大賽全國總冠軍,2017年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諸多榮譽。

3、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獲獎組織

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受訪人——公司總經理石祖義

獲獎者感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正點、舒心的航空出行服務是四川航空的立業之本、使命擔當,踐行“質量強國”戰略、助力高質量發展更是川航千鈞重擔、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將非凡英雄精神體現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一個航班一個航班地盯、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為治蜀興川貢獻川航力量!

獲獎者簡介: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民航“全服務、網絡型、國家化”的中型航企,發展三十年來,始終堅持以質量品牌戰略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驅動,創新性提出川航“全網全程”耦合式管理模式,推動企業走上質量效益內涵式發展道路。憑藉多年來對質量的堅持和追求,公司連續三次榮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實現了安全飛行300萬小時,累計運輸旅客2億人次。

“全網全程”耦合式管理模式,是川航在實踐中總結提煉的質量管理模式,公司引入“耦合式”管理理念,將航空服務分為技術質量及功能質量進行解讀,同時建立了“一箇中心、兩大支撐、四維驅動、三高導向”的完整理論體系,即明確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戰略、文化、創新、機制”為驅動力的質量殷勤,發揮公司“全網絡、全流程”的支撐作用,聚力“供需關係”的動態耦合和“內部運行”的高效聯動,促進大成“高可靠、高滿意、高效益”的質量發展追求。

4、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獲獎組織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受訪人——副院長王叢林

獲獎者感言:能夠走上“中國質量獎”的領獎臺,倍感榮幸。這是中國核動力人的榮耀。此時此刻,榮譽與壓力並存,因為提升核動力本質安全水平、保障核安全這一使命永遠在路上。質量工作沒有終點,我們將繼續實施質量強院戰略,為中國核動力技術跨越發展奠定堅實的質量基礎。

獲獎者簡介: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是我國唯一集核反應堆研究、設計、試驗、運行、生產為一體的典型軍民融合國家戰略高科技研究設計院,在國防、高新技術領域和先進能源工業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持續建成了三代核動力研發平臺,被譽為“中國核動力工程的搖籃”。自成立以來,該院建立了國家核反應堆自主研發技術體系,創造了三代核電技術國家品牌——華龍一號,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核電走出去”戰略的閃亮名片。

在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該院構建了以質量安全文化理念為核心,以“體系驅動、運行驅動和驗證驅動”為手段,以“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為支撐的“一個核心、三個驅動、一個支撐”(簡稱“131”)的質量管理模式,有效保證了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核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很高的複製性和可推廣性。

5、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獲獎個人

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焊工曾正超

受訪人——曾正超

獲獎者感言:很激動、很自豪,這既是對我的鼓勵,也是對我的激勵,更是對我的鞭策。弘揚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質,崇尚質量誠信,立志創新進取,將是我終身孜孜不怠的追求。

獲獎者簡介:1995年出生於四川米易的曾正超,目前任職於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工業建設分公司,焊工高級技師,中冶集團首席技師,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青年先鋒、四川省勞動模範、四川最美工匠等多項榮譽稱號,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7年4月11日,榮獲第四屆四川質量獎。擁有《用於割炬切割作業的輔助裝置》和《多功能焊接支架》兩項專利。

2015年8月,巴西聖保羅,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現場。20歲的曾正超用歷時四天、長達18個小時的沉穩應戰,通過單件焊接、低碳鋼壓力容器、鋁合金結構件和不鏽鋼結構件4個模塊,以驚豔世界的焊接工藝品,向來自39個國度的40位焊接專家,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大國工匠的精湛技藝,成功問鼎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最高領獎臺。

成都日報 劉瀏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