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做一個低效能的勤奮者!

一:努力太廉價,眼光才是大事

01

努力和辛苦,只是這個時代的標配

來美國後,認識了好些在這裡讀研讀博的女生。

我原本以為這應該是一群活力四射,野心勃勃的年輕姑娘,然而她們中的好多卻面容憔悴,被成日裡繁重的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然後還在內心深處擔憂著未來。

她們中很多並不大富大貴,美國的研究生課程對於一個工薪階層的家庭來說,也是不便宜的。

而美國讀研門檻還是有的,GRE、GMAT 還是要實實在在考出來,對於不是學霸的大多數女生來說,來美國上學前,也已經是掉了好幾層皮。

和她們一起在學校餐廳吃飯,她們說,自己越來越迷茫。

本身在國內讀大學,成績也一般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來了美國讀研,花了家裡好多錢,自己又覺得愧疚,然後每天真的已經非常努力在學習了,也總算是勉強能不掛科。

「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可是卻覺得這些力完全沒使對地方。」

「不是 CS 專業,在這裡很難找到工作,h1b 簽證越來越難,留在這裡工作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然而回國,如今公司的起薪,自己十年不吃不喝才夠把這幾年在美國的學費生活費賺出來。」

因為真的都是大實話,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安慰這些迷茫的女生。

千萬不要做一個低效能的勤奮者!

  • 評估好你的風險和收益,要不然你的努力反而將變成枷鎖。

原本,我是最支持出來看世界的。可是那天午飯過後,我卻在想,這些姑娘們沒有一個不努力的,為什麼好像未來對於她們來說是那樣遙遠。

我自己沒有經歷過出國留學讀學位,只是在大二的時候,出國交換過。

出國讀學位和出國交換真的是完全不同的經歷。

交換生,看哪裡都是新鮮,和誰說話都是人生體驗。

而對於出國讀學位的人來說,面臨著讀完學位,何去何從的問題,而這些很多人一開始就沒有想明白。

有在國內讀完本科,由於找不到合適滿意的工作,想說,那就出去再讀個書吧。也有在國內工作了一兩年覺得工作內容枯燥無聊,算了,還是再出國讀個書吧。

這些女生努力嗎?

其實非常努力,考 T 考 G,花了大量的時間,然後又斥資鉅款去實現「出國讀個書吧」。時間金錢,她們樣樣付出了。

可是,她們從一開始就錯了。

她們沒有想過出國讀學位本質的目的是什麼?想要得到的又是什麼?會面臨什麼樣的風險?自己又期待什麼樣的回報?

有一個女生說:「非常後悔來了美國,在這裡也找不到工作,而回國我都二十七八了。國內這樣育齡期女生又單身的,真的特別難找工作,怎麼自己出來前就沒好好想清楚呢。」

也有人說:

「來美國讀文科真的是一個大坑,和美國人一起搞研究,人家用的是母語研究美國文學,我們真的是不吃不喝也在查字典看材料。

姐姐你知道麼,最諷刺的是,這樣幾乎花了一整個生命換來的學位,回國找工作完全沒有優勢。我一個斯坦福的中國師姐,現在在北京工作,月薪 5000 元。」

你在做出出國決定之前,就應該評估好課程的壓力,就業的前景等等這些風險和收益,而不是把「出去讀個書」當作是逃避現實的途徑。

因為同樣是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金錢,你充分評估後,心中有數。那麼這些付出都是正向的,你甘之如飴。

而如果你一開始就只看到了眼前能夠「逃避」現實,那麼出國之後,你也付出巨大的時間和金錢,而這些恰恰會變成你的枷鎖。

反而,你越努力就覺得不值,越看不到希望,就越痛苦。

普通人之間智商情商真的沒什麼差別。

僅有的差別在於,別人落棋不悔,心中早已有未來一萬步的廣闊天地。

而你也是下了一步棋,卻天天想著,要不要悔棋。

千萬不要做一個低效能的勤奮者!

  • 金錢不是衡量前途的標準,大格局才是。

雖說不能以錢來衡量工作,但是你自己心裡要明白,你讀這個學位,付出了這些時間和金錢,究竟想要得到什麼。

如果你是為了回國找到高薪的工作,那麼你一開始就要評估好風險和收益。

如果你只是為了陶冶情操,熱愛學術,不用這些時間和金錢和回報掛上鉤,那麼你應該能夠坦然很多,且甘之如飴。

長大以後你會發現,但凡是想要做出點成績的人,哪一個不努力。

而如今時代變化太快,這個世界已經不是你肯努力就行的。已經沒有人僅僅願意為你的努力買單。

努力和辛苦只是這個時代的最低標配。眼光和格局,才決定你最終能夠走多遠。

02

眼光和格局,能決定你走多遠

現在剛畢業的年輕人,所有都說,我願意努力,願意付出,肯拼肯幹肯加班,然而真正做出成績的是那些有大格局的人。

有一個朋友之前是做影視的。

影視行業這麼些年日子還算是很滋潤的,隨著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國產電影也還算是佳片頻出。朋友又是在北京,這個 90% 影視行業所在地。日子過得不大富大貴,卻也中產有餘。

而十年前,正是影視行業大熱的開始,就是那個大家都看《阿凡達》的時候,她卻辭職去了互聯網公司,並且是降薪降職,從最低級的運營做起。

那時候,我們都非常疑惑,她好好的中產生活不過,為什麼要去死磕一個新的行業。本來覺得影視行業已經水很深,很殘暴了,但她居然不計回報地要跳去只有更殘暴,更野蠻的互聯網生態。

天天加班,面容枯槁,感覺以前影視圈的那些積累統統都清零了。

然而就是在那十年前,她就說:

「互聯網 + 電影,才是未來。未來,不僅僅是大銀幕才有前途,互聯網崛起後,網絡劇,短視頻都只會更火,更有前途,而它們的製作成本卻是大銀幕的零頭。而這個行業需要又懂影視,又懂互聯網的人。這才是未來。」

我們是外行人,且不懂到底大銀幕還是小屏幕。反正我聽說的就是,後來她從小互聯網公司跳去了阿里,後來阿里上市了。

然後,她財務自由了。

而比財務自由更重要的是,她做回了老本行。在阿里影業,她得到了以前一個小小影視人根本無法想象的機會。

千萬不要做一個低效能的勤奮者!

後來,我們在北京吃飯的時候,她說了這麼一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

「別演什麼苦情戲,說自己已經很努力了,自己太辛苦了。你看看周圍,誰不辛苦誰不努力。努力和辛苦在這個時代都是廉價的,你訓練自己的眼光和格局才是正經事。」

是啊,這個快速更迭的時代裡,努力已經是標配了。

而有些人的努力卻成為了一把枷鎖,讓自己在困境中無法自拔。

你要學那些胸中有丘壑的人們,早早充分評估了風險和收益,評估了市場和未來,評估了自己的野心和抱負。

然後以一顆無所畏懼,拿得起放得下,能夠不計較眼前得失的心,堅定地走著每一步。

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管過去,不管未來,不管周邊,做當下最該做的事。

「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你不能糾結。

人一糾結,就完蛋了。

沒有哪個長跑冠軍,不是專心一意的。

沒有誰一邊跑一邊想著換跑道一邊東張西望看別人跑得怎麼樣,還能拿到好成績的。

沒有。」

二: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奮都是扯淡

01

許多人寧願做“低效勤奮者”

也不願意深度思考

以下這個故事,人們常常用來說明執行力的問題。

其實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張三和李四同時受僱於一家店鋪,拿著同樣的薪水。 一段時間後,張三升職加薪,李四卻沒有,於是李四找老闆理論。

老闆對他說:“李四,你現在幫我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麼賣的。”

不一會兒,李四從集市回來,向老闆彙報:“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老闆問:“有多少?”李四不知道,於是趕緊又跑到集市上,然後回來告訴老闆:“一共40 袋土豆。” 老闆又問他:“價格呢?”李四說:“您沒有叫我打聽價格啊。”

於是老闆讓李四先坐下休息,並把張三叫來,吩咐他說去做同一件事。 張三回來,向老闆彙報:“今天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袋,價格是兩毛五分錢一斤。我看了一下,這些土豆的質量不錯,價格也便宜,根據我們以往的銷量,40袋土豆在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賣掉,一定能賺錢。”

此時老闆轉向了李四,說:“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張三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從執行力角度看,是李四做事沒有責任心;但再深入地分析,他的思維方式存在問題,他有兩個方面不如張三:一是不願多動腦筋深入思考,二是釆取低級思考方式,很多方面想不到。

伯特蘭·羅素說:“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觀察我們身邊不少看似勤奮的人,卻混得不行,為什麼?

因為他們是“低效勤奮者”。

“低效勤奮者”有兩個特徵:不願深入思考,釆取低級思考。這就導致他們做事效率低,效能低,成長慢。

“低效勤奮者”之所以不願深入思考與釆取低級思考,是因為這些人不會深度思考。

學渣與學霸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深度思考。

普通員工與卓越員工之間的差別也在於深度思考。

小老闆與大老闆之間的差別更在於深度思考。

02

成長速度快慢取決於

你選擇“高成長區”還是“低成長區”

我公司下面有個電話銷售部門,不少銷售人員業績平平,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增長,而有一部分優秀銷售人員,其業績經常大幅超出平均水平。開始時管理層分析,認為那些業績一般的員工是因為電話打得不夠多,不夠勤奮。我後來調來現場統計數據與電話錄音,一番瞭解之後,發現情況不是這樣的。那些業績一般的員工,大多數人的電話量並不比優秀員工少,有的還超過了優秀員工。

那他們業績落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經過進一步瞭解,發現造成他們業績差距的原因在打電話的潛客戶名單上。

那些業績一般的員工的作法:是一直使用公司提供的潛客戶名單,日復一日從上班機械地按照話術打到下班,並且形成工作習慣,樂此不疲。業績沒有突破,就抱怨公司提供的名單不好。

而優秀銷售人員的作法:一是充分利用好公司名單,開動腦筋,每天下班後對客戶進行分析,然後區別對待,對成單可能性大的潛客戶多花時間並自己設計針對性強的話術;二是不依賴公司的名單,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開拓找新名單的渠道。

我認為影響一個人成長速度的主要原因,在於將你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哪裡,是選擇“低成長區”還是選擇“高成長區”。

什麼是“低成長區”?

“低成長區”:一是指崗位上那些你熟悉與熟練的並長期重複進行的工作及工作習慣。這種工作往往改進少,不能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績效突破與提升。二是指雜亂分散的工作範圍,由於缺乏專注聚焦與深入也無法進步。

由於不少人都不願意面對陌生的、需要投入新的學習努力、費腦力擔風險的事情,所以寧願呆在“低成長區”。因此,“低成長區”成為了一種使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舒適區”。

不少將時間精力投入在這種“低成長區”的人們,看起來在每天忙碌,每天都很勤奮努力,甚至自己感到充實而心滿意足。

殊不知,由於進步緩慢,正逐漸被另一種每天都在“高成長區”高速成長的人遠遠甩開。

什麼是“高成長區”?

“高成長區”包括:可以驅動職業發展與專業進步的新工作;原有工作的改進、學習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行動。

從“低成長區”進入“高成長區”,是深度思考的進一步升級!

上述案例中的那些業績一般的員工,他們之所以落後,因為不捨舒適區而滯留於“低成長區”。而那些績效優秀的員工都是選擇在“高成長區”奮鬥與學習的人,因此他們的能力不斷提高,瓶頸不斷突破,資源優勢不斷增強,績效持續增長。

03

人生最大的思想誤區:

認為戰略短板可以用

戰術的勤奮來彌補

在前幾年大眾創業的熱潮中,我認識的一位老鄉,他三十來歲,也按奈不住心潮澎湃,說老子決定不打工了,創業當老闆去。

他拿出準備結婚買房的錢,加上找眾多親朋好友眾籌的款子,共逾百萬,開了一家餐館。

我是偶然去吃飯碰上他的。吃完之後,他問我,餐館辦得怎麼樣?

我實話實說,你這個啊有兩個戰略上的問題:一個是地段偏僻了,另一個是菜品雖然有特色,口味也挺好,但根據我對周邊人群的瞭解,你這定位有點不精準,高不成低不就。

這老鄉聽了有點不高興,跟我大談什麼工匠精神,要精益求精創一流萊品。最後他說,這地段偏是偏了點,但租金便宜,我可以把省下的資金,用來作廣告,搞宣傳,打響牌子,還是划算的。

後來聽說他在廣告與促銷上做了很大努力與很多動作,如微信宣傳,店內有獎促銷,優惠促銷,派人在路口撒廣告傳單,到附近小區與寫字樓貼廣告。可以講,凡營銷教課書上提到的促銷招術,他都幾乎用了一遍。但最終還是無力迴天,半年後便停業倒閉了。

我發現,不少人有一個盲目的自信,以為戰略上的短板,可以用正確的戰術和增加戰術資源投入,來彌補,來挽救。

這實質上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戰術上你很勤奮,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困難卻更有價值的部分——戰略思維與戰略決策。而這種“戰略思維懶惰”的行為,最終會導致你戰略決策失誤,結果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前面所講的選擇“低成長區”還是選擇“高成長區”,這都屬於戰術層面的思考,這些你選擇對了,做對了,也還是不夠的。

比戰術層面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戰略層面的深度思考。

人生最大的悲傷,莫過於將一輩子的聰明都耗費在戰術上。當你抬頭一看,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們所在的職業或行業己經衰落,或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都很低微,或前進的戰略大方向錯了。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動盪的世界;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沒有一種資產是穩固的;為了讓大家徹底認清時代究竟在發生什麼,水木然寫了這2本書《個體崛起》和《時代之巔》:

千萬不要做一個低效能的勤奮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